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命途多舛的英國人
爪哇島的擴展殖民戰爭,從雨季結束一直持續打到雨季來臨,才終於階段性停戰。
期間,日惹蘇丹知道自己打不過,幾度遣使,低聲下氣請求停戰和談,並且願意賠款割地。
椰城總督閆伯永不同意,因為他還沒撈夠,爪哇的明軍駐兵和開墾漢人也沒搶到足夠土地與佃奴。
雖然椰城人口不足,吞併萬丹已經是極限,但向東打掉萬隆城還是可以的,沒有足夠的漢人那就先駐軍占著,當做軍事堡壘也不是不可以。
為了減少統治成本,老弱病殘全部殺光,只留下一些壯勞力進行閹割,土著女人就留下來,配給漢人和駐軍將士,進一步繁衍人口。
吃到了沒有成本與快速擴張的甜頭,現在閆伯永都有些後悔,若是當初他就這麼幹,整個爪哇島他早就拿下了。
現在只能趁著有時間,吃多少算多少了,這可都是政績,血淋淋的政績!
日惹蘇丹幾年「血戰」打下來的西部爪哇和中部爪哇部分,眼看就有著統一爪哇,重建新的馬打藍蘇丹國,結果一朝回到解放前不說,還被徹底堵死在了一處。
現在他的西面是椰城總督府的前哨軍鎮萬隆城,萬隆領主提前跑了,所以沒死。東面則完全被三寶壟都督府暴力擴張,完全切斷了他與梭羅蘇丹的連接。
日惹蘇丹被堵住了,兩邊都是中國人,而且全都打不過。
梭羅蘇丹運氣一如既往的好,雖然損失了近四分之一的土地,但沒被三寶壟的中國人當做首要目標,損失不是很大。
而且,三寶壟的中國人擋住了日惹蘇丹,那他就能集中力量往東打了。
東面的泗水蘇丹還在與馬都拉打拉鋸戰,梭羅蘇丹覺得自己怎麼說,也不至於連泗水蘇丹都打不過吧?
等到南洋消息送至南京,滿朝文武雖然早已習慣皇帝在海外開疆拓土,但還是被椰城總督閆伯永搞出來的殺戮驚到了。
許多大臣覺得閆伯永未經上奏,私自在南洋大肆屠殺海外藩民,這有違聖人之道。
但也有一些大臣認為,既是開疆拓土,哪還講什麼仁義道德?
只是閆伯永擴張有些太快了,椰城總督府的殖民速度可能會有些跟不上,而且那些土地的土著雖然都被屠戮一空,但殖民開墾也還是需要成本的。
兩派大臣各執一詞,卻難得沒有在朝堂打起口水戰。
朱皇帝對大臣們的洗腦還是很成功的,凡是能站在朝堂的文武官員,基本已經認同了皇帝的開疆理念。
什麼天朝上國,早就成了過去式。
也不能說過去式吧!
既然你認可我大明中國是天朝上國,那作為屬國番邦,獻土納降那就是你的榮幸。
要是不願意,那便是敬酒不吃吃罰酒!
紫禁城。
朱怡炅正在召集內閣大臣開小會。
朱承訓說:「閆伯永此番在椰城、舊港、三寶壟掀起戰爭,雖殺戮無數,但也為我大明椰城總督府,拓土數倍有餘。尤其椰城、三寶壟所在之爪哇島,這裡遍布火山口,島上土壤肥沃,幾乎到處都是上等好地,稍微開墾便能活命無數。」
王遠跟著拱手道:「南洋之戰,雖是我大明先動的手,但爪哇的日惹蘇丹不敬天朝,擅自吞滅天朝冊封之勃良安蘇丹。椰城總督府出兵攻打,這是名正言順,而且真正戰爭的主力,皆是三寶壟、椰城、舊港之漢民。」
鄔思道笑道:「既是民間糾紛之事,豈可上升於國朝大政?這些南洋藩屬,也未免太過不懂事了些。」
三言兩語間,閆伯永在南洋攪起來的腥風血雨,就變成了民事糾紛。
而巴鄰旁蘇丹派遣使節來天朝質問,反而成了屬國不懂事,一點民間百姓的糾紛,就跑來煩擾天朝皇帝。
陳濟卻提出不同看法:「椰城總督在爪哇、蘇門答臘為朝廷開疆拓地,雖名正言順,但到底擴張太快。短短一年不到,椰城、三寶壟、舊港三地領土,便開墾擴張一倍有餘。舊港都督府漢民人口較多,後續可著手從舊港遷移部分漢民,至爪哇開墾那些人手不足的新地。爪哇土地肥沃,舊港漢民不會拒絕,但也要就此立下規矩。」
