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第198章 幾千億的布局

  第198章 幾千億的布局

  嚴輝這一通發言,其實把大家想說的基本都說了。

  而且如果單論問題本質,不考慮可行性的情況下,確實也挑不出什麼毛病。

  康馳見大家都沒說話,便點頭道:「其實我的想法和嚴博士差不多,只不過我覺得倒也沒必要特意去壓續航。」

  「就像汽車的油箱大小一樣,雖然到了一定的程度,用戶基本就不怎麼關心了,但如果真搞個三百公里的續航,隔三差五要去加油,還是有點麻煩的。」

  「嗯,其實我就是舉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嚴輝忍不住辯解了一句,委屈的表情不禁引發了一陣笑聲。

  「我知道,這不是怕你把方向帶偏嘛。」康馳也笑著解釋了一句,然後接著說道,

  「總而言之,雖然同等技術層面,鋰離子電池肯定要比鈉離子電池性能更強,但鈉離子的原料比鋰電池豐富便宜太多了。」

  「加上他倆的技術共同性很強,我相信如果鋰電池的技術突破到了一定程度,性能都過剩了,大家也絕對會回過頭來,用同樣的技術去搞鈉電池,以此追求更高的性價比。」

  「所以我們乾脆,就直接搞鈉電池了。」

  說著,康馳便走到白板面前,用白板筆寫上幾個大字:

  400Wh/kg。

  看到康馳寫下的數字,所有人的眉毛都忍不住跳動了一下。

  400Wh/kg能量密度的鈉離子電池?

  可能嗎?

  雖然鋰離子電池的最高能量密度,在國外的實驗已經被推到了700Wh/kg,寧德時代正在研發的凝聚態電池,也號稱500Wh/kg。

  但實際上能真正量產的,全都是液態鋰電池。

  而液態鋰電池的能量密度理論極限,是350Wh/kg,

  但受限於量產技術和安全考慮,目前新能源汽車上用的,基本上都是150Wh/kg左右的,

  比如續航表現比較好的特斯拉,用的是168Wh/kg能量密度的三元鋰電池,BYD的漢EV用的磷酸鐵鋰刀片電池,能量密度則剛好是150Wh/kg。

  因此哪怕鈉離子電池能做到150Wh/kg,其實就已經有和鋰電池一較高下的實力了。

  更別說400Wh/kg這麼誇張的數值了。

  「嗯,這是我們的目標。」康馳寫完後轉過身,對大家提問道,「接下來我想讓大家設想一下,如果我們成功研發出了400Wh/kg的鈉離子電池,應該用什麼方法,去解決剛剛嚴輝提出的那兩個問題。」

  於是眾人又開始陷入了深思。

  其實如果鈉離子電池能做到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價格問題基本就解決了,更別說還是400Wh/kg。

  所以問題的核心,還是換電。

  蔚來的換電站模式,聽起來似乎很理想,但之所以一直沒有普及,也是有原因的。

  它的缺點幾乎跟優點一樣突出。

  首先就是成本問題。

  如果要像嚴輝說的,在每個加油站附近都建個換電站,那按照國內目前差不多十萬個加油站來算,就得建設十萬座。

  哪怕考慮到很多加油站過於密集,直接打個7折,以7萬家來算。

  蔚來建設一座第二代換電站的平均成本是150萬元,大規模鋪設換電站,光是這個成本就要1050億。

  後續還要有工作人員,以及場地租金等等維護費。

  而且更關鍵的是,蔚來的電站,只是為了服務蔚來車主的,所以規模比較小,存儲的電池也不多。

  如果換電的模式真的普及開了,肯定不能以蔚來的換電站建設成本作為參考,因此這個成本只會更高。

  不過但凡涉及到錢的問題,其實都不是主要問題。

  最關鍵的,還是新能源汽車,沒有一個統一的電池行業標準,大家都是你搞你的,我搞我的。

  除了蔚來,其它車企的電池都是沒辦法換的。

  想到這裡,張晴便忍不住舉手發言道:

  「如果我們真有這麼先進的鈉電池技術,不用國家出手,光憑我們的技術成本優勢,就足以去重新制定一個行業標準了。」

  「一旦我們能統一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尺寸標準和換電方式,那換電模式的所有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另外,其實我剛剛還想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換電站其實完全可以充當國家電網調峰填谷的作用。」

