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四章 以己度人?

  當抗聯因為公路運輸消耗過大難以維持,只能削弱在西滿地區兵力。而關東軍在得到國內的補充力量恢復之後,到時候收復西滿難道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嗎?拼實力和持續作戰能力,抗聯遠不如有日本本土,以及南滿工業支撐的關東軍。

  儘管被梅津美治郎認為是整個關東軍歷任參謀長之中,能力最為突出的一個,但是吉本貞一的眼光依舊沒有脫離開日軍傳統觀念的束縛。他的判斷儘管也相當的有道理,但拿著日本人的觀念,去考慮對手的行動,那就是有些過於偏執了。

  對於機械化能力還相當低,戰略物資的補充主要還是依賴鐵路的日軍來說,一般戰場不能遠離主要鐵路幹線二百五十公里。一旦超過二百五十公里,短時間尚可維持。但是如果陷入長期作戰的境地,那麼物資的補充將會陷入困境。

  這也是關東軍歷次作戰將主要兵力,都集中在鐵路更加密集的東滿地區,而西滿戰場上只留下一個二十三師團的主要原因。原因無非是整個西滿地區南部,北起南興安,南到赤峰,東至通遼廣大地區,連一米的鐵路線都沒有。

  而沒有了鐵路,也沒有關內戰場長江兩岸的水運之便,以日本人的戰術補給能力,是無力維持大量駐軍的。實際上打開七七事變之後的中國地圖,不難發現整個抗戰期間日本人在大部分時間之內的占領區,都是維持在津浦鐵路沿線以及長江兩岸和沿海地帶。

  為什麼他們在占領宜昌之後也沒有繼續向西,就是因為一旦脫離的長江航運和鐵路線,其補給能力下降不止一個檔次,根本就無力維持大規模的作戰能力。糧食他們可以搶,可彈藥和其他軍用物資你去哪兒搶。

  別以為二戰中的日本人真的胃口不大,占領中國東南部最發達地區就了事了。別以為日本人真的會太顧及美英的利益,而不敢徹底的占領中國。他們之所以長時間將向西推進的最遠距離放在宜昌,無力繼續西進,是因為過了宜昌就是三峽。

  而眼下還被人稱之為鬼門關的三峽,尤其是到處都是激流險灘的西陵峽,限制了日本海軍的使用。兩岸巫山的崇山峻岭,更加使得日軍根本就無法保持一條補給線,同時也限制了其本就不多的機械化和重炮部隊的運動。

  依靠海軍補給?中國軍隊都不用苦心部署,只要沿著三峽部署幾個炮兵連,在將沿江的航標全部拆掉,就足以將他們的海軍那些艦艇封鎖在三峽裡面了。三峽可不是他們萬噸級艦艇可以上溯的南京,更不是可以通行日軍輕巡洋艦一下艦艇的武漢。

  三峽與中國西部很多地區連簡易公路都沒有的崇山峻岭,猶如一道屏障一樣,牢牢的擋住了日軍繼續西進的企圖。開玩笑,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話可不單單是為中國人準備的。中國在西撤入川的時候,即便有熟悉航道的人領航,可一個三峽損失了多少船和物資?

  不僅僅是在宜昌,陝西、湖南境內都是一樣的。西部連綿不絕的山脈,缺乏有利的交通線。使得補給對鐵路線和水運依賴性相當大,離開鐵路線短期作戰可以,長期作戰很難堅持的日軍,就算無論再想徹底的消滅中國,也只能收住腳步。

  至於西北方向,還遠不如中南。黃河不是長江。長江上的日本軍艦可以上溯到宜昌,深入漢江、湘江、贛江等長江較大的支流,甚至是洞庭湖和鄱陽湖。長江的水量足以支撐日軍在宜昌以下江段,兩岸周邊幾百公里內作戰。其小型艦艇冒點險,不時也可以深入三峽一下。

  但是西北卻是不行,黃河的水量使得大型艦艇無法過於深入不說,一個自古就號稱黃河鬼門關的三門峽就足可以連日軍的小型艦艇都擋在外面。沒有了物資補充,又缺乏有效的公路,坦克、重炮都無法運動。

  沒有了坦克和重炮的支援,真當所有的日本兵,都是以一敵百的神仙?中國軍隊固然缺乏武器,固然戰術落後,但是並不缺乏勇氣。要是真的在沒有重武器支援的條件下對打,日本人也許並不見得還能能夠取得多少戰果。

  所以對日本人的攻勢,並非難以判斷以及兵力部署,並非是難以判斷。只要對鐵路線兩側一琢磨,在大部分的時間之內就可以分析出日軍的大致兵力部署情況,尤其是重兵集團的部署情況。在關內戰場是這個樣子,到了東北還是這個樣子。

  在抗聯出山之前,整天叫囂北進的關東軍,在鐵路密集度遠高於西滿的東滿,部署的兵力遠遠高於西滿。就是因為他們的後勤補給,離不開鐵路。沒有了鐵路,他們根本就無力長期作戰。此次戰役之前,關東軍的兵力部署也是按照這個標準來執行的。

  主要的重兵集團,最遠的距離也不超過鐵路沿線周邊三百公里以內,整個西滿北起王爺廟,南到赤峰一線的兵力,就放了一個半師團。即便是戰前突然增加了一個五十一師團,但是整個縱深兵力卻是相當的有限。

  整個西滿地域,自王爺廟以南直到林西境內,廣大地域幾乎沒有日軍一兵一卒。如果不是摸透了日軍作戰的這個特點,楊震又豈會調王光宇所部脫離後方作戰,在外蒙境內迂迴幾百公里直插林西,一拳頭打到整個西滿日軍腰眼之上?