「無規矩,不成方圓。開疆拓土,也要有開疆拓土的法度約束。」林景裕接著話茬說道,「椰城總督府轄地,都在南洋一片,那裡的群島平原較多,土地也大多肥沃,適合開墾。最重要的是,那裡的海外漢民繁衍幾百年,有著足夠的人口基礎,所以可以允許椰城總督適當採取一些激進手段。但呂宋的漢民很少,就算經過這些年不斷移民,也仍舊不足五萬人,不可令其效仿椰城總督,而應循序漸進,並且適當教化一些土民番人。」
說白了,就是陳濟、林景裕也贊同椰城總督的殺戮擴張,但這樣擴張太過簡單粗暴。
椰城總督區的漢人足夠多,也只能勉強跟得上殖民的速度,甚至打下來的萬隆城,也只能先當做軍堡,再從舊港想辦法移民一些過來。
所以,對於椰城總督,可以允許他適當的激進一些,但不能每一任都這麼幹,得留出漢民喘息和開墾的時間。
而呂宋總督則恰恰相反,因為呂宋島的漢人太少,到現在都只能沿著呂宋海岸線開墾,甚至都沒開墾完,這裡的平原也沒爪哇那麼多,沒有爪哇那麼遍地沃土。
呂宋總督要是效仿椰城總督,反而會大幅增加呂宋總督區的殖民成本,於國無益。
朱怡炅聽了內閣五人的建言,又反覆對照椰城總督與呂宋總督的奏報,包括這兩大海外總督區的實際情況,人口、糧價、物產等等諸多細節匯報。
在經過認真思量,心中總算有了計較。
大概就是椰城總督區這樣的海外領地,本身土地足夠肥沃,而且有大片的平原,當地繁衍的本土漢民也足夠多,那就可以適當激進一些,能平推擴張就平推擴張,直接一路屠殺過去。
不用計較什麼殖民成本,土著男人通通閹割了做佃奴,土著女人則分配下去用於繁衍人口。
這樣也能吸引內陸漢民,不斷往海外移民過去。
閹割奴隸這種操作,也並非椰城總督閆伯永的獨創,早在上千年前的大唐,有名的崑崙奴便是閹割過的,只不過都是阿拉伯商人幫著閹割。
不閹割奴隸,哪裡賣的上價錢?
而對於呂宋總督區情況則不同,這裡大片都是山區叢林地形,氣候覆雜,漢人基數也太少,用軍隊一路屠殺,成本太高,就算打下來大片土地,也沒足夠漢民去開墾,只能是空耗國力。
所以,就得一邊緩慢打過去,一邊教化宣撫土著番民,勸他們歸化做明人,一如台彎島上的那些歸化番人。
與之同理的還有地處西伯利亞的嶺北府,這裡冰天雪地,殖民擴張幾乎不可能。只能沿河控制幾座軍鎮城市,並且與當地的薩哈人部落聯手交好,將他們變成大明中國的一個民族,這才是正確的殖民做法。
不出意外,西伯利亞在未來,也將始終都是中國的羈縻領土,而無法真正變成行省。
還有漢城布政司、廣南、青海、遼東、漠南草原諸地,這些土地有著一定的漢人基礎,甚至漢城布政司與廣南,乾脆就是推崇漢文漢學,主要以招撫教化與緩慢移民為主,儘可能讓漢人成為主體民族即可。
至於八百軍州府、藏地雪域這些地盤,基本都地形惡劣,只能先從一些核心土地入手,慢慢建城控制,而且還要牢牢掌握宗教輿論力量。
經過與內閣開小會商議,又自己琢磨好幾天,朱怡炅隨即下旨給內閣,要求儘快立下一個規矩章程。
這個規矩章程就作為今後各大海外總督區,以及一些新擴張領土的施政參考,務必要做到因地制宜,一切以開拓為主,守土為基。
具體如何,則視實際情況而定,但絕對不能蠻橫著來。
內閣接到旨意,迅速草擬出了一部《海外治民要領》,並呈遞給了皇帝過目。
朱怡炅看過以後,稍作修改便批覆發回,並且下旨:今後海外總督上任,必須先考核通過《海外治民要領》,否則不得履任總督職銜。
……
印度孟買。
德雷克這位原孟加拉殖民總督,現在已經換了工作。
他現在是英國東印度公司與大明中國,保持長期溝通的專職外交官。
法國人已經在印度一敗塗地,英國、葡萄牙、丹麥-挪威、荷蘭、大明中國五國聯軍對法國人發動海戰,就算法國本土艦隊來了,也不定能不能扛得住。
法國東印度公司喪失了在印度的所有殖民地,現在的英國人志得意滿,正在積極籌劃對南印度土邦的統一戰爭。