  「據我所知,現在每個風力、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發電站,國家都要求他們配套建設一個不低於10%發電量的儲能站,但因為現在的儲能電池太貴,建設儲能站的成本比浪費電費還貴,所以他們基本都還在使用拖字決,很少真正建儲能站的。」

  「假設我們建設了這麼多的換電站,然後增加每個換電站的電池儲備,只在谷時對電池充電,就可以承當儲能的重任,同時最大化地利用峰谷差價來賺取利潤,這也符合國家電網對調峰填谷的需求,所以應該能爭取到一些政策上的優惠和配合。」

  康馳點了點頭,這和他的大概思路也是一樣的。

  「那具體的商業模式,就麻煩伱按照這個技術標準去制定,並且儘快落地,如果錢不夠就去貸款。」

  儘快落地?

  張晴頓時有些驚訝。

  如果換電站都建好了,電池卻沒造出來怎麼辦?

  這可是上千億的投資!

  嚴輝也忍不住建議道:「康總,是不是等我們把電池搞出來,再行動比較穩妥……」

  康馳笑了笑:「怎麼,你們不相信我?」

  「呃……那倒不是,主要是這麼大的動作,總感覺有點心虛。」

  「沒事,你們就按照我說的去做,不然等電池研發出來再行動就太慢了,而且你們也不可能短期就建好這麼多的換電站,說不定我電池造出來了,你們連一萬個都還沒建好。」

  康馳緩了緩後,又接著說道,「其實我比較猶豫的,反而是電池研發出來後,是通過建廠、收購自己來造,還是進行技術專利授權。」

  「自己造有個好處,就是可以直接自己來制定行業標準,但如果以後每搞一項技術,都得自己來建廠、收購來製造的話,一方面是需要大量的投資,另一方面可能會讓集團的體量出現過於臃腫的情況。」

  「所以我覺得有些技術,可以適當地進行專利授權。」

  「不過技術專利授權也有個問題,可以坐著收錢雖然省心,技術也能得以迅速推廣,但專利授權就意味著技術的半公開,這在技術領先的情況下,顯然不是很好的選擇,除非我們的策略是慢慢擠牙膏,先造150Wh/kg的,等國外競爭對手技術突破後,再放出200Wh/kg……」

  「但這又誕生了兩個問題,一個是資源浪費,另一個是沒有直接推出重磅技術,想要這麼多電池廠和車企,乖乖地按照我們制定的電池新標準來玩,阻力肯定非常大……」

  「尤其是在換電模式中,所有電池其實都是換電站租給用戶的,這等於我們要買下所有的電池,電池廠說白了就是我們的代工廠,專利授權顯得有些多此一舉。」

  「比如像寧德時代這樣的大公司,肯定接受不了自己淪為代工廠,哪怕我們技術比他們先進,也很難說服他們。」

  「所以我們真正能選的,其實就是代工和自建。」

  「那就結合一下。」張晴立即提議道,「如果你對造出高性能的鈉離子電池這麼有信心,那先建換電站完全沒問題。」

  「提前建好配套設施雖然風險大,但確實非常有利於行業新標準的推廣。」

  「至於電池生產這塊,我覺得也不難解決。我們前期可以收購幾家中小型的電池廠,自己造電池,同時找個車企合作,讓他們幫我們代工一款電動車,以此作為示範。」

  「等他們看到消費者,對我們的模式和產品接受度非常高后,其它電池廠和車企自然就會找上門,根本不用我們吃力不討好地去說服他們。」

  康馳點了點頭。

  這麼做的話,雖然會耽誤一些時間,增加資金周轉的壓力,但確實能讓標準推廣得更加穩定。

  「那今天的就先討論到這裡吧,張晴抓緊時間拿出一個可行的方案出來,嚴輝明天開始,帶領研發部門組建鈉電池實驗室。」

  於是一場初期投資規模,就要好幾千億的新能源布局,就此開啟!

  對於整個集團來說,這絕對算是一次商業豪賭了。

  成則直接飛升,成為萬億俱樂部的成員,敗則傷筋動骨,元氣大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