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專家們給出的建議是,適合移植的龍腦樟樹樹苗最好是三年苗。
這個活兒還真是要費一些功夫的。
尤大娘子給對方的報價是十萬村幣一株,W集團沒有還價,仍舊是有多少苗收多少的態度。
翌日。
狩獵隊的隊員們在狩獵的工作中,又增加了挖龍腦樟樹苗的這一項任務。
一棵三年的龍腦樟樹苗,全須全尾的挖回來,價值五十個公分。
尤二叔和新婚的尤三叔等老獵手,領了任務後恨不得吃住都在雨林里。
獵物是一天比一條獵得少,樹苗一人一天能挖七八棵。
惹得兄弟單位(海捕隊)的兄弟們,羨慕得眼珠子都紅了。
海捕隊最近除了在河裡撒網捕魚,還沒有趁手的工具下海。
他們已經向城主打了造船的申請。
海達雅克部落使用的那種獨木舟,顯然不適合用於大規模的海捕,也扛不住大風大浪的遠航。
趙大舅等趙氏族人們還想借著造打漁船的經驗看看,能不能將大海船造出來。
沒有天書的指引,只能求助於神女了。
十一級文明的地球村,上天入海的各種艇都有,科技壁壘過於厚重,不適合出現在此。
只能寄希望於六十年代了。
只可惜,申城水域並不發達,哪有什麼造船廠?
這也難不倒尤大娘子。
她用五十噸棕櫚油的單子為由,讓大楊哥給羊城的黑市大佬刀哥,打了一通電話。
夏曆三月的第一個星期六,刀哥終於見著了傳說中的大鬍子。
「胡兄,久仰您大名,今日得見果然名不虛傳!」這個刀哥的廣普讓大鬍子晃了一下神,親切得很。
「刀爺倒是比我想像中的年輕許多,勞煩你耽擱生意跑這麼遠一趟了。」
「胡兄喚我小刀即可,小刀有今日還是得了胡兄和楊兄的幫襯,您有什麼需要小刀出力的地方,儘管招呼。」
江湖人稱刀爺的漢子也是個直腸子,電話里不敢問得太細,來的路上已經把自己在羊城的人脈捋了又捋,打算一定要幫這位大哥解決他的麻煩事。
幾番寒暄下來,他也沒有矜持,主動遞上了話頭。
大鬍子只沉吟了幾秒,就接了對方的好意:「不知刀爺對粵省的造船史,有沒有一定的了解?」
羊城黑市大佬一下坐直了身體:「不瞞胡兄,刀家祖上乾的就是船匠的活計,論對羊城船業的了解,小刀還是能說得出一二來的。」
「這還真是巧了,胡某願聞其詳。」
「說到船業,因為羊城地處東、西、北三江與南海交匯處,素來水網密布,海岸線曲折,「水」與先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地理優勢就奠定了羊城千年商都的歷史地位。
羊城人自古以來就擅長造船,早在先秦時期就掌握了獨特的造船技術。
《山海經》提到「番禺始為舟」,說的就是今羊城一帶的百越先民,從上古時代開始就會「劍木為舟」。
他們的絕技是找來可以造船的樹幹,將需要用作船艙的部分挖空,其他地方則塗上厚厚的泥巴,然後放一把火,塗上泥巴的部分完好無損,沒塗泥巴的部分燒成炭,再用石器或青銅器打磨,一艘獨木舟就造成了。
當年秦軍南征百越時,越人就是駕著這樣的獨木舟神出鬼沒,秦軍以為如探囊之物的百越打了兩年,死了主帥仍深陷泥潭。
到了漢代,羊城的造船技術又有新突破。
一九五四年,就有一艘有武裝保護的內河航船的模型的東漢陶船,出土於羊城先烈路沙河頂。
此陶船首尾狹,中寬,底平,船首有碇,船尾有舵。
舵杆通過舵室固定在船尾部,據說這就是已知最早的船舵形象。
從漢代到六朝時期,造船技術受限,那時船舶只能貼著海岸線航行,不能真正穿越深海。
直至大唐時期,羊城海貿大興,成為全國造船中心之一。
今天的羊城大德路與海珠中路交界之處,古時稱西澳,是當時全城最大的內港。
唐代年間,西澳碼頭每天風帆如織,來羊城的外商以東南亞、大食(今阿拉伯地區)、波斯(今伊朗)的蕃客最多。
他們夏季到羊城,待到冬季回航。
原文在六#9@書/吧看!
空閒之際,商船需要修補裂縫,重新上桐油等修整與保養。
羊城的船匠就邊看邊學,把外來技術融會貫通。
他們發現大食人用桄榔纖維縫合木船,比釘子更好,不會生鏽,後又發明了用橄欖糖填塞船縫的方法等。
廣船技術這是在這個時期得以飛速發展。
甚至到了天寶二年,還曾助高僧鑒真東渡日本。
高僧當年乘坐的廣船可載,僧人17人,舟人18人,工匠85人,共120人,同時還能載糧食、佛像、佛典、香料、藥品等大批的貨品遠航。
宋代時期,官方在羊城設立了市舶司。
由羊城開往海外的船舶統稱『蕃船』,與泉州『海舶』、明州『船舶』齊名。
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提及,嶺南有一種巨舟,被叫做——木蘭舟。
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雲,柂長數丈。船上可載幾百人,貯藏一年的糧食,甚至可養豬、釀酒,有紡織機和商店。
就是因為這種木蘭舟體型夠大,抵禦風浪能力較強,很多大食人看中木蘭舟,以致一艙難求。
發展到明代,羊城已經是嶺南地區最大的造船基地。
許多廣東名船,如東莞大頭船、艚船,新會橫江大哨、尖尾船、大龍艇等都在羊城建造。
俞大猷、戚繼光等名將在廣東任職時利用浙、閩艚船圖式,結合廣船原有特點,改進廣船技戰性能,還曾造出過一批富有戰鬥力的船艦。
因為廣船多用鐵力木建造,堅固耐浸,底圓面高,一度成為海上霸主。
到了清代,羊城至北美、大洋洲和俄羅斯的航線得以開闢,形成全球海上交通大循環。
往來羊城的蒸汽船、鐵殼船等越來越多,船匠們也踏上了學習先進造船技術的征途。
1851年,蘇格蘭人柯拜在長洲島修造了花崗石質的船塢,這是龍國近代第一座船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