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 戰場上的兩個意外

  在眼下抗聯主力部隊團屬主要支援火炮一百二十毫米重迫擊炮,還沒有大量配發部隊的時候,繳獲的日軍九二式步兵炮曾經時抗聯團級主要支援火炮。曾經在之前的戰鬥中,取得了相當不俗的戰績。

  雖然在今年年初,抗聯以仿製和改進的蘇制M三八式一百二十毫米重迫擊炮,全部替代九二步兵炮作為團屬支援火炮之後,九二式步兵炮已經全部退出一線主力部隊。但是畢竟換裝的時間還不長,部隊對於這種火炮還是相當熟悉的。

  而在重迫擊炮生產數量還不足的情況之下,到現在這種日制輕便步兵炮還是地方部隊,或是由戰前才由地方部隊升級組建的第三批各師部隊,團一級部隊的主力當家火炮。只不過現在頭兩批組建的主力部隊,尤其是第一批組建的各師部隊之中,已經被仿製的蘇式一百二十毫米迫擊炮替換。

  三師是第一批組建的老主力部隊,原有裝備的九二步兵炮已經全部更換為一百二十毫米重迫擊炮,作為原來的團屬主要火力支援武器。而作為第二批組建主力師的十八師,則壓根就沒有裝備過九二步兵炮,團級炮兵全部都是一百二十毫米重迫擊炮。

  作為曾經的團一級的主要當家壓制火炮,之前主要參戰的三師部隊對九二步兵炮並不陌生,甚至可以說是相當的熟悉。而十八師也有相當數量的部隊在地方武裝的時候,也使用過這種日制輕便步兵炮。

  但這才換裝還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將原來使用九二步兵炮的經驗丟光了。這些九二步兵炮如果能充分的運用,在無後坐力炮無法下發到每一個步兵排的情況之下。跟隨一線攻擊部隊運動作為直瞄火力使用,或是摧毀日軍位於反斜面的反坦克火炮陣地,為坦克打開通道,還是可以發揮相當作用的。

  雖說威力不足,無法啃動那些永備和半永備工事。但是對於那些數量眾多,主要還是土木結構或是鋼筋混凝土厚度,遠不如永備工事那麼堅固的明暗堡,卻是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就算是嫌九二步兵炮還是有些笨重,那麼用繳獲的日軍火炮清掃雷區總該可以吧。

  而且在日軍地堡數量極多,作為掩護火力的十四毫米機槍數量不足,無法平均分配給一線攻擊部隊使用的情況之下。同樣繳獲的日軍二十毫米反坦克機關炮就在那裡扔著,不知道運用。只是一個勁的向上級要求,加強十四毫米高射機槍作為遠程掩護火力。

  對於在雷區打開通道的手段過於呆板,還是採取工兵一點點排雷或是用炮火掃雷的戰術。在前沿攻擊部隊急需八二和六零迫擊炮火力支援的情況之下,卻將大量的炮彈都浪費在掃雷上。

  各級指揮員在已經明知此次作戰為無後方穿插作戰,補充彈藥在十八師團已經出動切斷自己後路的情況之下只能依靠補給。卻寧願使用補充彈藥相對困難的制式裝備,也不願意將這些繳獲的,彈藥還相對充足的武器投入戰場。

  僅僅在巴彥塔拉一線,參戰的三師就繳獲了上千發九二步兵炮彈,至於九七式二十毫米步兵炮和大正十一年式三七步兵平射炮的炮彈更是堆積如山。雖然沒有經過詳細的清點,但是按照日軍裝備配備的數量來,至少在兩千發左右。

  這些已經失去主人的彈藥幾乎散布在整個巴彥塔拉戰場之上,而沒有一個人去想著去收集一下運用到作戰之中。更沒有人想到,將這些輕便的武器作為支援火力,加強給一線攻擊部隊。

  師屬炮兵的身管火炮,團屬炮兵的一二零重迫擊炮也出現這種情況。在雷區白白的消耗了大量的炮彈用來掃雷,甚至影響到了部隊攻擊的同時,各個火箭炮部隊卻因為在這種戰場環境之下發揮作用有限,而囤積了相當數量的炮彈。

  的確,此戰之中日軍極其罕見的大規模使用地雷,在抗聯出山之後與關東軍作戰之中,還是第一次遭遇過。一向不重視防禦的日軍,對地雷這種純防禦武器很是不重視。幾乎沒有配發制式的反步兵地雷,而其制式九三式反坦克地雷使用的也極少。

  這次直插通遼、開魯一線遭遇到日軍如此大規模的使用各種地雷,與關東軍已經交手多年的抗聯還是第一次遭遇。但是通遼一線的日軍使用的地雷之中,除了一部分是日軍奉天兵工廠仿製的德式反步兵地雷和九三式反坦克地雷之外。相當一部分得反步兵地雷和反坦克地雷,卻是相當的簡單的替代品。

  在整個通遼戰場上日軍裝備的很多反坦克地雷,壓根就是將馬口鐵壓製成盒子,然後安裝上幾公斤的梯恩梯炸藥,在加上擲彈筒使用的八九式榴彈上的瞬發引信,或是九七式手榴彈使用的碰撞式引信,還有一部分使用的是山炮彈上的觸發引信改制成的簡易地雷。

  甚至很多直接就是將幾枚八九式榴彈捆成一捆,中間的一枚換上九七式碰撞式引信,埋在地上充當反坦克地雷。只是這些反坦克地雷,引信相當一部分並不可靠,而且殺傷性也不大。但是炸斷坦克的履帶,卻沒有任何的問題。

