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瓜分印度
等到英國使節團被召見,已經是新年假期過後的事。
「參見中國大皇帝陛下!」
「賜座。」
艾德豪才坐下,便迫不及待說道:「英國與東印度公司,永遠都是中國最忠實的盟友。我謹代表公司,向中國大皇帝陛下致以最崇高的問候,希望英國、東印度公司,與中國的友誼長存!」
聽完通譯官的翻譯,朱怡炅同樣笑道:「大明也將是英國最忠實的盟友。」
如此互相問候,又閒扯了幾句,艾德豪便迫不及待切入正題:「去年,皇帝陛下往印度——孟加拉流放了一支犯人軍隊,這支犯人軍隊如今已經攻占了孟加拉的博格拉。而英國、東印度公司,也在孟加拉的加爾各答建立了殖民地和基地。我們與那些犯人軍隊並未發生任何衝突,還積極與孟加拉斡旋,讓孟加拉的納瓦布不要攻擊這些中國人。」
這話說的,倒是讓朱怡炅一時有些不知道該怎麼接了。
說真的,從英國人來使,朱怡炅和內閣上下,都認為這些英國人怕不是來興師問罪的。
畢竟孟加拉現在可是英國人的「地盤」,而大明中國卻往這裡流放犯人,甚至犯人還攻下了一座城,接近半個縣的土地和人口。
嗯,兩邊都還不清楚,就在今年開春,得到了朝廷冊封的鎮長官職,張廣泗也被激發了雄心。準備趁著開春過後,便再度發兵,他倒是不打算過河,而是往西面打。
至於打到哪兒,就看什麼時候控制的地盤滿足一縣之地。
張廣泗可不會滿足於一個鎮長,他想當大官,不說出仕當年的知州,至少也得是個知縣吧?
朱怡炅思忖了片刻,說道:「英國果然是中國的忠實盟友,比那些只顧眼前利益的荷蘭人通情達理多了。若是那些流放過去的犯人因此而遭到了孟加拉人的攻擊,那朕和大明同樣也不會坐視不理,屆時只怕又是一場連綿大戰。」
他有些搞不懂英國人怎麼想的,所幸直接亮明了對孟加拉和整個印度的意圖。
「皇帝陛下果然仁慈,便是流放的罪犯,也能得到陛下如此照顧和關注。」
其實對面的艾德豪也有些無奈,對於中國入局孟加拉,他們雖不反對,卻也頗為擔憂。尤其前些天去逛中國的街市,看到世界地圖中,中國那龐大遼闊的版圖。
可沒辦法,英國人剛剛在孟買與法國人打了一場大仗,馬拉塔帝國得到了法國人的支持,前往攻擊英國人的孟買殖民地。
好在英國人及時拉上了葡萄牙,對方也是中國的盟友和貿易國,兩邊合力,這才擊退了法國人支持的馬拉塔人。
也因此,英國人即便對孟加拉感到擔憂,卻也不敢有所動作,甚至還真的在竭力斡旋孟加拉人與張廣泗他們的關係。
艾德豪奉承了幾句,這才說起此來的目的:「尊敬而又仁慈的皇帝陛下,英國與中國是盟友,中國在孟加拉擁有博格拉,我們在孟加拉的加爾各答也建立了殖民地。加爾各答與博格拉,在去年已經簽訂條約協議,英國與中國應該在孟加拉市場,攜手共進,維護我們兩國共同的利益。」
「並且,聯手對抗那些該死的,而又充滿了侵略主義的法國人。英國只想在印度平等做生意,莫臥兒的皇帝也給了我們免稅權力,英國為莫臥兒在孟加拉帶去了豐富的產品和利益。但法國人卻要吞併和趕走我們,包括中國的盟友葡萄牙。」
「若是讓法國人得逞,那印度所有的港口都將遭到法國人的壟斷,甚至中國在孟加拉的博格拉也會被侵占。中國從印度購置的優秀戰馬,都會被法國人壟斷,並抬高價格。」
朱怡炅饒有興致聽著,待到艾德豪話講完,才順著說道:「如此說來,這的確是不對的,法國有些過分了。都是正常做生意的國家,法國怎能用戰爭來達成壟斷的目的。」
艾德豪連忙說道:「法國人都是該死的侵略和戰爭主義者,而荷蘭人同樣也是一群只顧利益的卑劣者。英國與法國、荷蘭在印度必有一戰,中國與英國是盟友,中國、英國、葡萄牙三國應該聯手,將印度的法國人與荷蘭人全部驅趕出去。」