  ^.^,

  如果日軍有美軍的戰場保障能力,甚至是德軍的戰場保障能力,以及快速的機動能力,楊震可不敢冒這個險。在北面尚在激戰之中,就敢以一個加強步兵師,一個騎兵旅、一個裝甲旅組成的集群,敢脫離補給線幾百公里去孤軍突入?

  楊震敢這麼做,就是瞄準了日軍缺乏遠離鐵路線的長期作戰能力。在整個西滿洮索鐵路以南,赤峰以北,通遼以西的廣大地域,只能保障一個師團作戰。如果兵力再多一些,以日軍的戰術補充能力,短時間尚可,但是時間一長他的部隊就要餓肚子了。

  只要王光宇能在短期之內解決二十三師團,陳翰章能按期穿插到通遼一線,讓關東軍無暇顧及林西戰場那邊太多,王光宇那裡就幾乎沒有危險。缺乏卡車的關東軍,沒有那個能力在遠離鐵路線的情況之下,保持太多的兵力。

  而只要解決了五十一師團,儘管補給線長了一些,但也算打通了給王光宇的補給。再用新京戰場,拖住關東軍的部分兵力,使其在調整部署的時候遲疑不決,無法在短時間之內大量向西滿調集援軍。這樣一來,就等於在西滿打下了兩個楔子,讓日軍吞不下去也趕不走。

  日軍戰術補給能力過於依賴鐵路的弱點,在這次會戰之中被楊震運用和發揮到了極點。而對於關東軍來說,也是一個致命的弱點。即便是後調到通遼的十四師團,也沒有能擺脫這個因素,沒有離開鐵路線。

  其實十四師團如果將主力部署到開魯,通遼戰場只放一個聯隊。對林西戰場的策應與支援作用將會更大。而且那裡的地形,也更加有利于堅守。但開魯不通鐵路,關東軍無力長期維持對十四師團的補給。

  其餘的各部兵力,也幾乎全都部署在鐵路線附近。因為以日軍的公路運輸能力,很難在遠離鐵路二百五十公里以上的距離,長期維持大兵團作戰所需的物資。一旦超過了自身攜帶給養維持時間,所處地域又很難就地籌措物資的情況之下,日軍的戰鬥力下降的將會極快。

  就算糧食可以就地徵發,也就是搶。但是彈藥和其他的物資,卻是沒有辦法補充。正是有了這個觀點,吉本貞一才認為對燃油的來源全部依賴進口的抗聯,如果在西滿長期保持大量的兵力,後勤補給將會更加難以支撐。

  因為整個西滿廣大地域,除了北面的洮索鐵路與雙遼境內的鄭洮鐵路、洮齊鐵路部分路線可以供抗聯使用之外,西部的縱深地帶根本就沒有其餘的鐵路線可以供抗聯使用。西滿縱深地帶,距離鐵路線的距離遠遠的超過了三百公里以上。

  雖說此戰結束,抗聯的補給可以通過鐵路直接運到通遼,但是在往西就需要大量使用卡車。就算卡車的數量充足,但是西滿的公路條件,還有全部依賴進口的油料,能夠滿足抗聯所需嗎?在關東軍尚且無此能力的情況之下,吉本貞一併不認為抗聯能夠達到這個標準。

  這種情況關東軍是根本無法維持的。而習慣了以己度人,自認為持續戰爭潛力,遠超過抗聯的吉本貞一。自然也認為持續作戰能力遠不如他們的抗聯,一樣也無法維持大兵團在西滿地區長期作戰。

  西滿廣大地域再加上惡劣的交通條件,如果維持大量的駐軍,就需要大量的卡車用來保證後勤供應。這種消耗別說對工業基礎薄弱的抗聯,對於身後有現代化工業支撐的關東軍都難以承受。否則關東軍也不會在整個西滿廣大地域,也不會只放一個二十三師團了。

  即便現在抗聯占領整個西滿,但是現代戰爭巨大的消耗,使他們註定無法在西滿長期部署大量的兵力。除非他們將全部的公路運輸力量,全部轉向西滿。但是如果真的這樣,他們自己也將會被巨大的燃油消耗給拖垮。

  更何況只要關東軍補充到足夠數量的飛機,恢復航空兵的元氣,並守住梨樹一線。那麼距離梨樹極近的,充當抗聯西滿運輸線重要組成部分的鄭洮鐵路,以及大鄭鐵路與鄭洮鐵路之間連接段,也隨時在關東軍火力控制範圍之內。

  只要關東軍願意,就可以隨時切斷這條鐵路線。而如果沒有了這條鐵路線,抗聯的現有運輸能力,能不能保證基本的消耗都是一個問題。吉本貞一併不相信,抗聯有那個實力能全憑公路運輸就能滿足西滿大量駐軍的需求。在他看來,也許短時間可以,但是時間一長對抗聯的威脅才是最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