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科研典型

  第366章 科研典型

  戴新翰,這人並不是什麼傳統的讀書人,當然,他和傳統意義上的工匠也沒啥關係。

  他是吏員世家出身,他的好幾代先祖,都是在襄陽城裡的官方兵器作坊里當吏員,一代傳一代,最後戴新翰也成為了襄陽城裡官方作坊里的吏員。

  作坊里的吏員嘛,你要說他是工匠,人家也不是,你要說他是讀書人,乃至官員,他更不是。

  算是傳統封建王朝里比較特殊的一個群體裡。

  因為生產環境還算不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戴新翰打小也是讀書認字的,但是吏員世家出身的他自然不可能去參加什麼科舉……沒那資格!

  同樣因為家庭的影響,他打小就接觸各類槍炮、刀劍長矛這些武器,培養了他濃郁的興趣。

  年紀大量後,還會特地搜羅相關的書籍去看,也會自行琢磨著改進相關的工具以及槍炮的工藝。

  只不過這些在明廷時期並沒有什麼卵用,他就是一個武器作坊里的吏員而言,可沒資格擅自改動什麼。

  而等到大楚帝國殺到襄陽來,並接管了明官府下屬的官方作坊後,戴新翰也是順勢轉投加入了大楚帝國。

  當然了,一開始他和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吏員或者工匠們一樣,並不認為自己是正式加入了大楚帝國投賊了,他們只是認為自己只是在工廠里做事而已。

  戴新翰投賊後,成為了襄陽兵工廠里的一名初級管理人員。

  這個時候,恰逢大楚帝國到處尋找各類科學類,尤其是製造槍炮之類的專業人才,並開出了豐厚的薪資待遇。

  當時的戴新翰也沒多大的想法,就是想著拿多點錢,以改善家庭。

  那個時候他的妻子剛為他生了三子,二弟家裡日子也是過的緊巴巴的也需要他時不時的支援一二,而且他還有個幼弟尚未成家,老父親已經亡故的情況下,長兄如父自然是需要承擔起來相應的責任。

  這養家壓力也不小!

  為了更高的薪資,戴新翰就跑去找到了上司,說了自己的一些改進機械,改進槍炮的想法,沒想到上司極為重視。

  不用多久,戴新翰就直接變成了一個工程師,帶著手底下一群人解決槍炮製造的各類技術問題了。

  這慢慢的,戴新翰就成為了襄陽兵工廠下屬火炮廠的高級工程師。

  等到大楚帝國籌建漢天兵工廠的時候,戴新翰和其他中高級技術人員一起,被調往漢天府大冶縣,擔任了漢天兵工廠下屬火炮廠的高級工程師,主要是主持研發以及生產長身管的火炮。

  也就是用於海軍戰艦的九斤艦炮。

  研發成功後,他所主持研發生產的九斤艦炮,很快就通過審驗,並順利列裝海軍的戰艦。

  緊接著他又繼續研發了十四斤艦炮,並在東進戰役之前成功生產出了多門。

  這個時候,戴新翰已經成為了火炮廠內里首屈一指的重炮研發專家了,其頭銜也是從高級工程師,變成了火炮廠副工程師,專門負責主持研發各類長身管的重炮以及解決生產過程里的眾多技術難題。

  後來大楚帝國工業部,根據羅志學的口諭,對漢天兵工廠下屬的火炮廠進行分割,分出來了重型火炮廠。

  戴新翰也順勢成為了重型火炮廠里的總工程師。

  而這個時候,其實戴新翰早已經偏離了最開始的預料,他不僅僅是為楚賊的兵工廠做事,而且還當了大楚帝國的官。

  因為大楚帝國工業部下屬的若干重要工廠,其核心技術崗位,主要是副總工程師開始,就會被授予官身,並享受相應的政治待遇。

  作為重型火炮廠的總工程師,戴新翰則是被授予了正五品的品級。

  而更往上的漢天兵工廠的總工程師,則是正三品的品級,和各部下屬司長、各省布政使的品級相當。

  同樣的,這些兵工廠里的高級管理崗位,也都是有品級的。

  重型火炮廠的督辦,乃是正四品,協辦乃是從四品,基本和一個知府、同知的品級相關。

  不過這些官職品級,只局限在高級管理層以及高級技術人員上,對於普通的中下層管理以及尋常技術人員,採取的還是普通雇員的方式。

  戴新翰當了正五品的重炮廠總工程師後,主要精力都是放在了新型火炮,也就是十八斤艦炮的研發上。

  這個十八斤艦炮,換算下來大概和洋人那邊的二十四磅艦炮差不多。

  基本設計這些其實沒什麼問題,直接放大十四斤艦炮也就行了,而楚軍里的十四斤艦炮,又來源於九斤艦炮。

  這估計九斤艦炮,則是來源於傳統的紅夷火炮。

  總體來說,技術路線還是一脈相承的,哪怕是後續有所改動,但是整體變動也不會太大。

  但是難就難在生產上!

