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尋找到了突破口,這個連長也沒有猶豫。立即帶著的一個排以班為梯隊,順著通道口小心翼翼的下到山體內部。當幹掉下面守在通道口,卻在背對著出口交談的衛兵之後。立即以作戰小組為建制散開逐步清剿,重點是通向兩翼丘陵的方向。
至於正面的通道,則儘可能的向前拓展,同時以火力控制。自己兵力不足,想要在短時間之內在全面搶占這座工事群,又要向縱深快速發展,並沒有那個實力。自己現在最重要的任務是給後續部隊,打開一條向縱深發展的通道,並除掉這個日軍工事群。
直到進入山體內部,他才發現山體內部的工事,其實比自己想像和判斷的要簡單的多,並不是很複雜。也許是建設的很倉促,雖說整個山體全部打通,但是內部的整體結構只有上下兩層,三條通道。
所有的對外火力點,都夾雜在通道之中。一進入山體內部,甚至幾乎都不用刻意的觀察,這些高低不同的火力點,就可以一目了然。當然按照日軍修建工事的一貫特點,即便當初修建的再匆忙,裡面的結構都經過了鋼筋混凝土的加固。
不過因為施工匆忙,這裡的防炮等級卻是並不高。很多的地方,工程的質量一看就很粗糙,明顯有趕工的痕跡。幾個方向通道的距離也並不是很寬,只能容納兩個人快速的通過,在多一個人就顯得很擁擠。
而且通道裡面也不是筆直的一條道,而是利用山體內部自身結構打通出來的。曲曲彎彎的,給滲透進來的部隊,留下了不少的可以利用的隱蔽處。當然這些同樣可以作為日軍隱蔽的地方,也會給攻擊的部隊帶來一定的麻煩。
至於那些火力點,射界是經過苦心射擊和計算的。但除了六挺重機槍的火力點之外,輕機槍的火力點,大部分只是用汽油桶打通,相互進行連接的。而通道前的火力點,也只是兩個汽油桶的面積,顯得相當的狹窄。
放下正副機槍手之後,很難在進去第三個人。如果被直瞄火炮命中,也就意味著這個火力點便再無啟用的機會。可以說日軍的這個工事群,規模不算小,火力布置也經過了縝密的計算。但到處都可以看到倉促施工的痕跡。
既然已經摸清楚了情況,那還等什麼?他的部隊每人一支自動步槍、一支手槍、一把三棱刺刀,一個班兩支衝鋒鎗,連裡面還有三支微聲衝鋒鎗和三支微聲手槍。裝備和訓練,雖說比不上軍區直屬偵察旅那麼精銳,但是也是受過嚴格的偵察專業訓練。
但這個連長也沒有莽撞,表現的相當穩重,寧可慢一些,也儘可能的避免開槍射擊。採取了逐步滲透,逐次清除。必要的時候以微聲衝鋒鎗和微聲手槍作為掩護,以抗聯偵察兵專用短三棱刺刀徒手解決的戰術。
再加上坑道式的結構,以及每隔五十米就有一盞雖說光線並不明亮,甚至有些昏暗,,但基本上能夠勉強滿足需要的燈,將整個日軍這個龐大工事的內部照的勉強還算清晰,尋找到日軍並不困難。
而在偵察連向日軍工事內部發起攻擊的時候,裡面的日軍明顯並未進入緊張的狀況,除了幾個值班火力點之外,裡面的日軍三三兩兩不是正在一起閒談,就是在蓋著毯子呼呼大睡,並沒有注意到外邊有什麼尋常的動向。更沒有人注意到那個進出通道已經被人打開,敵人已經滲透到了自己的內部。
面對著這樣的情況,這位老兄也自然不客氣。指揮他的部隊,雖說進度並不快,但也平穩的在清除山體的日軍。只是好運總歸還是有限的,不可能一直罩著他們。在清除正面山頂的兩個機槍掩體的時候,一聲槍聲將整個工事群內的日軍徹底的驚動。
隨即整個工事之內,從之前的一面倒的態勢,直接轉變為一場混戰。尚未被解決的日軍,在反應過來之後,極力想要將工事內的敵軍清除出去,而滲透到山體內部的抗聯偵察兵,也想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撤離的攻占這個遏制整個康保日軍築壘地域東北方面的工事群。
日軍投入的兵力越來越多,但工事內的狹窄地形,卻限制了日軍一次性投入兵力的數量。而帶隊的抗聯偵察連長,直接將兩挺日軍工事內的維克斯機槍,架設到面對工事與日軍二道防線相連接的正面通道之內。
以密集的火力,直接封鎖住這條龍並不寬闊的通道,阻止了日軍從正面投入的兵力數量。而在工事內部,日軍即無法使用擲彈筒,也無法拉開散兵線。整個通道被兩挺維克斯機槍,封鎖死死的。
同時打破不許開槍的禁令,命令已經接近兩翼山頭的部隊,以火力開道向兩翼快速的推進,在最短的時間攻占側翼這兩個山頭,掩護大部隊上山。而在戰鬥之中,他的部下嚴格的訓練,以及手中的速射武器占了大便宜。
