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制衡和東擄入關
當徐志賢帶著人在瑞昌前線視察的時候,大楚帝國里的其他文武高層們也沒閒著。
參務大臣、工業部尚書袁高峰,目前正在大冶視察大冶工業基地,他要在大冶視察漢天兵工廠、漢天機械廠、大冶煉鐵廠等核心工廠,敦促下屬各廠穩中提升產能,確保各類軍需產品的供應。
尤其是在漢天兵工廠里,敦促二年式遂發步槍的生產線建設情況。
算上袁高峰的話,大楚帝國里最頂級的官員,也就是參務大臣已經有三人外出視察。
而大楚帝國里一共也就七個參務大臣,而文官體系只有五個人:分管吏務、內務,同時兼任吏務部尚書郭全書;分管司法事務,同時兼任大督察院左都御史的秦高林;分管工商經濟事務,併兼任工業部尚書的袁高峰;分管稅收、財政事務,同時兼任稅務部尚書的陳星凱;分管農林畜漁、基礎建設、民生賑濟、教育等事務,同時監管禮教部尚書的宋章。
剩下的兩個一個是軍方的參謀部部長徐志賢,軍政部部長魏開福。
大體上是徐志賢負責軍令事務,魏開福負責軍政事務。
一個管打仗,一個管建設。
大楚帝國里的七個參務大臣,目前已經有了三人外出視察,目前只有四名參務大臣留京坐鎮處理政務。
這頓時讓這四個人的工作強度提升了起來。
這些也是被羅志學看在了眼裡,因此在七月初四的時候,羅志學下旨因參務大臣工作繁忙,特調財務部尚書黃誠宣、農林部尚書張旭、吏務部左侍郎宋經緯、參謀部作戰副部長孫天弘一共十人入宮行走,協參軍政要務。
這個『協參大臣』,也是羅志學謀劃已久了。
一方面現在的參務大臣權柄過重,需要一定的制衡。
另外一方面嘛,現在的參務大臣工作實在過於繁忙,這些參務大臣可不僅僅只是名義上參贊軍政要務,而是真的需要輪流在宮內二十四小時進行值守,並且發生緊急要務的時候第一時間進行處理。
同時他們除了輪換在宮內值守外,還有繁重無比的本職工作。
以前七個人在京畿的時候都還好,勉強還能安排的過來,這一下子有三個人被安排出京視察,只剩下四個人的時候就有些輪換不過來了。
同時參務大臣又沒有其他副手,頂多只有少數從各衙門抽調過去處理普通文書工作的低級輪換官員而已。
而羅志學是真的擔心如今留守京畿的四個參務大臣,被活生生累死……
所以趁著這一次機會,羅志學直接推動了協參大臣制度,給那些參務大臣們配個副手。
這些協參大臣,並沒有和參務大臣一樣,會分管多個事務。
他們的日常工作還是本質工作,但是需要輪換入宮值班,在值班的時候充當參務大臣的副手處理事務,以減輕參務大臣的工作量。
而從權力制衡角度來說,這些協參大臣一定程度上也能制衡參務大臣的權力,避免參務大臣權柄過大,除了皇權外難以有效制衡。
但是,用協參大臣進行制衡,那這只是預防萬一而已。
參務大臣最好的制衡人選,是參務大臣自己!
七個參務大臣呢,他們代表不同的利益,有著不同的野心,同時他們的政治地位處於同一高度,沒誰說地位更高。
如此一來,矛盾自然就來了。
製造山頭,這事羅志學還是很在行的。
先是弄軍政分離,把文官和軍方搞的矛盾重重。
又搞參務大臣制度,並且在分管事務上也進行了一些調整,然後又讓他們參務大臣之間有著矛盾。
哪怕是軍方內部,現在也是有著內部矛盾。
比如陸軍那邊,對近衛軍的豐厚待遇就非常不滿……
而海軍那邊,對陸軍拿了絕對大頭的軍費,只給海軍留下一點銀渣子也很有意見。
守備師的將領們,對主力師的將領高高在上也特別不爽。
最近,守備師里的一些將領,包括一些和守備師利益關係比較大的將領們,都在呼籲對守備師進行改革。
怎麼改革?
