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作戰不是培養出來一兩個特種兵就是萬事大吉,他是一種全新的作戰理念,也是一種全新的和立體的整套作戰體系。沒有全套的理念和體系,就算你培養出來幾個特種兵也無濟於事。
而這種體系,除了你俘獲的是高級軍官之外,一般的作戰人員根本就不清楚體系真正關鍵在哪裡。最多也就只能提供選拔標準,一些訓練標準,以及自己掌握的某些方面的作戰特長。
想要通過俘獲一些普通的作戰人員,就培養和訓練出一支真正的特種部隊,那基本上是白日做夢。正是清楚的知道特種部隊真正特殊在那裡,楊震才對郭炳勛最擔心的事情,反倒是不以為人。
只是讓過度自信的楊震,與有些擔憂的郭炳勛都沒有想到,郭炳勛的部分擔憂並非絕對是杞人憂天。在此戰過後,飽受這支部隊帶來的重創的關東軍,雖然在此戰之中沒有俘獲到一名活的成員。
但根據此戰以及以前歷次與這支部隊交手的經驗,在抗聯首次大規模實施特種作戰的打擊之下。倒也算是知恥而後勇,也著手開始組建了一支類似的部隊。儘管不清楚抗聯訓練這支部隊的訓練體系,但是日軍也靠著自己經驗的摸索出一套的訓練手段。
同時在武器配備上,根據新出現的情況,也進行了一定的研究,試圖也製造出來可以與抗聯抗衡的輕武器。但死抱著全裝彈藥觀念,講究遠射和高精度射擊觀念不放的日軍,在仿製使用六五子彈和七七子彈的四零式自動步槍失敗後,給自己組建的這支部隊配備的,還是日軍制式的裝備。
儘管也配備了一些南部式的衝鋒鎗,並補充了一部分他們新研製手槍以及繳獲的抗聯蘇式手槍,替換下來日軍制式的,性能不可靠的南部式手槍。但大部分配備的還是日軍制式的武器,最多只不過是將他們那種基本上與士兵身高差不多的步槍換成了騎槍。
而且不僅武器裝備還保持與步兵相同,對這支部隊的訓練方式,也不過是普通偵察部隊訓練方式上只做了少量的改動。重點放在了化妝偵察上,至於其他的方面並未比普通的偵察部隊,有什麼根本性的提高。
關東軍雖然組建了同樣的部隊,也採取了一些類似針對性的訓練。但沒有掌握特種作戰體系,選拔的時候也只是從各個搜索聯隊抽調普通部隊官兵,並未進行特殊選拔和訓練的關東軍,搞出的這支部隊是畫虎不成,連貓畫的都不像,整個一個不倫不類。
倒不是日軍在步兵火力上,不想壓制不住當面的對手。在組建這支部隊的時候,對武器裝備的壓制和選擇,也沒有少折騰,而且進行了大量的新武器研製。但糾結於多方面的原因,最終配備的武器還是普通的步兵武器。
日本大本營的觀念實在是有些過於保守,雖然在戰場上繳獲了不少抗聯的四零式步槍,以及兩支抗聯直屬偵察旅裝備的全自動步槍。儘管他們也承認這些輕武器的射速驚人,精度也很理想。
但卻對這些武器,使用有效射程只有四百米的短步槍彈很是不屑一顧。認為其有效射程太短,無法進行遠距離的狙殺,並不符合日軍一向的作戰習慣。雖然射速高提高了單兵作戰火力,而且因為彈藥長度縮短,可以提供攜帶的彈藥數量。可這一個缺點,卻將所有的優點統統的抵消。
雖然日軍也曾經嘗試仿製了一些這種武器,卻依舊固執的使用了日軍制式的六五和七七口徑全裝藥子彈。結果卻發現,這兩種原本性能優良的武器,在換上他們印象中本應該更具威力的這兩種子彈之後,根本就無法使用。
即便三發點射的時候,其也無法保證最基本的精度。經常第一發子彈射擊精度還可以,但後續的子彈就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而且換裝日軍制式彈藥之後,連射產生巨大的後坐力也讓矮小的日本士兵承受不了。這種精度,是一向講究射擊精度的日軍無法接受的。
但是如果連彈藥都換掉,這讓一向精打細算的日本人很難接受。在這種情況之下,一支摳門的連衝鋒鎗都不願意大量裝備的軍隊,那裡還會量產這種高射速,又是人手一支,射程近,又不能使用日軍制式彈藥的全自動步槍?
