第427章 不可或缺的騎兵

  第427章 不可或缺的騎兵

  大楚帝國承順四年、明崇禎十一年三月二十日。

  這一天,大楚帝國數萬人攻占了淮安城,此戰中城內萬餘明軍,兩千餘死傷,餘部萬人陸續投降。

  這一天裡,楊嗣昌突發中風而死,餘部數十名文武官員或降或逃或死!

  經此一役,明廷不僅僅丟了揚州、淮安這兩個戰略城池,更丟了五萬多人的主力部隊,其中更有明廷在江北僅有能拿得出手的江北新標軍,漕運督標。

  在漕運督標覆滅之後,從淮安到幽州,已經再無一支主力新標軍!

  楚軍全殲了江北新標軍和漕運督標,所帶來的意義甚至比攻克揚州城和淮安城本身更大。

  要知道楚軍在戰役的前面兩個月里,之所以沒有第一時間就對揚州,淮安發動進攻,而是採取了迂迴進攻的策略,先攻占泗州乃至桃源縣和宿遷、清河等地,就是為了堵住這兩支新標軍的北逃之路。

  楚軍可不想要讓這兩支主力新標軍突圍北逃,然後在山東,在北直隸等地和楚軍繼續打生打死。

  那樣的話,楚軍到時候固然也能夠拿下來,但是肯定要麻煩的很,並且耗費也要更大。

  畢竟在江北發動一場大規模的圍殲戰役,總比在北直隸發動大規模的圍殲戰役要容易的多。

  如今順利達成了戰略目標,羅志學也是非常的滿意!

  江北戰役進行到了這裡,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大部分戰略目標了,接下來就剩下合肥和鳳陽,尤其是鳳陽這個戰略要地還沒有拿下了。

  而這兩個地方,尤其是鳳陽城對於之前的楚軍來說比較麻煩。

  麻煩的並不是鳳陽城本身的城防工事有多麼的雄厚,是要塞之類的。

  而是進軍過程的麻煩。

  從楚軍控制的滁州一路往北到鳳陽城,都是一路空曠的很,非常適合騎兵機動作戰,而明軍在這一片區域裡,部署了足足五千多騎兵,還都是清一色能騎馬衝鋒,能騎射的邊軍騎兵。

  很不巧,大楚帝國的騎兵這麼久來,一直都沒能在江北地區占據什麼優勢,甚至大多時候都被壓著打!

  楚軍麾下僅有的一個主力騎兵旅,也就是第一騎兵旅一天到晚都忙著救火,根本幹不了別的……

  如果放任這些騎兵不管,直接大大咧咧的派遣大軍北上,估計還沒走到鳳陽城下呢,這大軍就會被敵軍騎兵給死死的牽制住了,後勤線的安全也無從談起。

  這樣還打個屁!

  這也是楚軍在江北地區這麼久來,都沒拿下來合肥和鳳陽城的緣故。

  但是隨著打通京杭大運河被打通,再加上楚軍攻占了淮河沿岸的泗州以及舊縣後,那麼困擾楚軍數月之久的後勤通道問題,就不會再成為問題了。

  敵軍騎兵是強悍,那麼楚軍就不走陸運,而是走水運,直接把後勤物資通過京杭大運河,洪澤湖,淮河一路運輸到鳳陽城下去……

  你騎兵來攔截,海軍的內河艦隊而已不是吃素的,人家海軍的火力可比陸軍炮兵部隊兇猛多了……

  如此情況下,楚軍下一階段也是準備發動鳳陽戰役了,至於更南邊的合肥,看似距離近,但是補給更不好搞,所以還得往後在拖一拖。

  再說了,如果鳳陽城都能夠拿下的話,那麼南邊的合肥城裡明軍很容易就會陷入巨大的戰略包圍圈裡,到時候楚軍同時從廬江、滁州、鳳陽三個方向殺向合肥,合肥城內的明軍怕是要被圍殲。

  因此,楚軍制定合肥鳳陽一線戰役的時候,決定了先打鳳陽,合肥等著後面來打。

  而考慮到前往鳳陽一帶作戰,可能會遭遇大批敵軍邊軍騎兵,爆發野戰的可能性極大,為此羅志學反思考慮後,決定抽調新式部隊第十師的主力部隊前往。

  第一騎兵旅以及臨時抽調的第一近衛騎兵團、第四騎兵團也會隨同作戰。

  為了增加西進部隊抵抗騎兵襲擊的能力,楚軍把其他部隊裡的眾多四輪馬車抽調了一部分用於配屬給第十師,讓第十師的輜重團等兵力配屬更多的四輪馬車。

  四輪馬車不僅僅可以攜帶更多的物資,更重要的是很容易組成防禦車陣,以抵抗騎兵的襲擾。

  甚至都還加強了第十師里兩斤半野戰炮的配給數量。

  之前楚軍和明軍騎兵的多次交戰里,發現兩斤半野戰炮因為重量輕,機動快速,而且展開容易,最重要的是楚軍里的兩斤半野戰炮,採取的是定裝發射藥包,甭管距離遠近,都是採用標準裝藥。

