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校花的袖珍妹妹(七十四)
暑假餘額還有半月,天還沒有涼下來的跡象。
知了依舊瘋狂的叫著,一年之中最熱的盛夏里,清幽的峨眉山是避暑的最佳選擇。
聽到外孫女要請大家去峨眉山耍,尤奶奶還打趣道:
「你掙的錢夠不夠耍幾天的喲,聽說山上啥子都貴!我們這老胳膊老腿兒的,一天肯定下不來的哦。」
「外婆, 本地人進山門票才十塊錢一張,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和一米二以下的兒童免票。金頂索道往返七十塊,只要您不要求住金頂大酒店,花不了好多錢。」
尤語悠悠的說:「去都去了,肯定要住金頂大酒店早上看日出塞,富婆咱就去住一晚唄!」
「姐, 我錯了!在您面前, 我就是一個剛剛溫飽的小蝦米, 嘿嘿嘿。」
既然組織了一回,舅爺爺和舅婆,還有尤外婆也是要叫上的,名副其實的老少旅遊團。
往返接送的小巴車,是柯書敏讓她爸幫忙安排的。
一個縣委上班的老司機,這點小事要辦不明白可就丟臉了。
柯慶國不但圓滿完成閨女交代的任務,還幫忙訂到了特價金頂大酒店。
既然要在山頂住一晚,時間倒是不趕。
大伙兒還在尤語家吃了頓晌午飯,七大一小,拎了行李就上車。
尤爺爺的興致顯然比任何時候都積極,有些迫不及待的味道,看到孫女問詢的目光, 他憋了又憋,嘴角忍不住翹起:
「這幾年, 金頂一直在整修, 今年才弄巴適,6月18號普賢菩薩的金身開了光」
「聽說耗資2000萬元, 用了600多噸重的黃銅, 還貼約23萬張純金金箔」
柯書敏不愧是打算考導遊資格證的人,對省內知名景區的動靜了如指掌。
還未到景點,車上的眾人已經被她描述的菩薩金身給吸引了。
下午三點,用時兩個小時,經過了無數個山倒拐,成功把尤語晃暈車後,才到了此行的自駕車終點站——雷洞坪。
出發前尤語特意看了下溫度計,室外最高達35度,下車後她暈乎乎的腦袋瞬間被冷空氣襲擊。
體感溫度此時應該不超過二十度!
「這個溫度也太舒服了吧!」老老少少沒了剛在車裡的蔫巴巴,下車幾分鐘後就滿血復活了。
老年人最怕熱,十七八度氣溫,套一件薄外套剛剛好。
導遊小姐姐早已等候多時,熱情的尤語與眾人打招呼,她的師弟(向松)說過了,這可是會給小費的大客戶呢。
「嬢嬢叔叔們,從雷洞坪到接引殿有1.5公里的路程,請大家跟上的我腳步。山高路不遠,我給大伙兒講講故事解解悶!」
老少聚攏了過來,聽故事他們老喜歡了。
「話說明朝時期,有位夢觀法師曾經為峨眉山寫過一首詩詞, 說的是:
峨眉高, 高插天,百二十里煙雲連。
盤空鳥道千萬折,奇峰朵朵開青蓮。
峨眉山,它不是一座山的名字,而是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山的總稱。
只要天氣晴朗的時候,登高遠望,就能看到兩山相對而立,像美女彎彎的眉梢,峨眉因此而得名。
因為山的海拔和陡峭的坡度,從山腳到山頂就有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象。
都說咱們峨眉山是佛教聖地,其實啊,早在魏晉時期,峨眉山還是道教人士修行的場所,祖天師張道陵和呂純陽(呂洞賓)等都在此修行問道。
隋唐以後,佛教得了上位者的推崇,很多道觀也順勢改成了寺廟。
清朝順治年間,峨眉山最後一座道觀純陽殿也被僧人改建。
那時候峨眉山上的寺廟,有上百座之多,可謂是三里一廟,五里一寺。
歷史上關於峨眉山最早建寺的記載,一個是西晉時期來自西域的僧人阿婆羅多,一個是東晉的慧持法師。
兩位僧人千里迢迢而來,在峨眉山建寺弘法,傳播佛教信仰。
說到佛教,你們知道四大菩薩是哪四大嗎?」
尤外婆最先搶答:「觀世音菩薩!」
「文殊菩薩!」尤奶奶也隨後回答道。
「普賢菩薩!」舅奶奶反應也不慢。
尤語和柯書敏含笑不語,胖胖不知所措。
「對咯!四大菩薩分別是:代表了大智的文殊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菩薩、大行普賢菩薩。
大行普賢菩薩的道場就在咱們峨眉山了。
相傳在很久以前,峨眉山華嚴頂下住著一位世代採藥的老人,名叫蒲公。
一天,在蒲公採藥時,看見了一頭麋鹿,便一路追逐來到金頂絕壁處。
麋鹿突然消失了,山崖間升起來紫色的迷霧。
蒲公把這個奇景告訴了廟裡的寶掌和尚,和尚指點他說,這哪裡是麋鹿啊,你看到的分明是協助佛陀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的普賢菩薩的印身啊。
於是,蒲公自發募集善款,在峨眉山上修建了普光寺,專門供奉普賢菩薩。
從此,普賢菩薩的信仰就在峨眉山上扎了根。
普賢菩薩在佛教中代表行願,所以又稱大行普賢菩薩。
什麼是大行呢?
行,就是實踐,大行就是努力的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普賢菩薩的坐騎是大象,大象代表了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腳印。恰好象徵著普賢菩薩的穩重、踏實。
古往今來,信佛的人不少,有人說佛法很深奧,終其一生只能用心體會。
也有人認為它很簡單,只是進廟燒香,祈求庇佑。
因此,很多人朝拜普賢菩薩都是帶了滿滿的願望而來。
但人光有願望也只是個空架子,只有把願望付諸於實踐,轉化為現實,才能賦予願望最實際的意義。
說到佛法,唐朝時期,白居易在杭州做官,聽人說起轄區內,有位在樹上搭鳥巢修行的禪師。
白居易向他請教佛法精意,鳥巢禪師告訴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認為禪師這句話,三歲小孩都知道。
禪師卻說:一個三歲孩子都知道的道理,而人活到八十歲也未必能做到。
所以,任何難題都歸根於做與不做,落在了一個行字上」
上架倒V啦,感謝一直以來跟讀的親親們,希望上架後繼續支持我喲,坑品有保障,力保日更兩章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