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玄學年號(第一更求訂閱)

  第221章 玄學年號(第一更求訂閱)

  漢陽城,這地方乃是漢陽府府治,說起來也算是個府城,但是和長江對岸的武昌比起來就差遠了。

  武昌,那才是當代湖廣巡撫的駐地,屬於湖廣地區的政治文化軍事中心,擁有高大厚實的城牆。

  而漢陽的話,在政治上的重要性要差一些,基本都是當成了商貿港口使用的,在軍事上也屬於比較難防守的類型,因此之前明王朝也沒把漢陽城修城什麼堅城要塞。

  這就是一個普通的城池,羅志學帶著人入駐漢陽城,一如既往的忙綠。

  除了要安排整頓軍務外,還需要安排各種內政事務。

  隨著保鄉軍南下,逐步控制安陸府、德安府、荊州府、漢陽府、黃州府等地後,保鄉軍所控制的地盤迅速膨脹。

  目前保鄉軍治下,光是府級行政區就有八個,而州縣就更多了。

  這麼多地方行政機構,是需要數量龐大的行政官員來維持的,以新控制的安陸府為例子,光光知府衙門裡可不僅僅一個知府就夠了,知府之下還有同知、推官、各處/局的處長局長們,各處下頭還有各科。

  僅僅是一個知府衙門,最少也得上百號行政官員才能勉強維持。

  安陸府下還有五縣兩州,這些州縣衙門也需要一一進行安排。

  僅僅是任命各類中高級官員就夠羅志學焦頭爛額的了。

  更不要說建立各地行政機構後,還需要及時的恢復各地民生。

  不少地方都遭到過戰爭的破壞,不管是保鄉軍和明軍交戰,還是以為流寇的禍害,戰爭都導致了不少地方的民生非常艱難。

  同時南陽府,襄陽府一帶地區還正在面臨旱災。

  各種破事多得很。

  這之前只是管理兩個府的地盤就已經讓羅志學那麼忙了,現在直接管八府之地,更是讓羅志學忙的腳不沾地,為此羅志學也是開始逐步放權,比如開始對於一些中級官員的任命,羅志學已經不插手了。

  早些時候,連縣令的任命羅志學都會親自過問,但是現在對南邊數省的縣令們,羅志學具體已經不在管了。

  羅志學現在只抓各知府衙門裡的三大主官,也就是正四品的知府、從四品的同知、從四品的推官的任。

  其他知府衙門內的各處局的任命以及各縣,包括縣令的任命,羅志學已經徹底放權了。

  當然這個放權也是分層次的,基本上正七品及以下的任命,也就是鎮長、縣衙門所屬各處局的任命,直接就交給了縣吏務處統籌負責。

  從六品以上到正五品的任命,也就是各縣令、縣丞、主簿,府所屬各處、局長,府轄州知州、州丞、通判等人,則是由府吏務處統籌負責。

  而從四品以上的任命,比如知府、同知、推官,才是由吏務部負責。

  順帶一提,保鄉軍的地方行政機構以及官員品級、職權,很多名稱看上去差不多,但實際上完全不一樣。

  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縣令了,這個在明王朝里是正七品,而在保鄉軍里是屬於正六品。

  通常來說,目前保鄉軍的地方政治構架,都是三駕馬車的模式。

  即一個掌總把握大方向,並親自掌管人事權力的地方主官,再搭配一個主官行政事務的二把手,一個掌管司法事務的三把手。

  具體下來就是府設知府、同知、推官。

  其中知府正四品,抓總,掌管人事,其府吏務處由知府親自掌管。

  同知從四品,掌管行政事務。

  推官從四品,掌管司法事務。

  府下屬的州和縣也一樣。

  州衙門所屬的知州正五品,抓總管人事。

  州丞從五品管行政

  通判從五品管司法。

  縣衙門所屬的縣令抓總管人事,縣丞掌管行政,主簿掌管司法。

  這三級地方行政機構,都是相對一致,屬於典型的三駕馬車機構。

  不出意外的話,等保鄉軍以後設立省機構了,大概率還是會這麼搞,一個巡撫加一個布政使再加一個按察使。

  這個構架,其實就是把明朝的省級的巡撫加三司的機構進行稍微改動後而來。

  但是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撤銷了都指揮使這種軍事機構,同時巡撫也不會有任何軍事指揮權。

  如此是為了徹底杜絕文官插手軍務的可能性,以便實施嚴格的軍政分離。

  在保鄉軍政治構架里,能調動陸軍兵力的只有參謀部、能調動海軍兵力的只有海軍部參謀司。

  除了這兩個機構外,其他機構,包括同屬軍事機構的後勤部、軍械部、軍政部、騎兵總監、炮兵總監都不行。

  當然,羅志學本人不在這個限制範圍內。

  實施軍政分離後的地方行政機構,其職權只限制在行政事務上,不用操心什麼軍務,那是軍方的事。

  同時羅志學對保鄉軍行政體系一大變動,就是提高了諸多官員職務的品級,比如縣令從正七品提升到正六品,同知從正五品提升到從四品,如此是為了明確各司其事,免的副職徹底淪為可有可無。

