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長城以內

  第393章 長城以內

  「新科進士御前失儀?他們幹了什麼?」朱怡炅看著奏章有些意外。♘♞ ➅➈ş𝐇𝔲𝓧.ⒸOм 🍮🎄

  薛應成說:「沒幹什麼,只是金榜題名、春風得意,難免會有些驕縱自滿。再加上瓊林宴上多飲幾杯酒……」

  好嘛,直白點,中進士太高興,所以喝多了撒酒瘋唄!

  朱怡炅問道:「沒人受傷吧?」

  薛應成說:「沒有。」

  「嗯。」

  朱怡炅微微點頭,並未在意。

  本來就只是瓊林宴會上,一群平時不怎麼飲酒的新科進士因為太高興,所以就多喝了幾杯,就算撒酒瘋也無非就是不顧士子形象而已,能出什麼大事?

  若非職責所在,薛應成都不打算上奏,反正瓊林宴會皇帝又不親自參加,只是會由戶部出資賜宴而已。

  對了,禮部還以皇帝名義寫了首詩,賜給這些新科進士,因為皇帝不會寫詩。

  瓊林賜宴,賜詩都是科舉老傳統。

  這麼一套組合拳下來,這天下的人心也算是徹底定下來了。曾經開國的登極恩科和緊隨其後的正式開科,其實都只能算是在籠絡人心。而且那時大明缺錢缺糧,所以也沒法修復紫禁城,殿試只能在行宮裡面擠著,總歸差了點意思。

  不過無妨,經由昨日的狀元遊街,南京士民人心已定。接下來就是月報、驛站宣發天下,跟著一道宣發的,還有內閣簽發擬定—限制科舉年齡的聖旨。

  這聖旨一下,肯定會引發反彈,但應該不會鬧得多大。因為皇帝才恢復三年一科,而且前不久拆分大戶可是抓了不少人。

  這時去鬧騰,真當皇帝不敢動手抓人?

  尤其皇帝只是限制進京趕考,地方上的鄉試並無限制,考過鄉試也是可以做官的,且至少能分到個從九品末流小官。

  開國之初便是如此,地方官員缺額較為嚴重,等過幾次科舉,這個標準肯定得抬高,逐步從鄉試舉人也能分到品官,到舉人只能入吏。

  大明新朝,吏員已經正式劃入官府編制序列。這些吏員有朝廷發放俸祿,立功可以升遷,甚至突破吏員系統去做官。

  嚴格來說,這其實已經可以算是官了,只是無品而已。胥吏之說在閩浙等地,早就不復存在了。

  只是這樣一來,大明新朝的財政支出比之前明要高出了好幾個台階。

  不要說滿清了,人家乾隆中後期支出的養廉銀,起碼能養活地方百萬吏員。

  朱怡炅看了內閣呈遞的奏章,問道:「民間釀酒禁令真的不能直接取消嗎?」

  王禮說道:「民間釀酒禁令雖是偽清遺留之舊制,但的確也是出於地方糧食不足。即便我大明新朝新政改革,又鼓勵農桑,還有新鹽法和海貿之利。但若一下便全面放開民間私釀,也還是有些不合時宜。北方三省還未恢復糧食自給,不如這樣逐步放開,既利於民間接受,而且並非所有地方百姓都是喜好釀酒的。」

  朱怡炅又看了一眼奏章,說道:「那便如此吧!朕希望這天下,今後都可以不要再為糧食而發愁,連釀酒都不能釀。這或許很難,但還是請諸卿能夠與朕一起勉為其難。」

  「臣等願隨陛下,勉為其難!」四位閣臣,還有薛應成連忙拱手應道。

  朱怡炅又拿出一封奏章,還是前線軍情急奏,卻是沒走樞密院,直接送到皇帝手裡:「這封奏報告訴朕,第一軍、第七軍已經分別拿下正定府和永平府,長城以內,已盡歸我大明天下。朕的楊將軍這是把朕的於將軍也給帶壞了呀!呵呵。」

