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通通流放

  第470章 通通流放

  落榜士子圍聚正陽門叩闕雖是突發事件,但引出的貢院貪污案卻是三法司核查,鐵證如山。♦👍 ➅9ⓈʰǗχ.ĆO𝕞 💢♘

  無非是貪墨數額還不清楚,但順藤摸瓜下,一應從犯已經全都落網。

  真真是觸目驚心,江西案後這才過了幾年啊!

  官僚系統的腐化速度實在太快了,中樞京師都能腐化成這樣。

  不僅天子腳下,就連全國科考的貢院都敢伸手了,這要是到了地方上那還得了?

  這些叩闕士子也不全無作用,至少提醒了朱怡炅,這刀子收的太久了,是時候得見見血了。

  鄔思道開口說道:「陛下,此案必須嚴查,這些叩闕士子早不來叩闕,晚不來叩闕,偏偏傳臚唱名日當天,前來圍堵正陽門。而且時機正好,將正陽門堵得嚴嚴實實,讓新科進士難以出行,更是引得無數百姓圍觀。若不給個交代,不僅新科進士會心生怨氣,朝廷威嚴也將蕩然無存!」

  作為從沒考中過進士的鄔思道,對於科舉本身就有著天然的敬畏。

  不管這些叩闕士子有無隱情在身,他們破壞了傳臚唱名的盛會,又公然圍堵正陽門叩闕堵門,這既讓朝廷威嚴掃地,也讓新科進士面上無光。

  於公於私,鄔思道都不想放過這些叩闕士子。

  朱承訓跟著拱手說道:「陛下,這些叩闕士子的確要嚴懲,但如此多的落榜士子聚集正陽門,還剛好趕在傳臚大典當日,新科進士出門遊街之時,其幕後必定另有隱情,不可輕慢對待。」

  首輔王禮這時也開口表態道:「啟稟陛下,叩闕士子必須嚴懲,這些落榜士子簡直膽大包天,竟敢圍堵皇城正門。此視天家威嚴何在?若不嚴懲,則陛下、朝廷顏面掃地乎!」

  大明新朝的內閣,目前只有閣臣六人,首輔加上兩位閣臣表態,這事基本就算是板上釘釘了。

  其餘三位閣臣對此,也並無太大反應,更沒有人面露不忍。

  內閣態度之所以如此統一,並非是在揣摩聖意,刻意迎合皇帝,而是單純的既得利益考慮。

  現下六位閣臣,除了首輔、次輔是正常科舉考上來的,剩下四人沒一個是金榜題名、進士出身。

  當然,這並不是重點,重點還是在於他們現在是閣臣,身處大明內閣,已經站在了位屬朝廷的階級利益上。

  正如他們剛剛說過的,這些叩闕士子破壞的可是朝廷的威嚴,新科進士的顏面都是順帶的。

  無論如何,作為閣臣以及朝官大員,他們都不可能容忍得了這些叩闕士子。

  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一次性串聯這麼多叩闕士子,讓他們集體在傳臚大典當日,跑來圍堵正陽門叩闕,還引得大批百姓圍觀。

  這要說背後沒人指使,誰信啊?

  朱承訓話里暗示的隱情,也是在指這個。

  這些落榜士子和他們幕後串聯之人,也是讀書讀傻了的,真以為靠這種法子能逼皇帝退讓?

  就算皇帝肯退讓,內閣也得竭力阻止。

  朱怡炅收斂了表情:「朝廷限制會試參考年齡的命令,早在三年前便已下發,若有意見,三年前便應提出,何至於現在?他們既然想考,想要逼宮於朕,無非是看朕太好說話了,那朕滿足他們。」

  說罷,朱怡炅忽地臉色一冷:「傳朕旨意,此次凡參與叩闕士子,一律三族之內,南方籍貫的全部遷往廣南省,北方籍貫的全部遷往遼東鎮。就讓他們在這兩地繼續考,朕也不限制他們的年紀了,正好廣南、遼東也缺官民。他們不是非要做進士官嗎?那便讓他們好好在這兩地考進士做官去吧!對了,還要再加一條,三次以內考不上進士的,其子嗣後人今後也不必離開廣南、遼東了。」

  聽到皇帝這般粗暴的「恩典」,閣臣們全都渾身發寒。

  這叫給他們機會繼續考試?

  這不就是流放嘛!

  只不過換了個名頭而已,還是三族全部流放,這三百士子連帶他們的三族,就算往少了算,這也起碼有上萬人口了。

  這麼多人口一次性全部流放出去,就算分成南北籍貫分別流放遼東、廣南,那也得給兩地一次性帶去大幾千人口,而且還都是知識分子。

  皇帝這是在借題發揮,想要迅速充實廣南、遼東地方的漢化人口和知識分子儲備了。

  只是,看出來歸看出來,但卻無人敢反駁,也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對的。

  這些叩闕士子,損害朝廷威嚴,要換作前朝,那可是不僅要流放,而且還得永不錄用。

  如今只是流放廣南、遼東,但卻還能繼續做官,而且只要三次之內考上了進士,子嗣後代未來還有機會回內地祖籍,往好處想,這些叩闕士子還賺了。

  就是不曉得,他們能不能適應得了廣南、遼東那裡的極端苦寒、濕熱氣候了。

  要是適應不了,不幸病逝,那按皇帝的性子,肯定也是算他們沒考中進士。子嗣後代就一直留在廣南、遼東,幫大明朝廷在那裡漢化繁衍吧!

  王遠出班上前,拱手問道:「陛下,若這些叩闕士子,考中了廣南、遼東諸地的進士官,卻在那裡貪贓枉法,魚肉百姓怎麼辦?」

  這很有可能,前明的交趾布政司便是如此,交趾布政司的不少官員,幾乎都是在中樞政治鬥爭的失敗者,亦或是得罪人被貶到了交趾。

  反正就是形同流放,然後全都集體擺爛,可著勁的壓榨剝削。

  要不然,交趾布政司也不至於叛的那麼快。

  朱怡炅說道:「廣南、遼東既為新復之地,當以安撫教化為主,這些叩闕士子去了兩地,也應輔以教化為己任。」

  意思簡單明了,皇帝不會讓這些叩闕士子做政務官,只能當老師這類的雜官,而且這都干不好皇帝是真的會問責的。

  這下,閣臣們沒有疑問了。

  皇帝是真的夠狠啊!

  這麼多士子,連帶他們的三族親戚,說流放就流放了,一點情面都不講。

  這事只要傳遍天下,朱怡炅的暴君之名是註定摘不下來了。

  不過朱怡炅全不在乎,在簡單粗暴的處理了叩闕士子的問題,這才隨即下旨道:「著刑部尚書劉邵全權主持審理正陽門士子叩闕案,都察院左都御史農光遠、大理寺卿朱鈺全力配合,務必將這幕後串聯主使,衝擊皇城,擾亂朝廷之人給朕揪出來。」

  「臣遵旨!」

  劉邵、農光遠、朱鈺三人連忙拱手應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