  這些多方面結合起來,就導致了這種火炮雖然威力一般般,但是射速極快,熟練炮手操控下,可以做到兩分鐘五發,基本上和火槍的射速相當。

  而高射速在對抗騎兵的時候,效果很好。

  一切準備完好之後,第十師的兩個步兵團以及其他師屬兵力開始沿著淮河西進,他們要先到舊縣匯合第十師的第三十八團,然後一起殺向鳳陽城。

  而第一騎兵旅以及兩個騎兵團,則是隨同第十師一同進軍,提供外圍騎兵偵查、攔截等任務。

  於是乎,很快就看到了一支灰色大軍徐徐向西前進,而他們不遠處的淮河裡,還有大批船隊在海軍運河分艦隊的掩護下一起前往。

  第十師等部隊西進之後,羅志學又下令第三軍之第第一師、十一師北上徐州,以增援正在攻打徐州的第二十三混成旅。

  隨同這兩個主力師北上的,還有兩千多補充兵員,這些補充兵員都是從金陵城那邊的新兵訓練營里出來的新兵。

  之所以強調他們是新兵,那是因為他們都是從一開始都是以裝備燧發槍為標準進行訓練的新兵。

  這些新兵抵達徐州後,將會被編入第二十三混成旅里,並和第二十三混成旅原有的兵力進行混編後,讓第二十三混成旅再擴充兩個步兵營。

  第二十三混成旅,雖然掛著混成旅的名頭,一開始制定的額定編制是採取旅直轄營的方式,旅轄五個步兵營再加上一個炮兵營,輜重營,工兵營等部隊。

  但為了執行跨海突襲海州,而海軍那邊在短時間內能保障的運力需求也有限,因此出發作戰的時候只轄有三個步兵營,一個炮兵營,一個輜重營,一個小編制的旅屬突擊營,總兵力也才四千多人而已。

  這兵力,其實還沒有當初第十師副師長孟駿力准將率領第三十九加強團多呢。

  如今該旅已經深入內陸作戰了,也不需要擔心什麼運力問題了,所以軍政部那邊就按照預定計劃,給該混成旅再補充了兩個步兵營以及部分炮兵輜重等部隊,讓第二十三混成旅擴充到五個步兵營以及相關炮兵,騎兵,輜重和工兵的滿編制狀態。

  滿編制下的第二十三混成旅,將會是一支擁有七千多人的大編制混成旅部隊。

  而且還是擁有機動作戰能力的大編制混成旅,戰鬥力比一個乙等師還要強的多。

  這也是為什麼第二十三混成旅的旅長白陽榮是陸軍少將的緣故。

  第三軍的兩個師以及一批補充標,還有大批船隊北上後。

  羅志學又發出了第三道戰略命令,命令第一軍之第一近衛師、第四師繼續北上,向山東挺進。

  第一軍向山東挺進,這是為了配合河南方向的戰事。

  大楚帝國的參謀部在制定北伐戰役的時候,其實很大程度上參考了多年前朱元璋的北伐,並且更多的考慮到了自身物資消耗龐大,對運河以及海運的依賴,因此整個北伐戰役,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楚軍基本都是圍繞著河流,沿海而發動的。

  比如揚州、高郵州、淮安、泗州、清河、宿遷、鳳陽等城池以及楚軍主要攻打並和明軍爆發大規模戰鬥的城池,都是清一色的沿河城池。

  還有一個看似不太起眼,但實際上在早期了發揮了不小的戰術作用,極大牽制了明軍早期兵力調動的海州登陸作戰,這是沿海城池。

  哪怕是後續的作戰大概率也會遵循這個原則,楚軍會沿著黃河一路西進,攻打徐州、歸德、開封、洛陽等黃河沿岸城池。

  同時又會沿著運河以及沿海北上攻打山東。

  比如沿著運河攻打兗州府、東昌府,然後再沿著大清河東進濟南府以及青州府北部等地區。

  比如沿著沿海,在海軍的掩護下從沿海方向向北發起進攻,攻占青州府中南部、萊州府、登州府等地。

  這個過程里,海軍方面還準備登陸登州府長山八島,乃至直接登陸並攻占登州蓬萊,以便後續通過海運進行囤積並補給物資,以支持北伐陸軍的龐大消耗。

  縱觀這些進攻方向,那麼就不難發現,其實楚軍作戰對後勤的依賴非常嚴重,基本上脫離了沿河沿海後,如果陸運補給稍微遇到阻礙。

  其戰鬥力,尤其是炮兵火力就會瞬間下滑一大截,然後再面臨那些堅城要塞往往就無能為力了。

  對此,羅志學也沒什麼太好的辦法!

  楚軍的一大優勢就是強悍的炮兵力量,楚軍不可能說為了減少後勤壓力就放棄手中的大批火炮啊。

  這沒了大批火炮的楚軍,那還是楚軍嗎?

  再者明軍喜歡玩防禦作戰,楚軍和明軍作戰,那就是一個不斷撬明軍烏龜殼的過程……搞的他麾下的大軍不得不攜帶大量的臼炮和攻城重炮,這些重型火炮一多,各種彈藥、騾馬糧草消耗自然也就多了。

  所以,後勤依賴這一點是沒辦法避免的。

  並且隨著軍事技術的持續發展,軍隊對後勤的依賴也會越來越大的。

  後勤消耗越來越大沒辦法避免,那麼就只能儘可能的提高後勤運輸和保障能力了。

  而這裡頭的關鍵又是騎兵!

  對於當代的戰爭而言,騎兵是不可或缺的,越是地形平坦,越是遠離河流沿海的地方,騎兵的重要性就越高。

  在這些地方作戰如果沒有騎兵,連後勤線都無法保障!

  所以,羅志學看向鳳陽府一帶的地圖時不由得沉思了起來。

  如今鳳陽府一帶有著好幾千騎兵呢,還都是清一色的邊軍精銳騎兵,其戰鬥力不弱,至少不比楚軍的第一騎兵旅差到那裡去,沒少讓楚軍的師屬騎兵部隊吃苦頭!

  如果能夠把這支騎兵弄到手的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