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科舉分數制
大明新朝統一漢地,隨即開始建立防線,並著手治理四川、雲貴、陝甘諸地。☠🐲 💝🐻
韃子逃到康藏以後也沒閒著,當先就對明正土司(康定)發動進攻。
明正土司猝不及防,一觸即潰,土司首領戰死,部眾奴隸全被韃子侵吞戰死。
韃子在此設立打箭爐廳,並開始大肆跑馬圈地。
如此大的動靜,很快引起里塘貴族的注意,雙方隨即爆發戰爭。
依靠從明軍手裡學來的閹割版糖火藥,這些已經封閉多年的里塘貴族完全不是韃子大軍的對手。
不過旬月之間,這些里塘貴族便被韃子打的全線潰敗,就連里塘也被攻占。
里塘貴族餘部沿著沙魯里山和雅龍江一路北逃,一直逃到甘孜才算停下,並且往青海的羅卜藏丹津瘋狂求援,還表示願意尊奉羅卜藏丹津為和碩特大汗。
直到這時,羅卜藏丹津才終於得知,韃子已然放棄漢地,跑來康藏搶他的地盤。
羅卜藏丹津知道了,準噶爾自然也知道了。
有這個第三方勢力入局,原本準噶爾與青海緊張的關係瞬間緩和了下來。
明軍全程坐山觀虎鬥。
滿清、準噶爾、青海,這三方不可能會滿足現狀的,就拿滿清來說,區區一個康藏是餵不飽他們的。
單單康藏的那點可供耕作的土地和人口,就養不活滿清現在的大軍,搞軍屯也養不活。
當初吐蕃能跟大唐同時強盛,全靠氣候回暖,即便吐蕃的地盤也很溫暖,靠著一點點的河谷沖積平原就能養活大量人口。
可現在不行,漢地這邊都隔三差五鬧災害,氣候也是起伏不定,康藏那一丟丟的河谷土地,拿什麼去養活數萬大軍,養活一萬都算頂天了。
而一萬大軍,連四川的駐軍都擋不住。
滿清、準噶爾、青海在西面攪和,漠南蒙古餘部以及歸化城(呼和浩特)也是終於向南京遣使,朝覲大明皇帝了。
對於這些漠南蒙古諸部,朱怡炅還是維持原有政策,讓他們交出手中漢民奴隸,然後該封大汗的封大汗。
只是將那些漢民聚集起來,在草原邊緣到長城一帶建城設縣。
而歸化城這裡比較複雜,有許多蒙古人,也有許多漢人,滿清還在旁邊建了一個綏遠新城,而且就連此地蒙古人,也都長期漢化,處於半耕半牧,並且與當地漢民也是友好合作關係。
朱怡炅經過一番思索,廢去歸化城之名,因為意思過於直白,改為雲中府,隸山西省轄。
雲中府之名,取自趙武靈王在此設立過的雲中郡,而滿清建立的綏遠新城則改為豐縣,隸雲中府。
漠南盡數歸附大明,漠北的車臣汗部、土謝圖汗部消息收到的較晚。
這兩位漠北大汗在得到大明新朝正式冊封詔書,第一時間就向大明新朝派遣使節團,前來南京朝覲新皇帝。
因為距離太遠,這兩支使節團是去年從本土出發,一直走到今年開春才坐上運河官船,抵達南京。
與之相同的,還有被策妄阿拉布坦征服的札薩克圖汗,趁著噶爾丹策零注意力都在羅卜藏丹津身上,雖然沒有接受大明新朝的冊封詔書,卻還是偷摸派遣了使節團來朝。
而朝鮮國那裡,大明新朝派遣的採礦工程隊已於去年便出發朝鮮,並且滿載要與朝鮮兌換的白銀、銅錢和紅薯。
對於天朝爸爸如此守信,還提前預付款,朝鮮君臣上下都非常高興,十分爽快的就把國內礦場全部交付給了大明爸爸開採。
→
還順帶正式下令宣布,朝鮮北方的平安道、咸鏡道都是中國故土,朝鮮只是代為保管,如今中國既來討要,理當奉還。
朝鮮如此懂事孝順,朱怡炅也很高興,又是下旨褒獎,又是賜予王服金銀。
……
建武七年,西元1728年。
開春鄉試圓滿結束。
大明新朝的鄉試、會試正式定為先開春和入秋,原來春秋闈的說法也要改改了。
不過這些都是細枝末節,重要的是今年的鄉試較之往年,又有了些許不一樣。
首當其衝就是考題的正式制度化,上一詞雖然考題上已經加入不少歷算天文,甚至還有一些四夷海國的內容,但整體還是沒有改掉舊制八股策論的框架。
而今年科考,卻是首次在試卷中應用了分數制,主要便是將歷算等學科具體化為分數。
當然,八股文策論還是要考的,只不過正在逐漸演變為後世語文考試中的作文一欄,而且也規定了分值占比。
這樣做有一個好處,就是對歷算考生更友好,也是在變相鼓勵考生進一步學習歷算。
原來的八股策論還是漏洞太大,不利於推廣歷算,能考到什麼程度全看考官個人意志。
而應用了分數制,便算是將歷算在試卷中的占比正式確定下來,除非真的在策論文章上力壓群雄,否則該多少分就是多少分,全看分數決定中榜與否。
這樣也更利於減少考生舞弊現象,因為歷算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真有考官胡亂打分,是當上面的人都是眼瞎,還是皇帝是瞎子?
今年的鄉試算是朝廷在試點,試探民間士子們的反應。
事實證明,這些士子的接受能力很強,除了部分人考的懵逼以外,大部分士子還是很快接受了這種全新的科考模式。
至於反對,誰敢反對?
皇帝的暴君形象至今還深入人心,至少朱怡炅活著的時候,只要不是真的要逼死人,天下的官紳是沒人敢唱反調的。
這就是開國皇帝的好處啊!
「二十五、二十四、二十三……十二名,我考中了十二名!」鄉試放榜日,吳敬梓看到自己名字位列十二名,頓時欣喜若狂。
隨著他的話音落下,周圍不少人目光瞬間看過來,大部分眼裡都帶著艷羨。
安徽雖從江南省分出,卻還是占據了七十個鄉試舉人名額,位列十二名,絕對的名列前茅了。
作為能寫出《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能考過鄉試本就沒甚好意外。
畢竟這傢伙可是神童,從小就天資聰穎,之所以放棄科舉,也不是因為才學不夠,而是經歷太多人情冷暖,然後妻子又被親戚朋友活活氣死,這才世俗看淡。
而今卻是沒那麼多么蛾子,吳敬梓還是個縣學教諭,家庭美滿,上次沒參加科舉純粹是要守孝。
不過這倒也因禍得福,在縣學當了三年教諭,讓他敏銳的察覺到,朝廷是鐵了心要推廣歷算天文,就連月報新出不久的天元術都迅速下發,讓各地官學列入歷算必修課。
而且《憲法》出爐,同樣也是第一時間列入必修課,這都表明了朝廷的雄心勃勃。
而今,他的猜測果然沒錯,考題被他壓中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