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另類救贖35
無雙是真不在意住的怎麼樣,但是全國各地蜂擁而來的百姓匯聚在一起,請命要為女皇陛下修皇宮,還不要工錢。
所有官員都開始趁勢勸說無雙和顧言之,既然百姓如此熱情,還是不要違背民意的好。
無雙只能無奈答應修建皇宮,當然不給工錢是不行的, 不但給工錢,還要管吃住,吃有肉才行。
工部大小官員一起出動,指導百姓們如何修建皇宮,這一開始修建皇宮,銀錢就流水一樣花出去了。
錢花的太狠,無雙直接把玻璃工坊建造起來,開始大範圍製作玻璃製品, 什麼玻璃鏡子玻璃杯子, 玻璃擺件玻璃飾品。
最大頭是玻璃窗,無雙的價錢設定的平價,確保百姓們都買得起玻璃窗。
玻璃工坊一出現,國庫里的錢開始大量賺入,不但把修建皇宮的錢填平了,還賺的很多。
因為來幫忙的百姓夠多,三個月時間,被燒的破爛的皇宮就被修整一新。
百官們看著恢復壯觀的皇宮,都鬆了一口氣,終於不用為自己住的比女皇陛下好而心虛了。
王朝新定,百廢待興,無雙和顧言之接下來忙的暈頭轉向,修訂律法,廣開書院,提拔寒門學子。
就在無雙和顧言之忙的心無旁騖,一心撲在政事上無心其他的時候, 突然就接到了大臣們要求選秀的奏摺。
主要是大臣們看不下去女皇太子全是單身了, 這下一代都沒有怎麼行。
立刻上奏摺,請女皇廣選天下美男充裕後宮,連類似妃子的品階都擬定好了。
正宮皇夫倒是不急著立,畢竟有太子了,太子能力還強,有沒有皇夫生下一個嫡子都無所謂。
更何況女子生產危險,大臣們也不想無雙這個女皇懷孕,萬一女皇產子遇險,豈不是要天下大亂了。
當然對顧言之這個太子,選太子妃就是重中之重了,女皇有後了不著急,太子還沒後呢,得趕緊生孩子,不然下下任皇帝從哪裡來。
無雙駁回了要求她選美男充裕後宮的奏摺,留下了給顧言之選太子妃的奏摺,還特意去找顧言之,問他:「你有沒有什麼心儀的女子?
我是沒有門戶之見的,你要是能看上,普通的平民女子也可以當你的太子妃, 一切以你自己的喜好為主。」
誰知道顧言之不但沒有接話選擇太子妃,反而臉色陰沉沉的丟了請他選太子妃的奏摺。
看著無雙冷聲道:「陛下要是太閒就多關心關心政事,別把奏摺都往我這裡推,至於我的太子妃人選,陛下就不要多管閒事了。」
無雙被顧言之一句話懟懵了,要知道顧言之對她雖然從來不喊娘,但卻也是好言好語,從不發火。
這突然開口懟人,讓無雙好生不適應,這是孩子大了就叛逆了?
想想也能理解,有哪個人喜歡父母親戚催婚的,更何況顧言之年紀還不大,現在不著急也正常。
自覺想通了,無雙很是大度的包容了顧言之突然的火氣,道:「你要不願意就算了,等你什麼時候自己想娶太子妃了,再和朕講吧。」
說完無雙就離開了,也就沒有看到身後,顧言之複雜又失落的眼神。
之後無雙的確沒有再催顧言之娶妻生子,若是朝臣上奏摺,也都交給顧言之自己去處理。
朝臣年年上奏請無雙和顧言之選秀,結果就是倆人一個比一個能推。
無雙還好,她後繼有人,一心撲在朝政上,大臣還能接受,顧言之卻是後繼無人,讓大臣們擔憂不已,生怕新朝二世而終。
大臣們是越催越狠,天天催日日崔,顧言之被催的惱火,不知道從哪裡抱來一男一女兩個小嬰兒,說是自己寵幸的宮女生的孩子。
至於宮女已經難產死了,這兩個孩子也算顧言之後繼有人了,這次再有大臣催著他納妃,顧言之就直接發脾氣了。
在發落了一個追著他納妃的御史後,大臣們算是知道顧言之不選妃的心有多堅定了。
反正太子也有孩子了,後繼有人,大臣們也只能無奈的放棄繼續催。
無雙坐在御花園的亭子裡,看著對面哄孩子的顧言之,隨意道:「你這是從哪裡弄來的孩子?還真打算把皇位傳給和你沒血緣關係的。」
顧言之每天忙成狗,而且跟個尾巴一樣跟在她屁股後面,他有沒有空和人生孩子,無雙可最清楚了。
這就不可能是他的孩子,而且宮裡也沒有難產而死的宮女。
對於無雙的問題,顧言之淡淡道:「我以為你和我的心思應該是一樣的。
似我們這樣的人,根本就無所謂血脈傳承,要不然,你也不會讓我當太子。」
無雙挑眉,隨意道:「我是無所謂,不過你是個男人也能想這麼開,倒是讓我意外。
只是你如今選了這麼兩個孩子當繼承人培養,萬一日後你有了心愛之人,生下孩子,這兩個可就是大阻礙了。」
顧言之抿了下唇,哄孩子的動作頓了頓,語氣有些黯然的道:「不會有那一天,我喜愛的人,這輩子都不可能愛上我。」
聽這話顧言之是有喜歡的人,這是求而不得嗎?不過顧言之情況複雜,誰知道他這求不得的愛人是上輩子的還是這輩子的。
對於他人隱私,無雙沒有追問的意思,淡淡道:「你自己想明白就好,皇位日後是你的,你愛給誰就給誰吧。」
這個話題無雙說過一次之後,就再也沒有提起過,和顧言之一起,把他抱來的兩個孩子盡心教導。
兩個孩子年紀小的時候還分不出來,大了一些就發現了,男孩心野,就喜歡往軍營里鑽,一天到晚惦記著上戰場。
一心想要的就是開疆擴土做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將軍,為此王夢和房齊征可沒少被他追著學兵法,學打仗。
女孩倒是非常有君王的潛質,懂得用人之道,為人賢明,但同時也有君王的狠辣。
她仁愛百姓卻不會把這份仁也加注在那些貪官污吏身上,絲毫沒有為了仁君名聲,就不敢對手下犯錯官員下狠手的毛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