直接把守備師擴充為主力師啊。
如今的守備師在楚軍體系里,就是屬於典型的二線部隊,戰術編制以及裝備,全都是傳統軍隊的那一套,也就是明軍營哨兵的那一套,甚至很多新編的守備軍,其中將士們的軍服都還是明軍的軍服呢……
長期以往,自然是很多守備師的將領有所不滿,並試圖推動守備師改革,增強戰鬥力。
其中西路軍司令黃光茂以及守備軍里的幾個主要將領,主要是王大壯、馬大炮、安永多等人,還有就是投誠高級將領里混的比較好的陳永福、賀人龍等人都在積極搞這事。
之前給守備師配屬兩斤半野戰炮,就少不了他們的推動。
怎麼說呢,人家也是有進步想法的。
不過他們也很清楚,以目前大楚帝國的形勢,守備軍是不可能大規模改編為主力師。
這是不現實的,畢竟守備軍的規模和主力軍相當,這麼多人都要改編為主力部隊,所需要的槍炮以及盔甲是一個巨大的數量。
如今主力師都還無法做到齊裝滿員,很多主力師的槍炮,尤其是火炮還奇缺無比呢,怎麼可能把緊缺的槍炮大規模裝備給守備軍。
同時,他們也不太可能指望被直接調到主力師里任職。
他們自家人知自家事,自身的能力還是有所缺陷,要不然的話也不可能被打發到守備軍里任職,真讓他們去指揮一個主力師,他們自己得先抓瞎。
畢竟主力師和守備師的戰術戰法是截然不同的,守備軍的將領們很難適應並有效指揮主力部隊。
而既然如此,他們就把目光瞄到了提升守備師自身戰鬥力上來。
比如說裝備更多的野戰炮,把鳥銃一部分換成元年式火繩槍,把一些亂七八糟的短袍換成制式兩百斤短袍,比如裝備更多的盔甲。
這些都是能夠有效提升守備軍戰鬥力的。
尤其是火炮!
一旦守備軍自身也大規模裝備長管野戰炮的話,那麼在和明軍作戰的過程里就能夠獲得巨大的優勢。
到時候不用主力師的炮兵部隊幫忙,他們自己就能夠單獨對抗明軍里的大量營哨兵,衛所兵。
火炮,這才是目前戰爭里決定雙方勝負的最大影響因素。
只是大楚帝國里的野戰炮產能看似很大,但是需求量更大,主力部隊那邊都等著用,同時海軍的戰艦也等著大量長管火炮使用。
這能夠騰出來給守備軍的長管火炮,數量上自然就沒那麼多了。
如此也就導致了守備軍和主力部隊之間的矛盾。
軍方內部的這些矛盾,軍方和文官系統的矛盾,文官系統內部的矛盾,這些矛盾可不少,而且有一些甚至還是羅志學故意製造出來的。
對於羅志學來說,一個強大的大楚帝國固然是他的追求,但是一個屬於他的大楚帝國才是他真正的追求。
所以,任何事情上,穩固自身的權勢才是他的第一優先考慮序列。
所以,他才會放任甚至激化矛盾的產生,就是為了不讓臣子們抱成一團,彼此牽制、制衡。
那天,他手底下的大臣們都親如一家人的時候,那麼他睡覺都要不安穩了。
協參大臣,就是用來進行制衡的產物。
當然了,這些考慮就沒有必要對臣子們明說了。
設立協參大臣後,羅志學趁熱打鐵,再一次對京畿只能機構進行了一番的變動,新設立了兩個部級機構:
水利部,專司負責防洪,水利灌溉等事務。
交通部,專司交通運輸,包括陸運、水運等,也包括官道建設等事務。
這兩個機構,其實之前就有相關的水利局、官道司,現在羅志學只是把這兩個機構進行擴大,再合併了其他的一些只能,最終搞出來了水利部和交通部。
由此,大楚帝國政務院下屬的部級機構,從之前的九個增設為十一個,此外還有六個獨立的司、局。
增設水利部和交通部的過程里,羅志學還對原有各部司的只能進行了一番調整,使得彼此的職能更加的清晰。
而這一番調整,也是羅志學在東進戰役之前,甚至是拿下金陵城遷都之前的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變動了。
後續的東進戰役,乃至遷都之前,羅志學都不會對現有的政務體系進行太大的變動,將會一門心思,把所有的力量都用於東進戰役當中。
而就在羅志學在南方坐著東進戰役最後準備的時候,北方的紫禁城裡卻是處於一片驚恐當中!
東擄再一次繞道蒙古南襲,即將殺到京師!
