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韃子內訌

  第474章 韃子內訌

  今年眼看就入冬了。🐠😳  🐸🐨

  南方各省的官船沿著長江出海,走海路不斷往遼東運送移民百姓。

  這些入冬也不停歇的南方移民,全是之前興大獄帶來的流放人口。

  雖然皇帝下旨,只有證據確鑿的重罪主犯,才要三族流放,可不說全國,只是南方各省的加起來,沒有十萬,也有八萬了。

  所以,明清兩朝的文字獄才能這般恐怖,便是老朱當年也曾大興過,可能老朱本意上不想搞那麼大。

  可下面這一執行起來,往往一牽連就如黃河決口一般,止都止不住。

  帝王權勢熏天,尤其開國君王,大權在手,天下我有。

  朱怡炅自認為已經相當克制,近幾年幾乎都沒怎麼亂來,就這次被激怒了才來了一波,也是瞬間數十萬人受到牽累,下旨收斂也還有起碼十萬人被迫流放三千餘里。

  而且,就這還是朱怡炅為了充實遼東人口,肯定會著令各地官府準備足夠冬衣和糧食。

  要不然換作正常大冬天流放,無論往哪裡流,這些人起碼在船上便要好多人生病,到了地方就得凍死病死一小半。

  吉林烏拉城。

  吉林烏拉原名船廠,順治十五年為防備俄羅斯造船於此而得名,康熙十五年寧古塔將軍移駐船廠後改名吉林烏拉城,滿語意為松花江沿岸的城市。

  這裡也與後世吉林市的地理區劃基本吻合,所以朱怡炅要給吉林改名很正常,他反的是滿清,怎麼可能還會用滿語的城市名來做省名。

  不過,雖然寧古塔將軍改駐吉林烏拉,但寧古塔城卻從未被清朝放棄。

  這裡的戰略地位太過重要,努爾哈赤時期開始,寧古塔便是後金的重要城鎮,直接勾連廣闊無人煙的黑龍江將軍轄區。

  《盛京通志》對寧古塔的記載:「南瞻長白,北望龍江,充邊鎮之雄區,壯金湯之帝里。」

  然後……寧古塔沒了。

  是的,寧古塔沒了,而不是黑龍江、索倫部先反了。

  朱怡炅發往黑龍江、索倫部的聖旨密信……不,壓根算不得密信,因為完全沒避著退至吉林烏拉的韃子朝廷。

  大明這兩道發往黑龍江、索倫部的聖旨,擺明了就是在挑撥離間,而且還效果奇佳,懷疑的種子一旦種下,那可就一發不可收拾。

  就算韃子朝廷這邊絕對信任黑龍江和索倫部不會背叛,那黑龍江和索倫部也得自己心裡發憷。

  這本就是大明君臣的目的,挑撥韃子內部的鬥爭,只不過,最終結果卻是有些偏差,黑龍江和索倫部還在遲疑,一時間沒來及叛亂。

  倒是不知怎麼搞的,寧古塔這邊先造反了,而且鬧得動靜特別大。

  吉林烏拉的韃子朝廷都懵了,那些韃子王公大臣們,也顧不得再相互之間明爭暗鬥了。

  寧古塔要是沒了,那可就是腹背受敵,韃子向北的退路也將徹底堵死。

  韃子朝廷匆忙聚兵,在吉林烏拉湊出一支不到萬人的大軍,前往寧古塔平叛。

  然後,戲劇化的一幕出現了。

  由於韃子退至吉林烏拉,這邊不僅天寒地凍,地廣人稀,就連城市也沒多少人口。

  而今又是大冬天的平叛,底層韃子兵別說吃飽飯了,連冬衣都發不全,有冬衣的也多極為破舊,還帶著腐爛的怪味道,明顯是從吉林官倉里淘出來的舊貨。

  這等條件,還真不是有韃子官員中飽私囊,因為上層韃子貴族,也就是穿普通冬衣,原來的奢華想都不要想。

  可問題是底層韃子不會信,也不在乎真相到底如何,他們只知道這樣去寧古塔平叛,走在半路可能就得凍死餓死不少。

  於是乎,平叛大軍,才剛走不到三分之一,就直接譁變了。

  說實話,韃子能在吉林烏拉成功聚兵上萬,就已經算是燒高香了。

  在大明君臣刻意的攻心之計下,遼東明軍、蒙古人基本都沒有對韃子發起主動進攻。