  至於反步兵地雷則更加簡單,很多壓根就是直接用罐頭盒裝上部分炸藥,加上九八式手榴彈的拉發引信,或是安裝上製作粗糙的壓發引信。或是用九七式手榴彈,或是八九式擲彈筒榴彈改裝的。

  ^.^,

  日軍布設的地雷數量雖多,但是埋設的花樣與抗聯相比還是相差太遠,幾乎沒有埋設任何的詭類。相當一部分的地雷,壓根就是裝上引信之後丟在地上的,連覆蓋上一層土作為偽裝都沒有。

  按照陳翰章的判斷,日軍布置雷區的最終目的不是要殺傷多少敵軍,而是要迫使敵軍儘可能長的時間暴露在後邊的機槍和炮兵火力之下。也就是說,日軍除了反坦克地雷之外,其餘的防步兵地雷的真實目的,就是拖延時間,增大抗聯攻擊部隊暴露在自己火力射程之內的時間。

  至於真正的殺傷性武器,還是依靠輕重機槍和炮兵。也就是說日軍只把地雷看做一種手段,而絕對不是一種殺傷性武器,否則除了反坦克雷之外,其餘的防步兵地雷不會埋設的這麼草率。

  儘管這些日軍地雷製作極其粗糙,還有相當一部分不是太可靠。但是卻與那些核心永備工事,以及輕便的三七步兵平射炮、二十毫米步兵反坦克機關炮成了此次作戰抗聯突擊最有威脅的裝備。

  不過這些製作簡易的地雷數量雖然大,但是清掃起來並不是什麼太大的難事。抗聯使用仿製的蘇式火焰噴射器,以及繳獲的日制百式火焰噴射器一次噴射,可以打開三十米長的通道。

  無論是什麼地雷,都是扛不住一把火的。用火焰噴射器掃雷,是一個即省事又便捷的戰術。而如果使用炸藥或是爆破筒製造的爆破索,陳翰章判斷使用六根爆破筒捆綁,一次就至少可以開闢出十米寬的通道。

  即便這些爆破索無法徹底的摧毀地雷,但是使那些製作粗糙的引信失靈卻是基本上沒有問題。而製作和運用這些簡易裝備,對於部隊來說並不是什麼太難的事情,可就沒有一個人能夠想的起來。

  攻擊部隊在進攻之中,一旦遇到有著交叉機槍火力掩護的大面積雷區,就知道一個勁的呼叫後邊炮火掃雷。不僅浪費了大量的炮彈,還直接影響部隊的攻擊效率,耽誤了大量的時間。

  對於陳翰章來說,此戰之中日軍部署的罕見大片的,幾乎覆蓋了整個戰區的雷區只是一個意外。通遼一線日軍反坦克炮和機槍的數量之多,也是一個讓整個攻擊部隊相當意外的事情。通遼一線的日軍機槍和反坦克武器的配備,遠遠超過了日軍一個師團的編制。

  其中日軍九四式的三七速射炮的數量雖然不算多,沒有超過日軍野戰師團編制數量太多。但是三七步兵平射炮,以及九七式二十毫米自動炮的數量卻出乎他的意料。僅僅從作為整個戰場一個方向的巴彥塔拉一線繳獲數量之多,就可以看得出日軍配備的數量遠遠超過想像。

  這幾種威力並不強的反坦克火炮,雖說無法在正面擊穿抗聯經過改進的蘇制坦克。但是從側翼、後方抽冷子下手,卻還是有相當威力的。尤其利用人工製造的土坡,在抗聯坦克翻越露出最薄弱的底盤的時候,在近距離連續射擊威力還是相當大的。而且從側後方向設計其在近距離之內,可以擊穿裝甲薄弱的發動機。

  始終搞不清當面的日軍是從哪裡搞來這麼多,遠遠超過正常編制的反坦克武器的陳翰章。直到在巴彥塔拉一戰結束後,俘獲了日軍一名大尉中隊長,以及繳獲了五門上邊標著奉天兵工廠、一九三零字樣的三七步兵平射炮之後才解開這個謎團。

  作為日軍在西滿對蘇作戰的縱深戰略要地,在諾門罕一戰之後為了對付蘇聯坦克集群。在自己生產的反坦克炮數量和質量都無法滿足需要,最新式的一式速射炮生產緩慢,短時間之內無法大量配發部隊的情況之下。

  關東軍除了在通遼境內建立了一個規模不小,儲備了相當多戰備武器的裝備及彈藥儲備庫之外,將庫存的,在九一八事變之中繳獲的東北軍武器,主要是火炮和機槍調撥給通遼守備隊一部分,作為庫存和築壘地域守備火力使用。

  在關東軍看來這些老式火炮雖然在射程與威力上,已經落後於時代。但是在近距離上,作為步兵支援火炮使用,或是作為反坦克火炮使用還是威力可以的。一發滬造七十五毫米山炮彈,如果在近距離命中坦克,就算不能擊毀,但震也把裡面的乘員震死了。

  尤其是其中繳獲東北軍仿製的十四年式七十七毫米野炮,威力還是相當不錯的。而其一萬一千米的最大射程,甚至超過了日軍制式三八式野炮。雖然缺乏制式的穿甲彈,但是其發射的普通榴彈,在近距離之內擊毀蘇軍坦克完全可沒有任何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