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八章 大本營的算計

  還在以馬來亞半島作戰時期的老眼光,看待澳大利亞的日本軍隊,在對敵軍的作戰能力判斷上出現了相當大的失誤。殊不知新加坡戰役時期參戰的澳軍,只是一個三流雜牌部隊拼湊出來的。當時澳軍的真正精銳,都在北非戰場廝殺呢。

  對敵軍作戰能力的判斷,引起的後果就是日軍自身在兵力部署上,也出現了相當大的失誤。他們投入的兵力不僅只有兩個師團,而且參戰的這兩個師團,都是不滿編的師團。兩個師團,沒有一個是全建制抵達澳大利亞的。

  按照日軍新式三單位編制以及與抗聯作戰的習慣,這兩個師團出動的時候,合計應該有六個步兵聯隊,十六到十八個步兵大隊。兩個炮兵聯隊中的主力,以及搜索、輜重、工兵聯隊也應該是雙份的。

  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還要視戰況再加上配屬的加強炮兵、工兵等部隊組成。但在澳大利亞之戰中,日軍抽調的這兩個步兵師團,全部的步兵大隊相加卻是只有十四個,相當於缺少一個半聯隊還多。

  而每個步兵大隊四個步兵中隊,普遍只來了三個中隊。甚至有兩個步兵大隊,只來了兩個中隊。雖說每個步兵大隊配屬了一個機關槍中隊,或是獨立迫擊炮中隊一類的加強兵力。但是每個師團的總體兵力,直線下降到一萬兩千人。

  即便加上兩個獨立混編聯隊,但攻擊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下降。這兩個獨立混編聯隊,不過是以一個滿編步兵大隊為基幹,加強了其他大隊的兩個步兵中隊,以及一個機關槍中隊,在配屬了炮兵、工兵組成的簡編聯隊而已。

  而加強的炮兵,不過兩到四門山炮。其實際的作戰力量,儘管炮兵火力得到了增加,但是作戰步兵的數量,與中國關內戰場上的日軍聯隊相比普遍只到一半左右,與關東軍普遍超編的情況更是無法相比。

  不僅步兵數量沒有到齊,只到了一多半。就連兩個師團的炮兵聯隊,也只來了一個炮兵大隊外加四個獨立炮兵中隊。師團整體炮兵支援火力與當初在中國戰場相比,幾乎是下降了三分之二。

  兩個工兵聯隊都沒有來,只來了三個獨立工兵中隊,最多在加上一個由朝鮮人組成的野戰獨立工兵大隊。兩個輜重聯隊,加一起只來了四個輜重中隊。這兩個師團按照抗戰前期,以及關東軍現在的標準來看,每個只相當於一個加強版的獨立混成旅團、

  也就是說這兩個簡編版的步兵師團,七算八算實際兵力加在一起只有兩萬餘人。與抗聯在東北戰場上的對手比較,兩個師團只相當於關東軍一個師團。除了聯隊一級火力強於中國關內戰場,略差於東北戰場之外。實際上的兵力配置,甚至不如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的治安師團。

  即便是再加上兩個獨立混編聯隊,加上配屬的獨立工兵、重炮兵、裝甲兵,以及地面防空兵,日軍投入在澳大利亞戰場上的兵力也四萬多人。兵力上的一次性投入,可謂是相當的不足。

  而在火力上除了從菲律賓拆卸下來的四門美制二百四十毫米岸炮之外,口徑最大的火炮就是四門一百五十毫米加農炮,五門四年制一百五十毫米榴彈炮。即便連配屬的獨立炮兵都算在內,山野炮加在一起也不過七十多門。

  日軍在澳大利亞戰場投入的兵力不足,除了東南亞戰場整體數量處於劣勢的日本陸軍軍,面對著英美澳三國其實也是三流的守軍。風捲殘雲一般的戰果,讓日本陸軍上下對曾經有相當兵力參加東南亞作戰的澳大利亞陸軍,都相當的輕視之外。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日軍無奈的選擇。日軍戰線拉的太長了,運輸能力又有限。兵力擴充的速度,跟不上占領區的擴大。占領區需要兵力保護,清剿被打散的同盟國軍隊,控制和鞏固新占領區。後方的戰略重點部位,就像台灣也需要重兵防守的。

  還要保證在中國戰場上已經不能在稀釋的兵力總數,外加保持南滿還要保護南滿工業區關東軍的實力,這都是需要大量的兵力和裝備的。在又不能影響國內正常工農業生產的情況之下,日軍眼下在太平洋戰場上多少有些捉襟見肘。

  而且南太平洋戰場上,主要是以島嶼爭奪戰為主。這些熱帶島嶼風景都很是不錯,但是有一個特點,就是絕大部分島嶼都沒有自持能力。甚至有一些小一些島嶼,連農業生產都沒有,當地的土著還是過著漁獵生活。

  即便日本人按照精兵的標準訓練部隊,但是在精銳的兵也要吃飯,打仗也要用武器彈藥。在這些島嶼上作戰,所有的物資都要千里迢迢的從大後方轉運。這些即便有些土著居住的島嶼,也沒有糧食可供日本人使用。

  日本人就算在有忍耐力,在戰場上在習慣就地徵發。可在沒有地方去徵發,也沒有人種地的情況之下也只能通過海運,向作戰地域補充糧食、彈藥,工程人員外加機械設備,有時候甚至還有淡水。

  手伸得太長的日本人,只能在除了東南亞之外的太平洋島嶼上,儘可能的部署縮編的師團。這樣可以在基本保證各個師團基本戰鬥力的情況之下,儘可能減少後勤方面的壓力,保證部隊的供應穩定。並騰出噸位來,一次性儘可能多的將物資同時運上岸。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

  因為在到處都需要補給,到處都在與美英澳軍作戰,距離本土又幾千公里的情況之下。誰也不知道下一波的補給,會在猴年馬月抵達。不一波儘可能的帶齊,萬一運輸船隊被擊沉怎麼辦?難道讓士兵啃著野草,去與那些可惡米英鬼畜拼刺刀?