  若是有外敵壓力,這些韃子便是條件再艱苦,為了生存可能也會拼命,但如今明軍壓根不理他們,失去了外部壓力,又一兩年沒打過仗了。

  光是維持龐大的軍隊比例,就已是讓韃子朝廷瀕臨崩潰,甚至已經時刻處在了崩潰化邊緣。

  可以說,就算沒有大明這邊挑撥離間,他們也早晚得自己把自己玩崩了。

  韃子大軍譁變,領兵平叛的韃子將領出師未捷,便先死在了譁變士卒的手下。

  這些譁變的韃子軍隊,有不少士卒直接當場逃散,可能從此就淪為遼東山民,還有一部分則分道揚鑣,選擇繼續前往投奔寧古塔叛軍。

  只剩不到一半,寥寥四五千韃子兵,在其中一人號令下不僅沒有逃跑,反而重新聚兵:「各位聽我說,那所謂偽朝皇帝、太后,還有那些個偽朝的王公們,他們只知吃香喝辣,卻讓我們吃不飽穿不暖。連件冬衣都不捨得發就算了,居然還讓我們就這麼大冬季出來平叛,這是擺明了要我等死啊!」

  話糙理不糙,這時候的遼東大冬季,就算遼寧都能凍死人,更何況更北邊,更為苦寒的吉林。

  「我們不想死,我們也要活!漢人的皇帝已經說過,只要能棄暗投明,活捉韃子皇帝、太后,以前不僅可以既往不咎,還能在漢人那邊做官封賞。」

  「各位,咱們這便去把吉林城打下來,活捉韃子皇帝和太后,到時也能在漢人那邊做官,享受富貴。」

  「嗷嗷嗷嗷!!!!」

  如此明顯的挑撥之語,此刻不僅韃子兵的領頭之人願意相信,其餘數千韃子兵也是大受鼓舞。

  韃子已然窮途末路,就連這些造反的韃子兵,你不說都還以為是一幫叫花子,是遼東丐幫。

  而吉林城那邊,韃子朝廷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派出去的平叛大軍,平不了叛就算了,居然還掉頭折返,準備攻打自己。

  別看這些平叛大軍如同叫花子,寒酸的不行,但吉林城裡的韃子朝廷不說更爛,卻也是什麼牌也沒有了。

  那些叫花子平叛軍就是韃子朝廷手裡最後的「精兵」了,如今整個吉林城完全就是一座空城,誰來打都擋不住的。

  當看到四千多人的平叛大軍回來,而且還一副要攻城的架勢,吉林烏拉城的守軍全都懵了。

  吉林城中,臨時行宮。

  韃子太后、皇帝正在用午膳,吃的那叫一個狼吞虎咽,而他們吃的卻只是幾碗清粥……哦,還有一人兩個餅子。

  吉林城中的存糧已經嚴重不足,韃子朝廷要往寧古塔平叛,朝廷威嚴都是次要問題,真正目的是轉移多餘人口出去,不要繼續損耗城裡糧食,最好能從寧古塔那邊再搶些糧食回來。

  這個時空的弘曆是真的慘,今年都十八歲了,按古人年紀早該成家立業了,可他堂堂大清皇帝,卻只能吃粥咽菜,還吃不飽。

  這頓午膳實際上是專門加的,清朝皇帝可沒吃午膳的習慣,可不吃午膳,一天兩頓粥,根本吃不飽不說,早晚得餓死在大冬天。

  弘曆正在跟他媽一起吃粥,剛喝完粥,正要吃那兩個干餅,這才是墊肚子的東西。

  只是還沒等拿起來,就聽屋外傳來一聲尖細的呼喊:「不好了!不好了,皇上、太后娘娘!」

  「你這狗奴才,你說誰不好了!」太后鈕鈷祿瑾譞反應最快,厲聲呵斥,但一雙眼睛始終不離兩塊干餅。

  那太監跑進來,衣服上甚至還有補丁,此刻連滾帶爬:「不是……是城外有兵……有兵打進來了!」

  鈕鈷祿瑾譞大驚失色:「什麼!難道是漢兵打進來了?」

  太監滿臉急色:「不知道,城門剛剛已經破了,現在整個城中都已亂了套了,太后、皇上,我們快跑吧!」

  「對,對,跑,快跑!」

  鈕鈷祿瑾譞甚至顧不得求證,急忙拉著皇帝就跑。

  「我的餅子……」

  今天體檢真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