怎麼驅趕,自然只能用手裡的槍炮,也就是打仗了。
朱怡炅眉頭微動:「朕也很贊同閣下的建議,但可惜啊!中國與法國雖不是盟友,但如今在廣州也與法國有著貿易往來。而且中國與荷蘭也曾簽訂了盟友的條約,十年之內,都不能爆發戰爭。」
全是屁話,條約的確有,但朱怡炅完全沒有遵守過。僅僅前面的巴達維亞海戰,就已經算是撕破臉皮了。
只不過荷蘭人不敢跟中國叫囂,甚至連條約的事也都假裝不知道。
艾德豪眉頭一皺,只得繼續努力拱火:「法國人都是該死的侵略者,荷蘭人同樣也是卑劣者,對待他們,就算破壞條約,也沒什麼關係。」
朱怡炅不置可否:「說的不錯,對待此等卑劣之人,確實該用非常手段。不過,朕這裡倒有一個更好的建議。」
艾德豪有些疑惑:「陛下有何建議?」
朱怡炅對外喊道:「來人,去拿一副天竺的地圖來!」
過了片刻,秘書官送來一副地圖。
朱怡炅將地圖攤開,又提起毛筆,對著地圖上的印度一畫,一條橫線直接將印度南北分開:「這偌大的印度,為何英國只盯著這麼一小塊地方?朕聽聞,如今的莫臥兒帝國已然名存實亡,莫臥兒的各省總督都已經獨立,南方還有個馬拉塔國崛起。更往南的高原下面,還有諸國林立,戰爭頻繁,印度百姓何等苦難。」
「而且,整個莫臥兒帝國,也是曾經蒙古人所建立的王朝。那為何中國、英國、葡萄牙不能在印度也建立一個類似的王朝?屆時,中國控制北印度,英國控制南印度,我們可以將法國、荷蘭這些卑劣者全部趕出印度。然後獨自占據這片富饒的土地,並帶給印度百姓更加美好的生活。」
艾德豪已經懵了。
不僅艾德豪懵了,那名通譯官同樣也是翻譯過後,便低著頭,噤若寒蟬。
就連一旁負責記錄的起居官孟彥,此刻也是猶猶豫豫,不敢輕易下筆。
這可是皇帝在跟外藩使節討論,共同瓜分另外一個國家,甚至是進攻滅亡好幾個國家。雖然都是小國,但此等大事,而且還明顯有損天朝上國的形象。
朱怡炅扭頭對著孟彥說道:「剛剛的話你記下便是,又不是何等丟人的事。」
皇帝下旨了,孟彥隨即鬆了口氣。
既然皇帝都不怕,那他怕個錘子。
1694年英國國會通過了一個非管制法案。這個法案允許任何英國公司與印度貿易,除非國會通過法案禁止該貿易。這樣英國國會實際上取消了施行了約100年的許可狀。
1698年國會通過法律建立了一個平行的「東印度公司」(官方名字為「英國東印度貿易公司」)這個公司擁有國家保障的二百萬英鎊的資金。但舊公司強大的分股人很快就購買了31.5萬英鎊的新公司的股份,這樣他們就在新公司中占多數了。兩個公司在英國和在印度抗爭了一段時間,都想獲得貿易的主宰地位。但很快就看得出老公司實際上幾乎沒有遇到任何競爭。
最後兩個公司於1702年合併,同時參加合併的還有政府的一些機構和兩個其它公司。這個新公司向政府出借了320萬英鎊,作為交換獲得了此後三年的獨一特權。這個合併公司的全名為「英格蘭商人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
此後幾十年中,國會和東印度公司之間不斷爭戰,公司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永久性的設施,而國會則不放過任何機會來占用公司的財富而同時不使它獲得更大的自主權。
1712年雖然政府還清了它的債,但仍立了一條法律重申了公司的地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