日軍的三八式步槍,在這種狹窄的空間之內,轉個身子都費勁。打一槍需要拉一下槍栓的射速,也限制了火力的發揮。而對於抗聯手中的衝鋒鎗和短小的多的自動步槍來說,這種情況卻是正可以發揮他們的最大火力優勢。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
利用通道內彎彎曲曲的地形,手榴彈加上自動火力開路,基本上遭遇不到什麼太大的阻力。即便遇到敵軍架設機槍抵抗,基本上距離都不算遠。一顆致命菠蘿,就完全可以解決日軍的一個機槍陣地。
好像從來沒有想像過敵軍會打到工事內部的日軍,整個工事之中只有正面有通向縱深的通道。在中路被奪取之後,兩翼工事內的日軍,幾乎相當於成了瓮中之鱉。外面的援軍進不來,裡面的人沖不出去。
儘管兩翼的日軍傾盡全力,也根本就擋不住抗聯的這種以三人作戰小組,交替掩護的同時,以手中速射武器掩護全力開路的戰術。儘管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但在可以開槍之後,向兩翼推進的速度遠比原來要快的多。
在與正面利用接到通報的部隊,尋找到缺口突進來採取前後夾擊的打擊之下。在槍響不到十分鐘,兩翼山頭便被乾淨利索的拿下。雖然還有殘敵利用角落或是地形在負隅頑抗,但基本上已經無法影響到全局。這些殘敵,只需留下部分兵力清剿便可。
而在正面從縱深增援過來的日軍,在屢攻不下的情況之下,推出來的一門三七速射炮,試圖解決掉這兩挺以交叉火力,封鎖了整個通道的機槍。一炮還沒有來得及開,就被偵察兵使用火箭筒,搶先一步直接連人帶炮給炸的粉碎。
山體內部打成一片,日軍的這個規模並不小的工事群,被滲透進來的一個連攪合的七零八落。而山下已經接到報告的蘇英奇,則利用這個機會,使用綑紮在一起的爆破筒和炸藥,在日軍那個真假雷場之中直接打開三條通道,指揮兩個連的兵力立即上山。
一個連的兵力,沿著突破口快速的向兩翼方向展開。另外一個連加強一個排,則立即搶占山腳下的日軍縱深陣地,並儘可能的向南發展,拓展準備防禦空間,為日軍肯定會展開的反擊做好準備。
而最後一個步兵連,抽調出兩個排,向滿德堂一線展開,準備阻擊那個方向的日偽軍增援兵力之外。這兩個排在必要的時候,還準備作為全軍的總預備隊使用,準備在必要的時候,用到最關鍵的位置。
對於蘇英奇來說,既然這邊槍聲已經響成了一片,他原計劃採取的隱蔽突擊滲透的戰術,已經無法在進行下去。如果這個時候在拖延下去,就真的耽誤事情了。等到日軍援軍抵達搶占山上表面陣地,那麼之前的努力將會全部付之東流。
至於工事群內部的戰況,蘇英奇根本就沒有過問。那裡現在已經插不進去腳了,在投入兵力已經無任何的意義。再下去部隊,只能是徒增加傷亡數字。在還要防備身後滿德堂據點的日偽軍的情況之下,他沒有那麼多的部隊可以這麼浪費。
至於下一步的作戰,在登上這座丘陵頂端,看到縱深日軍的防線態勢之後,蘇英奇則就已經不準備按照原有的計劃執行了。這裡正處於兩部日軍的結合部,也是十幾里之內日軍防線的制高點。
站在這裡,日軍由北向南的整個縱深,以及密密麻麻的工事群、火力點幾乎一覽無餘。甚至舉起望遠鏡,在白天的時候,都能看到康保城。自己只有一個加強營的兵力,向縱深發起攻擊,可以說肯定會遭遇到日軍重兵攔截。
有了這個制高點,這個方向對於日軍來說,遠比對面發起佯攻的方向重要的多。與其打到尖刀卷刃,這麼一點有生力量耗盡,還不如利用日軍絕對不會放棄這裡的態勢,將日軍重兵吸引過來,為其他方向突擊,創造一個最佳的條件。
對於有著在關內打游擊的時候,長時間都是獨立活動,使得在作戰之中獨立意識很強的那段經歷的蘇英奇來說,從來就不是那種死板的執行作戰計劃的人。他指揮作戰,往往會根據形勢的變化而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做出最有利的調整。
也正因為這一點,他當年才能在阿魯科爾沁旗一戰,將深入日軍縱深的二團以及配屬部隊給基本上帶了出來。同樣是因為這個作戰風格,戰前他才要求楊繼財,不要給他定那麼多的條條框框。
而在眼下原有的作戰計劃,已經從有利轉變為不利的情況之下。他迅速的調整部署,準備以這裡的地勢以及日軍原有的工事,將整個康保一線的日軍防禦重點,由東南方向吸引到東北方向來。
在這裡,日軍的火力點可不單單都是向前的。在這道丘陵地帶的背後,日軍還修建了大量向後的火力點。這樣,一旦突擊部隊只要沒有徹底的消滅這裡的日軍兵力,即便突破阻擊,在向縱深發展的時候,也會遭遇到前後火力夾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