德雷克對此並無多少喜悅,反而頗為憂慮,就在幾天前,遠東明古連的公司支部發回消息,中國的椰城總督對遠東的幾個蘇丹國發動了戰爭。
其中還包括英國的保護國萬丹蘇丹,以及作為中英緩衝區的巴鄰旁蘇丹。
德雷克回到住所,像往常一樣翻開日記本書寫起來:
「中國人變得越來越強大了,他們的椰城總督是一個狂熱的戰爭主義者,他發動了對爪哇、蘇門答臘的全面戰爭。萬丹蘇丹、巴鄰旁蘇丹、占碑蘇丹……這些蘇門答臘的綠教土著,他們抵擋不住強大的中國軍隊,遲早會滅亡的。明古連的公司支部,已經很難再支撐下去了……」
「公司與王國將孟加拉殖民地交給中國人,這或許並非是什麼好主意。與法國人的戰爭中,中國人的海軍戰艦,它們的戰鬥力幾乎超出了歐洲最優秀的戰艦。就連一向狂妄的荷蘭人,也對中國人的戰艦感到恐懼,我們不知道中國人有多少這樣厲害的戰艦和火炮。但要是再讓中國海軍持續擴張下去,怕是整個歐洲放下仇恨,聯起手來,也無法對抗中國人的軍隊……」
「恐怕再過幾天,公司高層就會做出放棄明古連殖民地的決定,正如他們之前可以毫不猶豫的放棄孟加拉一樣。放棄了明古連,公司就能集中力量,收拾南印度的那些土邦王。可是,就此放棄遠東殖民,將整個遠東拱手讓給中國人,中國人真的會滿足嗎……」
「等到中國人完全吞併遠東,到了那個時候,距離遠東更近的印度又該怎麼辦呢?我對公司與王國的未來,感到由衷的擔憂……」
實際上,德雷克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
大明不說完全吞併殖民遠東,只是吞併南洋的爪哇、蘇門答臘全島,就得花費個好幾十年,估摸著朱怡炅駕崩前能不能看到都兩說。
畢竟,殖民擴張不是請客吃飯,椰城總督的暴力擴張也不能一直這麼玩,總得留出漢民繁衍的時間。
而且,英國人也不用先擔心中國的獠牙,因為不出意外的話,再過個不到四十年,他們在殷洲的十三州殖民地就該鬧獨立了。
這並非什麼世界線收束,而是英國人自己太搞了,他們現在與大明聯手,要瓜分整個印度,好在歐洲戰場擊敗原來霸主法國人。
這些可都需要白銀,白銀從哪裡來?
自然是「好大兒」,米國十三州給了。
光是去年開始,英國人就已經著手給十三州加稅了,而且是全方位的加稅。
雖然整體幅度不是很大,不至於讓十三州的英國人立刻造反,但讓他們不滿還是可以的。
而且,為了後面持續對南印度土邦發動戰爭,這麼多軍費財政,還有各級總督官員的吃拿卡要,加上聯合王國本土的賦稅。
現在的稅額當然是遠遠不夠的,再加上殷洲還要對抗法國人的殖民地,後面必定還得繼續加稅,上不封頂的那種。
畢竟,歷史上的英國人就這麼幹的。
在大明中國的干涉幫助下,這個時空的米國十三州怕是得提前好多年,發動獨立戰爭。
到時候,中國在殷洲的殖民地,或許也能從中分一杯羹。
英國與大明聯手,驅逐了印度的法國人,最高興的莫過於閩粵海商了。
因為他們獲得了在印度的貿易關稅優惠與大量特權,今後收購印度棉花也能更容易了,再加上吉大港被大明收取,閩粵海商就可以從這裡補給貿易。
而且孟加拉失去了英國人,原本剛剛起步的工業基礎,現在正在迅速崩盤,等到他們完全崩盤,無法自給的時候。
大明中國的商品就可以經由吉大港,迅速銷往孟加拉各地,進而從經濟命脈上,控制孟加拉地區。
那位孟加拉憤青薩爾法,怕是等不到父親去世,然後對中國人發動戰爭的機會了。
因為一旦中國商品銷往孟加拉,讓孟加拉的貴族商人產生依賴,薩爾法對中國人開戰,那就是與所有貴族商人為敵。
到時不僅會有無數人跑出來拖後腿,甚至於他可能軍糧都湊不出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