  或者準確的說是批量生產上。

  要知道大楚帝國對火炮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並且已經採用了初步工業體系,動用機械設備進行加工。

  這從楚軍的大量青銅野戰火炮的生產就可以看的出來,整個生產過程,雖然在技術路線上,其實和傳統的紅夷大炮也差不多,但是在具體的加工生產上,卻是和傳統的紅夷大炮生產不一樣。

  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採用水動力的大型鏜床為青銅炮管進行炮膛精加工,使得炮管的內徑高度統一,並且更加光滑。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臼炮外,大楚帝國的所有長身管類火炮,不管是陸軍野戰炮還是海軍艦炮,包括那些十四斤、十八斤重型火炮,都是採取清一色的青銅鑄造。

  之所以不採取成本更加低廉的鑄鐵火炮,這主要是大楚帝國也不缺銅料,至少不缺那點鑄造火炮的銅料,不至於因為銅料缺乏就被迫採用鑄鐵火炮。

  此外銅鑄火炮比鑄鐵火炮更加容易加工,對機械設備的要求更低一些。

  這意味著,採用銅火炮的話,以目前大楚帝國的技術能力,能夠加工出來性能更加優良的炮管。

  最後還有一點很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大楚帝國真心不差那點火炮錢!

  一門海軍所用的九斤艦炮,即一百一十五毫米口,二十四倍身管,發射九斤重實心炮彈的火炮,青銅鑄造的話,全炮成本大概在八百多兩。

  而採用鐵鑄火炮的話,這個成本可以控制在三百兩左右。

  但問題是大楚帝國不差那五百兩啊……

  一門五百兩,一百門是五萬兩,而一千門也才五十萬兩銀子而已,這相對於一年兩三千萬兩軍費的大楚帝國而言,連零頭都算不上……

  對大楚帝國而言,火炮的問題從來都不在於價格,而在於產能,在於性能!

  就算是說成本,更多的也是說維持成本,比如說陸軍炮兵部隊,其成本可不是火炮本身的採購成本,而是在於炮兵開支,騾馬開支以及訓練作戰的彈藥開支。

  而對於海軍來說,連維持成本都要低得多,畢竟不用騾馬不是,撐死了就是炮組成員的開支。

  所以老早的時候,大楚帝國的各大兵工廠,各類長管火炮就開始全面轉產青銅火炮了,大口徑艦炮也不例外。

  為了就是增加產能,同時降低部隊換炮的頻率,間接增加火炮產能。

  假如前線某師採用鐵鑄火炮的話,基本三場大規模高強度戰役,每門火炮打個幾百發炮彈的話,這些鐵鑄火炮就要更換了,不然分分鐘炸膛。

  但是如果是採用銅火炮的話,那麼這些銅火炮能堅持十場大規模的高強度戰役或者打上千發炮彈,才需要對火炮進行更換。

  而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可大了去,並且遠遠比幾十萬兩銀子的成本重要的多。

  綜合起來,大楚帝國就更加傾向於採用銅火炮,只不過哪怕是生產使用銅火炮,其加工難度相對來說要低一些,然而隨著火炮的口徑增大,炮管長度變成,那些大口徑艦炮的加工難度也是直線上升。

  別的不說,光光是在加工的時候,想要把大口徑火炮的炮管搬動起來,並進行位置調整就是非常麻煩的事。

  同時想要用鏜床對大型火炮的炮管進行精加工,其難度也是變的非常大。

  多方面綜合起來,也就導致了楚軍在大口徑火炮的批量生產上面臨了一連串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而戴新翰就是帶著人,從專門設計打造新的大型水力機械,再到改進加工方式等眾多步驟,最後才敲定了十八斤艦炮的生產。

  準確來說,戴新翰並不是說設計了十八斤艦炮,而是解決了十八斤艦炮的批量生產難題。

  而這對於大楚帝國而言,其實更加重要。

  火炮的設計,這年頭的火炮其實沒啥好設計,就是一根炮管而已,想要打得遠,威力大一些,那麼就炮管弄長一些,炮管弄厚一些。

  想要機動性,那麼炮管弄短一些,炮管弄薄一些。

  非要說有,那也就是炮架上的一些細節調整了。

  又或者是研究一些在炮管上雕刻什麼花紋……

  真正困擾各國鑄造火炮的工程師以及兵工廠/作坊的是,該怎麼把火炮給造出來。

  低成本,大批量的造出來,並且還要保持性能。

  而這,才是大楚帝國里眾多技術人員們所迫切需要解決並改進的問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