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6章 合作也要分級別
此次九州科技技術品鑑會中展示的各項技術,最核心、最重要的超級銅電機、石墨烯電池、多疊加,支撐人工智慧的矽基晶片、熱效率超過85%的燃料電池以及5.5G通信工程這幾項技術的合作企業全是大夏的自主民族企業。
這些企業的註冊地、核心工廠、企業總部、都在大夏本土,企業掌控人都是大夏國籍,企業內部的研發團隊大半都是大夏工程師、科學家。
而雙衛星系統定位技術、特殊玻璃鏡片、像素更高的攝像頭、顯示素質更好的屏幕、體驗更完美的捲曲屏、摺疊屏、升級的音響喇叭……等等部件的可供應企業,也都是自主品牌企業,其次則是那些合資企業可以拿到供應份額。
不僅如此,在大夏企業像是發布「獲獎感言」一般的新聞轟炸後,外資企業們也坐不住了。
首先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塞爾亞科,這家企業位於歐洲,控股方是塞爾亞官方資本。
一米九的大高個高管,一臉微笑的面對著夏華社鏡頭,用口音很重的大夏普通話說道:「我司與九州科技達成了跨行業、多批次、大縱深的項目合作意向。
在未來五年內,塞爾亞將會擁有獨立的超算中心,雲計算服務中心、九州科技技術支持的九州工業1.5智造工廠,如果合作進展順利,未來我們也會更新至工業2.0技術,甚至是九州工業3.0技術。
同時,九州科技也將在塞爾亞建立半導體研發中心和半導體工廠,為這些需要大量晶片的合作項目提供核心物資的供應服務,加強我們塞爾亞的科研實力,提高我們塞爾亞技術工人的薪資待遇和福利。」
在被問及「和九州科技的合作,是否有其他方面困擾」這個問題時,這個大高個笑著搖頭表示:「和九州科技的合作是一種極為舒適的合作,曾經我們與九州科技有合作過保護信息的界碑安全盾項目,在這幾年裡,該項目為我們抵擋了超過十萬次黑客攻擊,保護國民安全信息一千多天的時間。
當然,如果必須要說出困擾的話,那就是九州科技對合作的資源供應以及技術標準要求較高,我們必須要全身心投入到這些項目的合作當中,才能夠滿足彼此的需要。
未來,塞爾亞將變成旅遊與科技的城市,我們歡迎每一位大夏朋友到塞爾亞遊玩,享受美食與風景。」
雖然是小國寡民,但這位高層很是會打GG,並且塞爾亞與大夏的關係一直都十分不錯,所以當這則採訪視頻播放出來後,大夏網友們都是笑著點讚。
同時大家也對九州科技的技術影響力有新的認知,一個主權郭嘉會為了與九州科技進行深度合作,而投資創立一個大型科技企業,並且還規劃了龐大的土地建築、人才培養方案。
除了這家特殊的企業之外,東協的某幾家企業也表現出了極大的合作誠意。
雖然還沒有達成最重要的幾項合作,但是這些企業背後利益鏈公司對大夏出口的資源都有明顯的價格調整和貨量增加。
某些物資進口到大夏的價格,甚至到了極低的盈利水平。
雖然沒有公開表示過九州科技會根據什麼特殊規則對外資企業進行分類,但是在這幾天的企業頻繁曝光中,有人還是統計分析出九州科技對國外的那些外資企業也劃分不同批次,比如大夏企業與國外企業合資的外企、對大夏市場一直非常友好的外企、本土對大夏商品沒有做過差異化安排的外企,都獲得了平等的合作機會。
基於企業實力,九州科技為其提供了量身打造的合作方案,並且這些企業的高管層還藉此機會,和大夏其他企業高管層進行了友好交流,在某些項目的交流中,達成了合作意向。
在大致方向中,合作項目優先東協南美和大戶東,然後是親夏亞歐,其次才是高麗、霓虹等地,最後則是美利堅企業。
並且大部分企業高層在採訪中都對九州科技的雲技術、資料庫伺服器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有極大的興趣,哪怕是某些傳統的工廠製造業,也想與九州科技合作,將自家工廠進行人工智慧化改造。
人工智慧的底層邏輯是解放生產力,機器代替人工,但是不同場景下,代替人工所需要的技術並不一樣,所以九州科技的工程師們看到這密密麻麻的海量合作項目,生物意義上的挑花了眼。
九州科技軟體工程部門負責人張本煜在會議上看到自己這個部門需要負責的項目概覽和大致規模後,就覺得自己可能沒有擦乾淨眼鏡鏡片,不然面前怎麼會有些模糊?
揉了揉眼睛,他就站起身來,對著公司其他高層們直言道:「我知道咱們公司的探索永不止步,從藍星到太空要飛得更高,從過去到未來要看得更遠,從創新到創造要想得更深。
我也理解,現在以人工智慧、雲計算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給全球帶來改變,我們公司需要在改變各行各業的途中,加快推進九州標準的落地。
但是大家能不能理解下咱們軟體工程部門的人力資源長期不足的問題?
要想構建一個無處不在的聯接、普惠無所不及的智能、打造企業個性化體驗的九州科技數字平台,我們軟體工程部門必須要再招聘十五萬人!」
聽到這個數字,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張元豐看著自己這位同姓好友,幽幽的嘆了口氣。
大家都知道人才不是地里的蘿蔔,一年就能蹭的一下長成。
但是這胃口也太大了吧,在張元豐掌握的情報里,夏為的正式員工都才二十萬出頭,而軟體工程部門這些年一直在瘋狂擴招,部門正式員工早就超過了十五萬,這要是再增加十五萬人……
張元豐真想站起來問:一個部門有三十萬高級軟體工程師,這合理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