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 何嘗不是一種幸運?

  而眼下整個政策之中,最讓他不認同的是現在的政府,對人才使用控制過緊,在人才流動的方面有些不講人情,這一點也是讓他很不滿意的地方。他之前所在學校教師,如果想要進修或是調動工作是相當困難的。

  就像這次他調往哈爾濱,按照規定來說,妻子也應該一併調往哈爾濱。而且那邊接收的學校都已經聯繫完,可通遼本地就是不放人、不給轉檔案。無奈之下,只能讓自己妻子辭職。而不過一個辭職手續,卻足足用了兩個月的時間。

  聽到他口中的這些不滿意,楊震笑了笑道:「我首先和你說,你對現行教育體制的不滿。這一點,你作為教師出身,能夠提出這方面的問題,說明你這個老師還是有良心的,是完全為學生著想的。單憑這一點,就足以說明你的人品不錯。」

  「不過,你也是知識分子出身,雖說讀的是偽滿的大學,但是畢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眼光應該比這個時代大部分人要開闊一些。應該知道理工科,對建設一個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性。一個國家的真正崛起,靠的不是那些藝術和作家。」

  「讓今天我們這代人正在經歷的事情,不在我們後輩身上重新上演的重要性,我們就要建設現代化的工業。我們可以因為日本人搶占我國土,殺戮我百姓,掠奪我資源,而與他們不死不休的戰鬥下去。但是日本人的某些做法,也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他們能從一個比中國還要落後和貧窮,而且自身資源匱乏島國,走到今天成為一個基本具備了現代化國家基礎的工業國。靠的就是明治維新以來,這幾十年內不惜代價,建設的現代化工業。」

  「甚至可以說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上百年的道路。儘管日本人的工業體系無論是產能,還是質量與西方無法相比。但是他們在國家發展與建設上的思路,還是值得我們很認真的去研究。」

  「日本人的文化基本上出自我中華文化,為什麼同一種文化教育出來的兩個民族,會走到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這就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思考。當然我不主張全盤學習日本人,但我們必須要吸取他們發展思路上的精華。」

  「古人都知道師夷之技以制夷,怎麼到了我們這代人就不明白這個道理了?看看我們派出的那些留日學生,學習的都是什麼?軍事學了一個一知半解,剩下的都是什麼文學一類的東西。真正國內需要的東西,根本就沒有人去學習。」

  「全國到戰前,無一個研究日本的機構。反過來,讓人家把我們研究了一個底朝天。我們在日本人的面前,幾乎是無秘可保。你真的以為關東軍敢於發動九一八事變,就是幾個膽大妄為的參謀一拍屁股搞出來的?」

  「我今天可以明確的告訴你,這幾個參謀敢於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底氣,就是他們對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的現狀,已經研究的透徹到底,才敢於以區區幾百人的關東軍,就敢於發動九一八事變。」

  「沒有這個底氣,即便幾個參謀擅自行動,他們的高層也不會允許的。他石原莞爾敢於發動九一八事變,為什麼堅決反對全面侵華?正說明這個傢伙是日本高層內,難得有戰略眼光的人。」

  「他知道什麼該吃,什麼至少一段時間之內不能碰。知道採取什麼樣的侵華手段,比眼下日本人在中國戰場上,採取的蛇吞象戰略更能事半功倍。而具備這樣戰略思維的人,至少在國民政府內我是看不到的。」

  「如果日本政府和軍隊,不是被九一八事變的勝利沖昏了腦袋。真正按照這個傢伙的戰略設想而來,那麼對中國人來說才是真正最可怕的。而讓日本有著全面侵華,甚至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本錢的,正是日本人幾乎是兵不血刃吞併了東北給他們帶來的。」

  「依靠東北豐富的煤鐵資源,以及占據國內大部分的工業資源,作為本土生產不足的補充,才讓日本人有了侵略中國的底氣。我們自己花費大力建設的工廠,最終卻變成了敵人侵略我們的本錢,這無疑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悲哀。」

  「我們中國是一個大國,但是更是一個窮國。丟掉了東北之後,全國剩餘的工業加在一起,不足人家的一個零頭。幾乎所有的工業製成品,都需要大量的依賴進口。落後就要挨打,沒有現代化的工業,就沒有現代化的國防。」

  「沒有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即便是現在趕跑了日本人。我們這個國家依舊是人家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有國無防的局面。如果我們不想我們的子孫後代,重複我們今天的遭遇,那麼建設一個強大的現代化工業,就成了一個必然的選擇。」

  「現在中國大學的確不少,可一年畢業的學生大部分都是文科生,真正學理工的比例很少。我們東北根據地又局限於全國一隅,原本就是教育不發達的地區,可用的人才就更少了。但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單靠學文是不行的。」

