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方校長夜巡

  第156章 方校長夜巡

  方愈畢竟是有經驗的人,幾個窩棚里走下來,他已經抓了二十幾個明天要做典型的人。

  這其中有五個人是點完名字之後偷偷出去在外頭瞎溜達的,這屬於惡意曠課,「光榮榜」的公示期將長達半個月(掏廁所的天數與公示期相同);有十三個人沒有離開窩棚,但卻躲在後頭的通鋪上睡大覺,這屬於藐視課堂,不尊重師長,他們的名字將在「光榮榜」上呆十天;還有在課堂上講閒話的、打瞌睡的、嗑瓜子的……他們這屬於上課不聽講,根據情節輕重將被公示三到八天。

  另外還有今天輪休的、保安隊第四排排長康西,因為他在課堂上偷偷研究課外書金瓶梅,也被方愈單獨拎出來,罰了八天的公示期,課外書被沒收。(即康麻子,方愈親自給他起名叫康西)

  後世人都認為金瓶梅的文化價值很高,按理說是不該罰這麼重的,但「文化價值高」說的是小說,康麻子他看的是畫版金瓶梅,這是完全不同的兩樣東西,當然是要罰他的。

  或許你會說上了這個「光榮榜」又能怎樣呢?還不如罰點銀子能讓他們知道厲害。

  事實不是這樣的。

  在滿足溫飽的前提之下,古人對於名聲是非常看重的,一個名聲不好的人,別人不敢與做交易,不敢與你稱朋友,更加不敢與你談婚論嫁。「光榮榜」就是這樣一個很毀名聲的東西,它不光貼在新城裡的告示欄,還要抄一份貼在縣城城門口,一個人如果三番五次的上榜,那別人會認為你這個人不靠譜,不老實,對「主家」不忠誠。

  在新城內部的影響就更加直接了,新城裡的幹部都是很要臉的人,他們不喜歡有人給他丟臉給部門丟臉,他們的態度直接到關係你的前途,工作考評和提干之類的事都大受影響。事實上,在一個人被公示之後,部門內部往往還要再追加一份新的處罰。

  總之,這比簡單罰上一筆銀子要厲害多了。

  南區的集體窩棚里一共住了有384人(本來是387個,趙老頭和高二、高三都不住這裡了),除了二十幾個人屬於高級幹部文化學習班,他們不參與夜校授課,還有六十餘人是正在值班的,於是每天晚上約有290人在窩棚里上課。

  以窩棚為單位,他們被編成了六個班,名為夜間掃盲學習班。

  夜間掃盲學習班的第一期學習課程長達六個月,主要教授基礎國文和基礎明算兩個科目,按照夜校辦公室(掛牌在校長辦公室)下發的教學要求——基礎國文科應該讓學生在六個月的學習期之後,能夠熟練使用拼音,能掌握800—1000個常用漢字的讀法和寫法;基礎明算科應該讓學生在六個月的學習期之後,能夠熟練使用加減法運算,能熟練背誦乘法口訣,並能簡單掌握兩位數以上的乘、除法運算。

  六個月的學習期滿之後將進行結業考試,考試合格的學生將獲得初級學業合格證書。如果一個班裡獲得合格證書的學生超過70%,那任課教師將獲得一筆很豐厚的白銀獎金。

  聽起來,這學習任務似乎有些重了?

  在下發教學要求之前,潘老師曾翻閱了一些20世紀七十年代國家在城市裡大力開展掃盲學習班的資料(主要是面向工廠職工),認為這學習任務一點也不重,教學時間方面也相當富餘,因為夜校的學生畢竟都是成年人,年輕人,學習接受能力是很強的。

  相比之下,後世職工在相同的時間裡要學的課程不止兩門,他們還要學衛生課、思想課、歷史課(其實還是思想課),還有兩個非常重要、不能忽略的事實——新城人因為沒有電燈,下班時間更早;食堂里提供的伙食極為豐富,比後世職工能吃到的好很多。

  月亮逐漸走向半空,此時已經臨近晚上十點,要到下課的時間了。

  方愈抱著阿秀,和劉雞一起走到了最後一個窩棚外頭,他聽見裡頭吵鬧的很厲害。

  「又是六十個字的作業!王老師,你沒完沒了是不是?」

  「隔壁5班是蔡老師教的,他每個字只讓寫五次,總共寫三十個字,憑什麼我們就要多寫?這不公平!」

  「我們晚上還睡不睡覺了!」

  「白天要挑幾十擔土(溝渠已經挖完了,估計是磚窯場采泥的),晚上要聽人念經,還有這勞什子作業寫起來可費老勁了。唉,這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我都好幾天沒到柳下溝去了……」

  柳下溝它不是溝,而是縣城裡城隍廟後面一條狹窄小巷的別名,巷子裡有許多做暗門生意的女人。相比起「高檔場所」麗春院,柳下溝的女人業務水平很差(不會念詩,不會唱曲),而且姿色平庸,不過去那的人也很多,因為她們要價很便宜。

  方愈知道新城裡有人時常往那裡鑽,不過他並沒有強行彈壓。你看那麗春院就開在繁華地帶,左邊是官府的稅課司(淶水縣稅課司本來在縣衙辦公,崇禎四年意外走水,稅課司被燒了),右邊是縣城裡最好的酒樓,每天都明目張胆的廣迎賓客……這時候的風氣就是這樣子,歸根結底是因為女人的社會地位低下,男人逛這些地方不覺得羞恥,也不受指責。

  另外,好吧,這個才是最重要的,新城的男人太多了,方愈擔心強行彈壓的話,他們會變彎。

  聽說磚窯場裡那幫被關住的乞丐,現在就很流行這調調,前車之鑑啊,不得不防!

  那人抱怨自己沒空去柳下溝之後,立刻就引來了一片笑聲,還有幾個,應該是同道中人的也高聲附和。

  「我們不去那裡的娘們就缺了許多生意,沒生意就沒有飯吃,她們要是餓死了誰來負責?」

  「說的在理!你們讀書人天天在嘴上掛著仁義,能眼睜睜的看著她們餓死嗎?」

  「王老師,那都是人命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