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要開州試的消息立刻席捲了全州。
之前的清田分地讓兗州的豪強人人自危,甚至有不少豪強在交出土地後已經開始打算是不是應該讓一部分族人去益州或者荊州,以防日後大將軍府對豪強大族進一步打壓。
可現在要開州試的消息傳開,這些豪強立刻停住了自己分家的腳步。
原因很簡單。
之前的清田絞殺了大量士族豪強子弟,這些人死後,位置就空出來了,兗州又不像河北,有馬強多年培育出來的平民學子可以應試,如果開州試,中舉的必然多是豪強子弟。
刺史府發出來的布告寫的可是很清楚,這一次得大將軍府和國政院特許,此次州試第一名可以得到從五品的官位,這大概得是一個郡丞吧,這樣再干幾年,豈不是要升到郡守?
除此之外,此次州試還拿出了九個正六品以及數百個從六品及以下的官吏職位,這些足以讓很多豪強子弟心動不已。
而且不僅僅如此,根據小道消息,因為官吏缺的厲害,朝廷很可能在明年又要開科舉了,只有先中州試才能參加國試,而國試如果考中,當官倒是其次,若是被大將軍看中,二品高官不是指日可待?
和這個相比,家族的田地被清分了又如何?
那是家族的啊!
又不是我的!
如果能中舉出仕,那幾畝地沒了就沒了吧。
更重要的是,從現在的局勢看,大將軍一統天下已經是板上釘釘的,真的要分家去什麼荊州、益州,過幾年不還是要被河北軍攻下,到時候在當地積累的田地再被清一次?
何苦來哉啊~
正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只要沒人能打敗河北軍,你能逃到哪去?
很多豪強大族的族長發現,之前還吵著要分家南下的那些人突然不說話了。
甚至有的已經上路的還折返回來要求換人。
誰都沒想到,小小的州試,居然讓這些士族豪強子弟對河北大將軍府的態度為之一變,原本那些天天罵科學有違聖人之道的人也開始偷偷賣書研讀,原本那些天天吵著要聯合各地豪強將河北人趕出兗州的,也開始閉門讀書了。
這些儒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了在河北的馬強什麼叫能屈能伸!
——薊縣
「王越,兗州的情況真的轉變的這麼快?你可別對我報喜不報憂啊!」
馬強看著錦衣衛報上來的報告,這麼感覺這麼不可靠啊。
自己可是剛剛把那些豪強大族的田地都強清了,一個州試,就把人心收服了?
難道他們不恨自己取消了察舉嗎?
仿佛看出了馬強的想法,王越說道「明公,兗州傳來的消息的確無誤,之所以如此,那是因為察舉官吏多為各豪強大族嫡系子弟獨享,那些旁系子弟,根本無法通過察舉成為官吏。
再加上兗州並無什麼新學學子,因此此次州試獲利最大的就是這些士族豪強的旁系子弟,他們也是士族豪強中人數最多的那部分人,故而民間風向頃刻間發生了扭轉。
馬強想了想,也明白了過來。
https://
這就和漢武帝的推恩令的道理是一樣的。
「好,你們傳來的這個消息對我很重要,給兗州錦衣衛記集體三等功!」
「多謝明公!」
馬強拿著情報一路來到國政院,找到了盧植,將兗州的變化說了一遍。
「盧公啊,我看各地士族豪強對科舉其實並不全都抱有反對的聲音,那些有才的旁系子弟,也對科舉是贊同的。」
盧植將報告看完後,突然想到一事,對馬強說道「大將軍,兗州之事倒是讓我想起一事了。
之前察舉名額是按各郡人口多寡分配的,那麼這個科舉,是否日後要按州的人口分配名額呢?」
嘖~
這倒是之前沒認真想過的問題。
無論是科舉還是後世的高考,名額的分配都是一件難以讓所有人都滿意的事情。
在歷史上科舉初期的分配方案是按考生來源分配的,如唐朝就是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
但到宋朝時,朝廷就發現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會導致如此錄取將出現巨大的不公平,比如東南各州時常數千人參加考試,能中舉入京的不過二三十人,而西北只有一兩百人參加考試,但卻能中十多人,最後到京城一考,真正的中舉的還多是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南方考生,這樣也就意味著有大量有才能的南方考生被埋沒了,甚至有不少考生更改祖籍以便中舉。
嗯...還是那句話,太陽底下沒新鮮事。
到了明朝初年,出現了所錄進士科中無一北方人的南北榜案,最後決定按考生生源地分配,經過幾次討論,最後決定按照南取六,北取三,中取一的方式分配進士名額,到了清朝,將這南北分的越來越細,甚至一省都可以再分成兩份,並且實行各省按參加考試人數分配名額。
總而言之,自從有了科舉考試,錄取名額分配就是一個影響全國穩定的大問題。
馬強思索一番後,對盧植說道「之前科舉範圍只是在河北,日後涼、交等地都要實行科舉,這名額分配的確是個問題。
這樣,我說兩個方向,麻煩盧公和鄭公、科教局一同商議一下,看看哪個為好。
第一個方向,能參加國試的考生按照各州的人口來分,然後統一考試,才高者勝。
第二個方向,要傾向性的照顧經濟文化發展程度較低的地區,對錄取也要考慮按照考生生源計算名額,雖然最後還是才高者勝,但不可出現一州無一人上榜的情況。
盧公以為如何?」
盧植想了想,撫須說道「大將軍果然才思敏捷,這兩個方向都有各自的道理。
但從全國大局來看,還是第二種更加合適,否則日後必會因此出現動亂。」
盧植做為一流士族出身的大儒,太明白邊遠地區的士子讀書有多難了,這不僅僅是難在沒有名師,跟在沒有良友,讀書如果沒有足夠水準的人一直在邊上和自己比拼,等走出家門,必然會經歷社會的毒打。
這也是為什麼士族教育中那麼強調遊學的原因。
///txt/11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