  「我們現在接手的偽滿部分高等教育,說白了除了奴化教育之外,就是為了日本人將東北建成他們穩固殖民地,而採取的配合和補充式的教育。儘管也有一些工業和農業等所謂的實業大學,可一年招收的學生還是日本人和朝鮮人為主,其中中國人比例才多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國,需要的不是什麼文學家、舞蹈家、音樂家,是成百上千的掌握了現代化科學知識的理工科人才。文科雖說不能沒有,但是在現實需要面前,也只能暫時的放一放。等全國都解放了,我們可供招生的底子再好一些,現培養也來得及。」

  「連鍋端的方式,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很多問題上,上級要看的是全局。正所謂站多高、望多遠,上級要有上級的考慮,不可能顧全到方方面面。很多問題上,只能從大局著手,至於細微之處也就顧及不到了。」

  「不過,這種情況隨著形勢的變化,也不會是一成不變的。畢竟環境在變、形勢在變,上級的決策也會根據形勢需要而轉變的。畢竟這個國家也是需要報刊的編輯、作家和記者,還有音樂家和美術家的。」

  「至於人才控制過死,限制了知識分子流動的問題,這的確也是一個問題。可這也沒有辦法,誰都想去生活條件好一些的大城市生活。誰都知道去一個大城市的學校當一個教師,要比在一個位置偏僻的礦區,當一個工程師悠閒的多。」

  「要是不按需分配,恐怕一些農村和偏遠的小城鎮,本就不多的知識分子都要跑光了,也沒有幾個人願意去礦山工作?我們儘可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各方面的需求。雖說在很多方面不是很完美,但這世界上本身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不是嗎?」

  「眼下的計劃體制雖說死板了一些,但是對於我們的建設,起到的作用還是很大的。我們要想在短時間之內,建設成我們自己的工業體系,只能在某些方面做出一定的犧牲,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雖然給個人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可這些影響也不是完全不能克服的。我們從偽滿那裡接手的教育體系,基本上是一個爛攤子。整個教育從體系到模式,基本上可以是為日本人的殖民統治,進行配套或是服務的教育體系。」

  「要想改變這種體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有人鼓吹偽滿教育如何、如何的好,可我想問問這些人,這種教育模式除了奴才之外,還能夠培養出真正可用的人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外交往,只能用日語一種語言嗎?」

  「治理一縣、一市,乃至一省一國,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碗水都端平的事情,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很多問題,都需要我們沉下心來一步步的去解決。操之過急或是搞一刀切,反倒是容易誤事。」

  楊震這番話說完,這個男人沉默良久才微微點頭。看著他有些微微漲紅的臉,楊震笑了笑道:「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這些關係到千秋萬代的建設,需要的不僅僅是政府去努力。而是需要每一個中國人,都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想眼下的體制,雖說也有一定的弊端。但我們應該相信很多的問題,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陸續改變。一個新生的政權,總歸還是需要我們給與他一定時間,讓他真正的成熟起來不是嗎?」

  「現在看我們的教育體制,也許有一些問題,對於有些學生不是那麼的公平。但是就整個國家的未來發展來看,這個事情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就像那些在戰場上廝殺的軍人,有誰問過他們的愛好是什麼嗎?如果給他們一個機會,他們會選擇文科或是理科?誰又給他們選擇的機會了?」

  「相對於這個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還處在文盲階段。還有相當多的孩子,沒有機會讀書。這些學生雖然因為不能學習他們想學的東西,也算是一種時運不濟。但就全國來說,他們還有機會讀書、學習文化,又何嘗不是一種幸運?」

  「凡是要從兩面來看,的確眼下他們沒有選擇的機會。但從另外一面來看,這些初高中學生,如果沒有根據地內頒布的強制教育法,恐怕他們很多人已經沒有機會讀書了。在戰爭開支如此浩大的情況之下,我們還在負擔著每一個學生的學費、生活費。每年撥出的教育經費,占到整個財政支出的三成七。」

  「全根據地這麼多地方每年的教育經費,除了地方自籌一部分之外,絕大部分依靠財政下撥。全根據地眼下僅僅教師薪金,每年東北人民政府就要貼進去總計高達五百餘萬元。再加上學生的生活費,學校的興建與維修經費,一年下來幾乎是一個天文數字。」

  「而且這個數字,還在隨著解放區的不斷擴大,下撥的經費幾乎每一年都在上漲。眼下全東北根據地內,每年用在教育經費上的支出僅次於軍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要超過關係到戰爭進程的工業建設上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