  沒辦法,一個整編師團的確戰鬥力強勁。但是這後勤補給所需的物資,也遠遠的超過那些縮編師團。在南太平洋戰區面積廣大,又是以島嶼爭奪戰為主,所有的作戰物資只能依靠海運。

  再加上在中國戰場上連續的巨大損失,日軍兵力擴充的速度暫時還滿足不了需要,需要不斷的組建新的師團。而日軍擴編的時候,一向都是採取的以老帶新的手段。這兩個師團在此戰之中,每個師團直接被扣下了一個聯隊,調回國組建新的師團。

  新補充進兩個師團的聯隊,則還在本土和中國內地組建之中。日軍派出這倆縮編師團,也是一個無奈的舉動。不過雖說是縮編師團,但這兩個師團都還是以精銳為主。比一年後部署在太平洋戰場上的那些拼湊師團,作戰能力要好的多。

  至於這兩個不滿編的師團,之所以出現在這麼重要的戰場上。除了一部分是因為日軍大本營被太平洋戰線輝煌勝利沖昏了腦子,急於趁著美國人還沒有完成總動員。澳大利亞軍隊還有相當一部分兵力,還在北非戰場與德軍苦戰。

  本土的兵力並不算多,整體防禦體系很空虛的態勢。想要趁機拿下澳大利亞,徹底的解決盟軍在南太平洋反攻擊基地的日軍大本營。不顧眼下整個南方軍兵力,已經分散到極點的現狀。

  僅有的兩個機動師團都不滿編的實際情況,加強了從南方軍其他師團,抽調的兩個獨立混編聯隊組成一個軍建制之後,將其派到澳大利亞攻擊作戰之中。之所以這麼做,不單單是因為大本營沒得選擇,短時間之內只有這兩個師團可用。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們在經過周密計算之後,認為以這兩個兵力不足的師團,雖說無力完成整個澳大利亞攻擊作戰。但是擊潰敵軍守軍一部,奪取並擴大登陸陣地,為後續兵力抵達創造條件,還是沒有問題的。

  按照日軍大本營通過對馬來半島作戰,以及新加坡戰役的估算。一個日軍精銳作戰中隊,在戰鬥之中可以打垮英式編制的澳軍一個團。一個步兵大隊,可以擊潰澳軍的一個旅。一個不滿編的縮編師團,就可以擊潰澳軍留守本土的兩個師。

  派出兩個縮編師團外加兩個獨立混成聯隊,作為第一波攻擊部隊。已經是很給澳大利亞軍隊面子,同時也足夠登陸作戰使用。所以在再三評估了澳軍可能投入的兵力數量,以及雙方的戰鬥力之後,日軍派出了兩個還在整編與補充中的師團。

  不過雖說狂妄自大了一點,但畢竟日軍大本營還沒有狂到發瘋的地步。面積廣大的澳大利亞,不是那些屁大的島嶼。兩個不滿編的師團,外加兩個獨立混成聯隊這麼一點兵力,撒到整個澳大利亞,連影子都看不到。

  考慮到兩個這樣的師團兵力不足,實在無力攻占整個澳大利亞,以及應對接下來的美軍反擊。日軍大本營已經從本土,抽調兩個完整建制的師團,作為登陸戰成功的第二梯隊使用,以便擴大戰果,完全徹底的占領這個面積廣大的英屬自治領。

  但是可抽調的運輸船只有限,無法在第一時間將兩個師團從本土運來。而怕錯失戰機的大本營,又不願意等這兩個師團趕到之後在發起進攻。同時海軍又不願意拿出更多的驅逐艦,來運輸這兩個師團。所以就造成了日軍第一波的登陸兵力,只有這麼兩個縮編師團。

  第一波投入的兵力不足影響到了戰局的發展,日軍在陸戰已經占便宜的情況之下,卻並未能在第一時間徹底擊潰澳軍留守部隊,以及美軍增援部隊的主要原因,未能及時的擴大戰果。

  而等到兩個後續師團趕到的時候,美軍增援的兩個步兵師、一個國民警衛隊師,以及大批的坦克、重炮部隊,會同紐西蘭兩個旅,加拿大一個步兵師,也趕到了澳大利亞戰場。攻占澳大利亞的戰機,最終還是全部失去。

  當然未能及時擴大戰果,一舉徹底的圍殲戰場上的美澳聯軍。這其中也有日軍南方軍,在選擇指揮官上出現失誤的原因。如果換了那位橫掃東南亞,進攻欲望極強,而且在戰術運用上相當狡詐的山下奉文。

  即便只有兩個不滿編的師團,但在對手防禦兵力也不多的情況之下。就算無法完成對整個澳大利亞的占領,但恐怕整個澳大利亞東半部都保不住了。至少美軍殘存部隊,是根本就沒有機會逃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