正像楊震所說的,即便少量生產給特種部隊使用,他們也不情願。而且對於日軍來說四零式步槍雖有一定的拼刺能力,其裝備的三棱刺刀殺傷力,也要高於日軍裝備的劍式三零刺刀。在戰場上被捅上,就基本上已經無法救治。
但是缺點是槍身太短,拼刺刀的時候很吃虧。也同樣很難滿足日軍對白刃戰的要求。即便是與日軍制式騎槍相比,也差的太多了。其高射速在戰鬥之中彈藥的消耗量,在日軍高級將領看來,也是日本國力難以承擔的。
儘管下面的基層軍官對研製和配發自動步槍,以便在步兵火力上能與抗聯相抗衡的呼聲很高。甚至很大一部分軍官,要求直接仿製抗聯這種制式步槍。但對於日軍高層來說,射程近、浪費子彈,拼刺刀又吃虧的四零式自動步槍,除了射速高之外,總體來說就是一種垃圾。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雖然在下面強烈呼籲之下,日本大本營也通過潛艇運輸的方式,從德國搞來了G四一式半自動步槍以及圖紙。並根據這些圖紙,試圖在不大量調整,還是使用日軍制式彈藥的情況之下,對三八和九九式步槍進行了一定的改進。
但出於節約子彈的目的,日軍高層依舊不願意將這種改良型的步槍,投入一線作戰部隊。再加上經過改進後的步槍,性能也實在不咋地,根本就無法滿足需要。尤其是使用的三八式步槍制式六五步槍子彈,根本就承受不了自動射擊方式,一旦連射很容易出現在大正十一年式機槍身上出現的彈殼斷裂毛病。
三八式步槍的撞針和槍身強度,也難以承受高射速帶來的考驗。幾天下來,撞針就被打成了禿子,或是乾脆斷裂。對槍身造成的損害,也相當的大。使用十一年式輕機槍彈藥,倒是可以。
但對於日軍來說,步槍不能使用步槍彈,只能使用機槍彈,那還叫做步槍嗎?而且即便使用專用輕機槍彈,可子彈如果在射擊的時候如果不塗油,一樣也經常出現卡殼的情況。甚至比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卡殼的頻率還要高。
可要是像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一樣,在步槍上再安裝一個油壺,那結構又太過於複雜不說,也不是一回事。機槍裝油壺,在世界上也有先例,這不是日軍的特例。但步槍上也裝油壺,那可就是讓人笑掉大牙了。誰見過步槍上,還裝一個專門為子彈塗油的油壺?
如果使用九九式步槍改裝,雖說沒有這麼多的毛病。但是槍械明顯超重,連續射擊的精度不理想,後坐力大的難以承受不說。對槍身結構帶來的損失,也沒有比使用三八式步槍改進好到那裡去。最關鍵的是這種改造,並未比新造一支步槍的消耗少到那裡去。
想要走捷徑的日本人,只想著事半功倍,卻忽視了槍身結構不同,對改造帶來的影響。況且德軍的這種半自動步槍,本身就是為了應對戰場急需的應急產物,在德軍之中都不受自己人的歡迎。
日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從德國人那裡搞來了所謂最先進的武器裝備。試圖借鑑德國人的經驗,在自己制式步槍身上改進出一種半自動步槍而搞出來的這種步槍。與他們的原型槍在德軍之中受到的評價一樣,都是相當的低。甚至在日本人這裡,因為槍身結構的不同,造成使用上的不足,在實驗的時候就沒有通過。
原本想要走捷徑,又不甘心去仿製一個原來自己一直瞧不起對手武器,直接仿製原廠貨又感覺丟面子的日軍,花了不小的代價,搞來了一堆的卻是廢品。最終進口的一千支德制自動步槍,被丟給了比較容易獲得七九子彈的中國派遣軍駐紮在華中的部隊。
後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繳獲了部分美軍使用的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則乾脆將口徑改為日軍制式的七七口徑子彈之後,仿製了一部分這種發射全裝藥子彈的半自動步槍。至於美制的M一式卡賓槍,雖說射速更高,也更加的輕便。但被認為還不如抗聯的自動步槍,不僅高層人物嗤之以鼻,下面的部隊也沒有人喜歡。
只是這種半自動步槍相對抗聯來說,只能是一般的射速。雖說比較受日軍一線官兵的喜歡,但卻依舊被日軍高層之中某些掌握實權的人士認為彈藥消耗過高,日本國力難以承受而沒有大量的生產。
最終這種本身因為生產工藝低下,比繳獲的美制原廠裝備性能降低很多。改為七七口徑彈藥之後,雖說質量更加下降的仿製品,但依舊可以稱得上性能不錯的武器。至少在火力密度上,要遠遠的高於手動步槍。
如果真的投產,並裝備到一線作戰部隊。至少部分可以勉強和抗聯裝備的四零式步槍抗衡,並完全可以與美軍裝備的加蘭德半自動步槍抗衡的輕武器。在已經無力大量增加輕機槍配置的情況之下,只生產了一部分配屬給了中國派遣軍。作為步兵小隊加強火力,配屬給各個據點以抵抗共產軍沒完沒了的騷擾。
在屢次實驗都不成功之後的日軍,好不容易找到一支勉強適合自己的。卻因為自身高層很是有一些能量大的人,死抱著老觀念不放。依舊固執的認為自動武器精度差,浪費彈藥,是日本國力難以承受的。滿嘴還是裝備一支百發不中的步槍,不如裝備一百支百發百中的步槍老觀念。
面對幾乎所有對手裝備的輕武器,都超過自己的現狀。始終在強調以戰術上的調整,來面對優勢火力的敵軍。大本營以那位前參謀總長為代表的諸多元帥級人物,一直在強調以武士道的精神,去和對手拼所謂的意志和精神。而不是從根子上,去想辦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