  這種行政結構上的變化,也是羅志學過去幾個月里持續摸索並不斷改進後的結果,等後續如果察覺到有什麼問題,他還會繼續改進。

  而目前來說,用還算可以,一方面確保了吏治工作的順利推進,羅志學的工作量又減輕了許多。

  反正對於羅志學來說,一個府出現了問題,直接問責知府、同知、推官這三個府級官員就行了。

  具體事情怎麼做讓知府們去搞。

  不僅僅是吏務上進行放權,其他諸多事務羅志學也是隨著地盤擴大而陸續放權。

  在伏牛山時期里,隨便點屁大點事都要羅志學親自負責,而且你還別嫌棄,這能負責這些雞毛蒜皮的事就是羅志學的權力體現。

  等到坐鎮襄陽的時候,羅志學就不再管一些雞毛蒜皮的事了。

  等到現在,羅志學更是把視線集中到了高層建築當中來,連具體怎麼做都已經不再插手了。

  真要什麼都管,實在忙不過來。

  但是現在羅志學很多事都可以放權,然而有一件事卻是無法放權的,那就是稱帝建制。

  自從羅志學抵達漢陽城後,整個保鄉軍內部都進入了一個比較詭異的亢奮狀態。

  九月四日,也就是羅志學抵達漢陽的次日,率軍征戰德安府的第一師師長李成通匆匆趕回了漢陽城。

  和他一起來漢陽還有第四步兵旅旅長費秉清,這人本來就該待在應山城裡負責一樣義陽三關防務的,但是他卻是把軍務扔給了副旅長等手下處理,自己藉口說要找羅志學親自稟告第四步兵旅等事務的發展跑了過來。

  次日,在黃州府帶兵的第二步兵旅旅長許河也是匆忙趕回了漢陽。

  九月六日,連坐鎮南陽城的北路軍司令黃丁權都是坐船抵達漢陽了。

  當天晚上,坐鎮江陵的第三守備師師長董明傑也跑了過來。

  當眾多將領們陸續用各種藉口跑來漢陽的時候,羅志學也就知道稱帝建國一事已經不能再拖了。

  再拖,恐怕人心都要散了……

  再說了,這一大堆將領們扔下部隊,自己跑回漢陽來,這要是前線發生點什麼,他們這些軍事主官又不在,很容易惹出大麻煩來。

  而實際上,這些軍事主官們之所以匆匆忙忙跑回來,也是因為他們已經陸續收到了消息,說是大將軍將會在漢陽稱帝建國。

  這個消息自然是羅志學自己放出去,但是打死他都不會承認的。

  實際上建國稱帝一事,他們在鍾祥的時候都已經開始準備了,那個啥,既然要稱帝,這龍袍總得有吧。

  而龍袍也不是能憑空變出來的啊,總得提前準備好不是。

  這些準備事務雖然沒有公開,但是對於消息比較靈通的高官而言,這也不是什麼秘密。

  王瞎子也好,黃丁權也好,他們早就知道會在漢陽稱帝,只是不知道具體時間而已。

  現在羅志學一放出消息去,準備在抵達漢陽後不久就建國稱帝,他們自然要趕過來。

  幹啥?

  勸進啊!

  你總不能讓羅志學自己瞎吹一通,然後就不要臉的稱帝吧。

  哪怕羅志學真這麼不要臉,但是傳統禮儀總歸是要顧忌一下啊,要不然分分鐘被人污衊為得位不正。

  這個時候,臣子們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九月七日,在大部分重量級將領陸續抵達漢陽後,這一天裡眾多人仿佛約好了一樣,開始上書請羅志學稱帝。

  羅志學按照國際慣例推辭了。

  第二天臣子們又來請羅志學稱帝,羅志學自然是拒絕了。

  然而羅志學拒絕的時候,城內卻是持續在張燈結彩,連祭天中的臨時天壇都已經緊急搭建完畢了……

  期間羅志學還和一群臣子們討論國號和年號等事宜。

  這一邊拒絕稱帝,一邊討論國號和年號,這操作讓三歲小孩看了都迷糊!

  你這是稱帝呢還是不稱帝呢?

  討論國號的時候,進展很順利,候選的無非就是那幾個,最後羅志學選了楚字為國號。

  畢竟保鄉軍立足於楚北,後續也會以楚地為根基平定天下,以楚為國號也算常規操作,歷史上眾多朝代都是這麼幹的。

  國號簡單好選,而年號嘛,這就有點玄學的味道在裡面了。

  郭全書等文官們,弄了十幾個候選年號,其中大半都是什麼順治啊,順平啊,順安啊,應順啊,承順啊……

  一水的順!

  看的羅志學都傻眼了!

  後來一問才知道,手底下的一群文官們竟然還搞封建迷信,之所以出現大半候選年號都帶個順字,竟然只是因為民間傳說朱元璋讓劉伯溫卜卦明朝命數,劉伯溫算卦後說了一句話:『遇順則止』。

  而且這大概率還是民間後來編造的戲說之言,正德年間梁億的遵聞錄里才首次記載,只不過後來民間流傳很廣。

  羅志學聽了這故事後,又想起之前討論國號的時候,都有人提議說什麼以『順』為國號,搞個大順國之類的。

  看著一群封建迷信的屬下,羅志學鄙夷了一番後,默默選擇了『承順』作為自己的年號……

  雖然是戲說之言有點荒唐,但是吧,羅志學覺得自己的年號裡帶個順字又不會掉一塊肉不是。

  年號嘛,用啥不是用啊……

  咳咳,新時代皇帝嘛,講究的是一個從心,朕只是喜歡承順這個詞,絕不是因為封建迷信的原因!

  今天爆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