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明軍南下
對馬島太窮了,按日制這裡的石高產出只有一萬石,也就是不過來五千畝地產。
就算放到後世,依靠外貿輸入進口糧食,也只能容納不到四萬人口。
因此大明拿下對馬縣,只打算在此駐兵一百,太多的話軍糧負擔太重,只要耽羅縣屯駐一支海師,就可隨時策應對馬島駐軍,並且還能防備朝鮮、日本(主要是日本)。
對馬縣人口太少,倒是不必全部移民換血。
所有一切還是照舊,原來的對馬藩主宗氏為知縣,其餘家臣則按照原來職權,就地轉為縣衙屬官。
但有三件事卻是必須做好!
徐以升說道:「對馬縣今後不論知縣官吏,還是縣中百姓,一律必須改為漢姓,而且也要衣著漢冠漢服。朝廷派來的對馬縣丞和縣衙署吏,都會協助對馬縣令妥善安排。還有,對馬官民今後也要開始學習漢話漢文,朝廷會在其後,陸續往這裡派遣學官、先生,原有對馬縣學必須改制。縣學裡的日本先生,要麼一起改漢名,落戶對馬縣籍,要麼就遣送回日本。」
改姓、易服、漢化,這是內閣商定的方案,其實就是抄老朱當年的作業。
對馬先地處朝日要衝,不可能真的讓這裡都是日本人,而且移民這座小島進行換血,成本也太高,索性直接將島上百姓先行漢化。
反正只要這三件套一整,過個一兩代,島上官民沒人會再認為自己是日本人。
而對於這套朝廷政策,已經接受知縣官職,並且還有港口巡弋的中國軍艦,這些對馬宗藩索性也徹底放開(擺爛)了。
宗氏家族本來就是單姓,這也是為了方便與朝鮮交流貿易,今後直接保持原樣就行。
其餘家臣武士,同樣各自看著改名,而且日本名字改起來也簡單,直接姓氏中隨便去掉一字。
比如井上三郎,直接改成井三,通俗易懂。
而島上藩學,大明朝廷要派遣漢人學官到這裡,對馬宗藩這些人反而還更高興。
因為藩學不用他們貼錢了,從九州島延請日本儒學先生可是很貴的,尤其對馬藩又一直被九州諸藩排斥。
換言之,他們就是一群鄉下人。
徐以升接著說道:「還有,從前你們如何,朝廷都可以不追究,但從今往後,爾等既為朝廷命官,不可再坐擁私兵部曲。原來的私兵武士必須全部予以遣散,不願解散的都以謀反罪論處,主犯斬首,親族流放黑龍江都司。朝廷之後會在島上駐軍一營,耽羅縣那裡同樣也要駐軍。屆時,若對馬縣難以抵抗外敵,可前往耽羅縣請兵求援。」
還要解散私兵部曲?對馬縣宗藩官吏,盡皆不知所措。
徐以升又說道:「對馬縣的田畝地產,即日起也要開始著手清查。對馬知縣當與對馬縣丞配合,清查縣中隱沒地產。陛下恩旨,主動配合清查地產者,從前隱沒罪責可既往不咎。若是蓄意阻撓,一律抄沒家財,流放黑龍江都司。」
說是這麼說,這些對馬島的宗藩家臣,肯定會有人不甘心領地財產被清查。
不甘心正好,大明朝廷正愁沒理由流放這些宗藩領主,在絕對的拳頭和武力下,沒人會敢反抗的。
就連對馬知縣宗氏,朝廷也只會允許他當這一任縣令,後面任期一到,只要他不亂來,就直接以功給他升調內地,還不是調到樂浪省。
下一任對馬知縣,人選同樣早已定下,就是那名縣丞無縫銜接。屆時再以此為契機,趁勢往島上遷移漢民人口。
大明拿下對馬縣,朝鮮、日本不好說,但是中國商賈肯定是開心的。
因為朝鮮到日本的貿易可以重新走對馬島航線了,而且這裡成為大明國土,那些海商也能更輕鬆的壟斷兩國海貿。
朝鮮、日本商賈,未來幾十年都得遭殃了。
……
平壤。
對馬島已經變成對馬縣,這裡總算接到朝廷的調兵聖旨。
王宗談說道:「陛下終於打算出兵朝鮮了,這些朝鮮君臣狂悖囂張,竟然幾次三番拖延平壤軍糧,是該給他們些教訓。」
平壤知府朴政說道:「陛下不僅要給他們教訓,還要徹底進占朝鮮黃海、京畿、江原三道之地,這裡本就是我大明中國,昔年漢四郡轄地。如今不過是故地新歸,只可惜,陛下還是太仁慈了,居然留下了忠清、慶尚、全羅三道……」
朴政有些不太滿意,他的本意是想讓大明中國,將整個朝鮮都徹底吞併統治。
這源於他心底深處的自卑,雖然現在已經是大明官員,還是平壤知府,官銜也不算低了。但朝鮮進士的身份,還是讓他在面對同僚和下屬官吏時,始終都沒有足夠底氣。
平壤府一接到朝廷聖旨,上下官吏立刻開始動員。
樂浪巡撫已經快要考評卸任,正好卸任前,還能撿個開疆拓土的功勞。
朴政雖然心底有些不太滿意,但同樣也沒消極怠工。因為這次南下大軍,他這個平壤知府將成為軍隊嚮導,後面還要親自代表大明中國,去與朝鮮君臣談判。
更確切地說,應該是武力威逼,獅子大開口索要朝鮮中部三道之地。
而且,朱怡炅心中已有打算,等拿下朝鮮中部三道之地,這裡不會單獨建省,而是先設一個漢城布政使司,隸屬於樂浪省,卻不直接管轄。
漢城左布政使肯定還是中樞派遣流官擔任,但右布政使可以讓這個朴政來做,正好也該給他升官了。
其他一切還是照舊,朝鮮中部三道之地,可以先著手改為漢話漢文,將原來的朝鮮文字語言給去掉。
朝鮮自稱小中華,這裡受到儒學和漢文化影響很深,至多用不了兩三代,這些人估摸著就得忘記什麼是朝鮮國王了。
朝鮮王李昑也可以由朝廷遣使,重新予以冊封,甚至還要賞賜一些尊號金銀。因為失去了朝鮮中部三道,到了朝鮮「江南」的李昑,肯定得想辦法從南方的兩班貴族手裡爭奪話語權。
大明已經拿走了許多土地,要是再不給些政治支持,李昑怕是鬥不過這些朝鮮的「江南」士紳。
對了,還可以再放一些北方的貴族士紳大臣,作為李昑的政治班底。
朝鮮雖然就剩南方半隅,三道的地盤了,但大明也絕不可能放任他們有所發展。
只有持續不斷,內鬥黨爭的朝鮮,才是大明爸爸的好兒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