東擄繞道蒙古入關劫掠,這在最近幾年已經不算什麼新鮮事了。
自從擄首皇太極掌權後,逐步征服蒙古,並開始利用蒙古騎兵,繞道蒙古入關劫掠。
崇禎二年的時候從喜峰口突破長城,劫掠北直隸一點,所獲巨大。
從此以後,東擄就特別喜歡有事沒事就繞道蒙古南下一番。
崇禎七年的時候,皇太極又帶兵繞道蒙古,殺到了宣府一帶,多虧了皇太極襲擊,迫使明廷調中原圍剿流賊的兵力北上,高迎祥,李自成等人才能突破重圍,要不然早被官兵圍剿乾淨了。
崇禎八年,也就是去年,東擄又來了,殺入了河套地區,順帶還把山西太原一帶劫掠了一番。
前三次繞道蒙古南下,都所獲甚多,這更讓東擄堅定了繞道蒙古南下的決心了。
這不,今年皇太極在瀋陽效仿羅志學正式稱帝後,就派兵再一次繞道蒙古,這一次他們的野心更大,想要第二次突破長城,殺入北直隸腹地劫掠。
六月份的時候,明廷察覺到了危險後,也是做出了相應的部署,試圖嚴加防範。
但是沒有想到,東擄來勢兇猛,前頭一敗再敗,都已經突破外圍長城,殺到了宣府,逼近延慶城了……
這距離京師看似還隔著一道內長城,但是距離京師也就一百公里不到了。
如此情況下,京師里的崇禎等君臣們,那裡還有心思管南邊的楚賊啊,已經是一門心思開始調兵遣將準備,試圖把入關的東擄給趕出去了。
只是南邊壓力也大,調兵遣將的話也不好調。
這數來數去,也就陝西以及河南那邊的兵力可以調動。
主要是如今流賊已經被剿滅的差不多了,同時楚賊遲遲也沒有大規模北上的意圖,陝西方向以及河南方向的明軍主力,這一天到晚的看似和楚軍打的頻繁,但都是小打小鬧。
再加上明廷現在基本也從楚賊在長江沿線,尤其是九江一線搞大動作,其戰略目標估計就是東進了,這北線壓力沒有這麼大。
本來明廷已經是準備調動北方兵力南下江北乃至贛北一線,支援史可法的了。
如今東擄南下,明廷也顧不上南邊了,反正南邊打仗都他媽是用槍炮,而陝西河南等方向的明軍,可沒多少槍炮,這去了也是送人口。
還不如調到北直隸來抗擊東擄呢。
於是乎,六月下旬,崇禎就下旨給洪承疇,讓他火速率領主力北上救援京師。
同樣還給左良玉、吳三桂等手握實權的總兵們也下發了調令。
同時,三邊總督一職,由之前乾的很不錯的陝西巡撫孫傳庭接任,開始統管三邊軍務。
而左良玉和吳三桂等眾多實權將領呢?
其他總兵將領們自然是沒啥廢話的,老老實實跟著洪承疇北上。
但是左良玉和吳三桂就不一樣了。
左良玉現在在葉縣一帶當土皇帝爽得很,手底下好幾萬兵力,手握重兵的他現在都不怎麼鳥那些普通文官了。
哪怕是現在的河南巡撫在他面前,撐死了也就是口氣強硬一些,但是也不敢真的對他做什麼。
哪怕是之前的陳必謙,新任負責東線戰事的王家禎,前些時候路過河南的時候,見著左良玉雖然還是擺出一副我是上司老大的派頭,但是吧,也只剩下派頭了,也沒真敢對左良玉咋地,甚至中原方向的戰事也表示了以左良玉為主。
如此的左良玉自然是不希望去北直隸和東擄打生打死的。
如今他在河南愉快的玩耍,就一門心思積蓄更多的槍炮和兵力,可沒心思真和誰打仗。
但是朝廷的調遣也不能不搭理,於是乎,他上奏摺說自己腿疾,無法遠行,特派麾下一得力將領率兵五千北上,救援京師云云。
左良玉麾下三四萬大軍,只派了五千大軍北上。
而吳三桂那邊更乾脆,他就沒打算北上!
反正東擄也不是突破山海關入關的,而是繞道宣府一帶入關,這關他們關寧將士們屁事……
反正東擄入關也就是搶一波走人,不可能拿下京師的,只要拖那麼幾個月,基本也就恢復原樣了。
所以吳三桂明面上答應了北上,但是一路上卻磨磨蹭蹭,繼續他的募集錢糧大業……
至於東擄,誰愛打誰打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