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殿試賣國
放榜日後,不過三日,殿試就緊跟著開始了。🎄🍓 ❻❾𝓼ђU𝕩.ς𝕠𝓂 ☮💢
時間很緊湊,因為放榜時間拖得太久,直接到了九月,再過一月可就入冬了。
吳敬梓、朴政這些在內,攏共二百七十三名新科貢士,天還未亮,就匆匆起床前往紫禁城等著考殿試。
一行士子在禮部官員的引導下,迅速排隊步入紫禁城。
看著眼前皇城巍峨,人群中的吳敬梓不由心生敬畏:「果真開國盛世之氣象,又明主高居廟堂,我輩讀書人理應入朝輔佐,青史留名!」
這並非吳敬梓一人之想法,而是在場絕大多數新科貢士都這個想法,原因就在於朝廷前些天下旨開放官舍,允許他們這些新科貢士能夠提前搬進去暫居。
能住官舍,不僅伙食什麼的更便宜,而且也無需住宿費了,這對大部分考生而言都是個好消息。
畢竟,南京可是如今的大明京師,消費水平便是鄉下土財主都打不住。
朱怡炅提前開放官舍,也是因為今年放榜日太遲。
這讓不少家境並不寬裕的考生,要在南京長時間駐留,可能會吃不消,所幸便開恩一次。
當然,也就這麼一次,等到下次一切還是按規矩來。
一要有正式官身,二還要是京官。否則都不能住官舍,得自己找地方住。
「皇帝升殿!」
等了半天,終於有殿前侍衛高聲呼喊。
南北兩榜貢士連忙分成涇渭分明的兩排,隨後依次排隊上殿。
此次科考,北榜貢士整體還是少於南榜貢士,但這是在於北方省份占得比重太低,只是這個勉強均衡的錄取比例,就已是讓不少南方籍的士子、官吏覺得不公平。
可再不公平也沒用,皇帝鐵了心要平衡朝堂南北勢力,不可能為了照顧一兩個南方人的情緒,就去搞什麼科舉公平。
要不然,北方陝甘、山河四省全頂上,可能都卷不過江南士子,尤其江西士子。
「拜見陛下!」
兩百七十三名貢士齊刷刷拱手作揖。
朱怡炅按照流程,開口說道:「免禮,都坐吧!」
這兩百七十三人貢士,這才按照名次紛紛落座,準備殿試。
殿下,早已準備就緒的禮部考官見時間差不多了,隨即上前挨個發放殿試考卷。
吳敬梓拿到試卷,先迅速過了一遍考題,隨即便皺起眉頭:「九月初九,臨策天下貢士。制曰:朕恭承上天明命,君此華夷,亦既有年矣!而今天下時局,不同以往歷朝。往西歐洲之境,有夷人番邦,以海師掠取四方海內之財富。往東隔海之地,亦有廣袤大陸,地廣人稀,凡大小佛郎機、荷蘭、英法諸國,皆據有龐大疆土。往北又有寒冷羅剎之國,野心勃勃,兵鋒揮之北海之境。此為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大明中國於此境況,該當如何自處?」
如今已不是早幾年前了,先是樊守義的《身見錄》,又有樊守義主編,帶著一群清宮舊人復原的新版《坤輿萬國全圖》,補全了一部分歐陸國家的版圖勢力變化。
這些來京趕考士子中,可能還真有沒怎麼看過的,但能考上貢士的,絕對都是熟讀熟看的,要不然連會試都過不去。
吳敬梓皺眉,不是因為看不懂這上面說的是什麼,而是在思考皇帝這麼出題的意圖。
皇帝在問新科貢士,未來的中國該在世界範圍內如何發展。
這很正常,策論一直都是跟著時事走,老朱當年問的是怎麼打北元,然後狀元提出了屯田衛所,步步蠶食,雖然最後還是破產了,而後面的歷代皇帝基本遇到叛亂,就問怎麼平叛,缺錢了就問怎麼搞錢。
只有北宋末年的殿試是真的厲害,宋徽宗居然問考生怎麼修道?
吳敬梓還在思索,朴政看完考題,想也沒想就開始興奮下筆:「臣對:臣智識愚昧,學識疏淺,不足以奉大問。然臣歷觀古今史冊,見諸如朝鮮、廣南,自古皆為中國之地,何如現在為獨立之國?而朝鮮自立國以來,便屢屢受他國欺辱,國弱民窮,生活困頓。此為何故?唯朝鮮偽主,背信棄義……」
「又聞南洋舊港宣慰司、蘇門答臘官廠……皆為我大明中國之屬地,今卻為外藩夷人私竊,是可忍,孰不可忍……」
「遼東建州女真,背棄大明,割據自立,此該當誅,其地也應據回……」
朴政這是此前上奏賣國不說,考殿試也準備來個賣國求榮,而且不僅是賣自己的國,連好友阮福岳的國也要一併賣了。
這還不算完,經過三年的學習深造,朴政的文風明顯比之前更加高明,也更加激進了。
通篇引經據典不說,又在中間穿插對大明新朝時政、民生的誇讚支持,還在最後段落點題,明確表明朝鮮、安南都應歸屬中國,有史為證。
而南洋的舊港宣慰司,如今被荷蘭人控制的巴達維亞馬六甲,呂宋以南的菲律賓,漠北蒙古,遼東全境之地等等,皆屬中國,理應發兵收回,不可讓其孤懸在外。
僅從卷面上來說,朴政對中國以及世界局勢的確是下了苦工研究的,便是如今也還有不少頑固不化的大明士子,連朴政筆下的舊港宣慰司在哪裡都不知道,甚至聽都沒聽說過。
而且,朴政雖然寫的非常激進,但卻與朱怡炅的思想出奇的達成一致。
這下,他的名次應該不錯了,就算考不中前三甲,也不至於再倒數第六名。
在朴政奮筆疾書的時候,吳敬梓的反應慢了好幾拍,不過在回憶了往期月報關於海外藩地的政策後,終於是回過味來:「臣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臣既聞《憲法》有言,凡日月所照,皆為我大明之疆土……」
吳敬梓這邊動筆的同時,有不少貢士也都紛紛理清了思路,開始埋頭奮筆疾書。還有不少則仍在沉思,似在琢磨,到底該當如何下筆。
畢竟,皇帝這道題問的實在太大,甚至有些嚴重超綱,必須得用最少的文字將其回答的巧妙,還得符合皇帝心中的答卷。
不過,在這些士子能考上貢士,起碼大部分都是熟讀新學,還有朝報、月報,海外藩國志的,對海外諸國以及朝廷時政不說完全了解,至少也不陌生。
只要稍微仔細一琢磨,馬上就能猜出皇帝到底想問啥……應該說皇帝想聽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