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9章 苟在天災末世的日子(16)

  這個消息,仿佛一陣強心劑,給曬會兒太陽都需要排隊、不到萬不得已不想開口說話免得體力流失的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記住本站域名】

  幾乎每個人都在聊雪地蔬菜的事:

  「看到負二樓門口張貼的照片了嗎?聽說是無人機拍攝的,雪地里長出了許多這樣的菜,馬上就有口福了。」

  「這菜我認識,烏塌菜嘛!以前老家種了餵豬的,現在想吃一口竟成了奢侈。」

  「快了!再等個把月應該能吃了,看照片長得不算少,每人半顆一顆分不到,幾片葉子怎麼也得有吧?」

  「……」

  老百姓關心的是總算能吃上一口新鮮蔬菜了,政府領導們聚在一起,則是在研究這些菜是怎麼冒出來的。

  儘管這些菜苗經過檢驗檢測確定無毒可食用,可來源不明這一點總歸讓決策者生疑。

  「……不僅我們市,周邊地區也都有發現,像是一夜之間冒出來似的。」

  「照這麼說,應該不是人為。這種天氣環境,個人沒有這麼大的能耐。如果是群體……這麼大的覆蓋面,我們的無人機一直在巡邏,有異常早就發現了。」

  「確實!何況這時候有種子、能種菜讓大伙兒改善伙食的人,稱他/她為『英雄』都不為過,何必偷偷進行?上交給政府,不是更方便?所以我認為是自然生長出來的。」

  「我也覺得不是人為,恐怕是極寒天氣下,物種的適應反饋。生物界不是有句話叫『適者生存』嘛。」

  一把手沉吟片刻問秘書:「南部和北部到現在都沒發現這兩種菜?」

  「是的,只我們中原這一片有。」

  這就奇怪了。

  一把手指尖敲著桌面,百思不解。

  有人突發奇想:「會不會是我們中原的氣溫剛剛好適應這兩種菜生長?」

  大伙兒一想有道理。

  北方氣溫低到爆表,具體多冷氣象專家也預測不出來了。

  南方濕度大,一下雪就結冰,農作物早就凍死了。

  也就中原相對好點兒,最低氣溫尚且還在零下三十度左右徘徊,氣候乾燥積雪相對蓬鬆,抗寒耐低溫的種子被雪包裹著反而發芽了……

  討論來討論去,似乎也就這個觀點最合理。

  一把手讓秘書整理會議資料,一會兒上報總部。

  「對了,你和匿名郵件人還保持著聯繫吧?問問他/她是否需要新鮮蔬菜。」

  做好事不留名的徐·英雄·茵當天晚上上網時,發現郵箱裡躺著一封來自市政辦公廳秘書處的郵件,看完抽了抽嘴角。

  這是真心想要回報她的貢獻還是想藉機打探她的住址啊?

  無論哪個,姐是缺一顆兩顆青菜的人嗎?

  當即回覆:不需要,謝謝!

  那廂,一把手聽完秘書轉述若有所思:冰封三個多月不需要綠色蔬菜?這麼看來,對方要麼不是普通人,要麼……是南半球的居民?

  只有南半球沒被冰雪覆蓋,反而處處都像盛夏天,南極冰山據說已經融了好幾座。

  高溫輻射下,人們出行困難,熱射病導致的死亡率是個可怕的數字。高緯度地區很多民居都沒裝空調,氣溫爬到四十度後不得不搬到地下生活。

  但那些耐熱耐高溫的植被卻猶如到了天堂,根部汲取著南極冰山融化的雪水,一夜間竄了好幾公分。

  南半球各國都在考慮,要是從此以後常年高溫,他們打算借參天大樹建空中住宅、研發私人飛行器、開闢飛行航道。

  明明都在地球上,差距卻是如此大。

  一個地球仿佛被結界隔成了兩個世界,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但要說舉國搬遷去南半球,也不現實。

  高溫導致的疾病、死亡率也不低,有些地區因為消殺不及時造成瘟疫肆虐。

  何況匿名郵件提到極寒兩三年後進入高溫,屆時全球高溫海平面上升,山火、海嘯、疾病等災難紛至沓來,南半球也不見得多安生。

  倒不如踏踏實實擴建地下基地、改善居住環境,儘量挺過極寒、高溫這幾年,以求保全儘量多的人類,生命不息、薪火相傳。

  徐茵回完信,繼續瀏覽新聞。

  各地的網絡系統時好時壞,消息斷斷續續的並不全面。

  於是她「翻牆」連上了南半球一個國家的新聞網。

  說起來,這「翻牆」技術還是小瑾同志教她的,關鍵時刻確實挺管用。

  徐茵上了會兒網,多少了解了高溫籠罩下的南半球目前是什麼情況。

  過兩年,北半球也難逃這樣的局面,甚至比這更糟糕。因為經歷長達兩年的極寒,物資已經極其匱乏。

  不像南半球,高溫雖然也誘發了不少疾病、死亡,但熱帶作物種植比在極寒天氣下要相對容易。

  這麼一想,還是得多種田、廣積糧,為後續做準備。

  徐茵收起電腦,探頭看了看,見小夥伴們睡得很香,躡手躡腳下到負五層,推開設備房的逃生門,出去是機器人日以繼夜建造的另一座地堡。

  只不過和他們現在生活的地堡不一樣,這裡不僅大,而且每層都是種植區,土壤是她上個小世界未雨綢繆囤的營養土,為提高存活率,還摻了一點點桃源星息壤土。

  區塊之間留出了一個圍著護欄的天井,採光系統輸入的自然漫射光,透過天井能照到每一層,護欄旁每隔一段距離安著一套全自動灌溉設備,出水口放了一顆細碎的溫泉熾石,噴灑出的水溫度保持在十六度上下,久而久之,整座地堡就像是一座超級大的多層蔬菜大棚。

  根據光照和灌溉強度的不同,她給每塊區域豎了個牌子,寫上作物種類,陽光充沛、灌溉力度大的樓層、區域,用來種植水稻、土豆、玉米,陽光充沛但不需要頻繁灌溉的區域種植小麥、棉花;即使有天井也曬不到陽光的陰暗區域,種植木耳菜、大白菜、奶白菜、芥菜等喜陰作物;負十層甚至更深的陰暗暖濕區域,用來繁殖菌類作物。

  她把「大棚」建造、規劃的心得體會記錄下來,有缺陷的地方加以改進,一點一點打造成溫帶和亞熱帶植物生長的宜居環境。

  至於耐高溫的熱帶作物,過兩年有的是機會栽種,就不浪費「大棚」有限的空間了。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