  開玩笑的口吻,但閣臣都是大為吃驚。

  王禮神情凝重:「莫非北疆前線已經與偽漢、偽清發生爭鬥?」

  若真如此,那可能南京就得提前發動戰爭總動員了,調集民夫、輜重支援北疆。

  可這樣的話,不說天氣馬上就要入冬了,而且這般臨時開戰,還是一打二,大明完全沒有準備,就算贏了也是得不償失。

  →

  朱承訓也從中明白,怪不得北方軍要繞開樞密院。

  朱怡炅搖頭:「並非如此,這兩府都是那劉儒漢還有那偽清宣統小朝廷主動放棄,北方軍只是前往接收了而已。」

  朱承訓說道:「正定府且不論,如今山西大災,偽漢自顧不暇,主動放棄正定府也在意料之中。可永平府居然也是如此,莫非偽清已經全面棄守山海關?」

  朱怡炅只輕描淡寫道:「山海關已經被第七軍拿下。」

  朱承訓瞬間心中瞭然,山海關被第七軍拿下,那就只能說明先前北方軍奏報,滿清在逐步撤出山海關的消息屬實。

  如此一來,要麼滿清內部發生大變故,要麼就是滿清要撐不住了,所以開始收縮防區,減少消耗。

  王禮這時說道:「陛下,來年這兩地都可用兵了。」

  山海關一下,遼東便徹底失去屏障,那就可以對滿清宣統小朝廷正式動兵了。

  朱怡炅點頭:「樞密院從現在開始可以籌備了,內閣各部院亦當全力配合。不僅是遼東和山西,四川也不可放鬆。陝西可以先不急,但是四川必須拿下。」

  「臣遵旨。」閣臣們拱手領命。

  本來大明就打算來年打破現在四帝共治的僵局,如今卻是正好,瞌睡來了就送枕頭。

  只不過,山海關一下,看似是打遼東更方便,但實則明年最有可能被滅的卻是劉儒漢。

  誰讓他的地盤不僅鬧起了災荒,實力也是最弱。

  ……

  瓊林宴結束後數日,按前朝規矩,二甲、三甲的庶吉士考試也該開始了。不光是二甲、三甲進士,一甲進士同樣也要先在庶常館學習三年,才能授予實缺。

  是不是很意外?

  古代也並非都是印象中,考上進士就外放做官。

  大名鼎鼎的曾剃頭,就是三甲同進士,通過朝考才考上的庶吉士。

  而明清的庶吉士散館出來,一般都會去往翰林院、詹事府做官養望,這也是明清文官登閣拜相的捷徑,因此也有「非翰林不入內閣」的慣例。

  只不過,如今朱怡炅廢除翰林院、詹事府,並且以後也不大可能恢復。

  所以這些考上來的庶吉士,基本也就是起點拔高了,外放的時候能比其他進士稍微好些,想留在中樞熬資歷是不可能的。

  庶吉士朝考結束,吏部那邊也按照級別,差不多安排好了新科進士們的去路。

  大多都是去填江西、兩湖地方的窟窿,還有部分則被調去了兩廣和北方為官。

  「這個叫朴政的朝鮮留學生倒是有些意思,居然想考我大明科舉,還想今後都能留在大明……呵呵。」朱怡炅看著奏章,有些好笑。

  皇帝覺得好笑,其他人可不能同樣覺得好笑。

  今天還是新科狀元、榜眼、探花三人作為秘書官,來皇帝身邊當值的第一天。

  高登舉說:「屬國之民,自然仰慕我大明天朝。」

  劉統勛也說:「此為陛下天威震於殊榮,屬國番邦自然想歸附大明。」

  陳弘謀比較直白:「此人背主求榮,陛下可用卻不可重用!」

  朱怡炅笑笑,沒有多言,只是將奏章放在一旁,也沒批覆。

  三人都已猜出皇帝心思,這個留學的朝鮮士子多半能夠如願。

  朱怡炅拿起其它奏章繼續批閱,除鴻臚寺呈遞那位朝鮮留學生的奏請外,剩下的奏章沒再說什麼大事。

  大多都是朝廷時政,還有地方報事奏,匯報雨水糧價等。

  讓官員時常報奏糧價、鹽價、雨水情況,都是朝廷中樞和皇帝掌控地方,監控地方動亂的最好手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