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殿試

  第390章 殿試

  建武四年,九月初九。๑۞๑,¸¸,ø¤º°`°๑۩  🎀 𝟨𝟫𝓈𝒽𝓊𝓍.𝒸💍𝓂 🎀  ۩๑°`°º¤ø,¸¸,๑۞๑

  會試中榜者前往紫禁城,到奉天殿參加殿試。

  南北榜貢士,合計二百人。

  僅從貢士人數,就能看出此次會試較之開國那會兒的會試,明顯正式了許多。

  滿清貢獻進士最多的會試,同樣也是順治初年,連南明都還沒滅亡,會試更多不以選拔人才為目的,而是籠絡人心。

  天未放亮,這些貢士便已在奉天殿外百官站班的廣場苦等。

  這不是朱怡炅要故意折騰這些人,而是閣臣們一致要求,理由無非就是讓考生們敬畏皇權。

  等了許久,總算有殿前侍衛高喊考生進殿。

  這些貢士立刻來了精神,隨即會元開道,並分成南北兩榜、涇渭分明的兩撥人排隊入內。

  朱怡炅要平衡朝堂,定下南北兩榜,但即使這樣,此次會試的北方貢士也還是不多。

  這不是朝臣在搞小動作,而是單純按比例來算,大明在北方只有三省之地,而且受到破壞嚴重,連參加科舉的考生實際也不多。

  若非如此,朱怡炅的定都選擇也不會只有南京,因為北方太殘破了,根本養不起一個首都。

  不過這樣也好,現在是開國之初,朱怡炅要參與到世界殖民的遊戲裡,定都北京明顯不太合適,因為距離南洋太遠。

  「臣等拜見陛下,陛下萬歲萬萬歲!」

  兩百貢士齊刷刷跪拜皇帝,他們現在已有功名在身,可稱臣了。

  朱怡炅說道:「免禮。都坐吧!」

  整個奉天殿構造,遵循皇位處窄,大殿門寬,構成由小及大的喇叭回聲效果,所以皇帝聲音能容易傳到全場。

  「謝陛下。」

  兩百貢士齊聲謝恩,這才按照名次,依次到自己的座位落座。

  劉統勛還在研墨,試卷就發下來:九月初九,臨策天下貢士。制曰:朕恭承上天明命,君此華夷,亦既有年矣!而今天下時局,百廢待興,尤以北方殘破,該當如何使北方恢復民生?

  朱怡炅想讓考生暢所欲言,但內閣、禮部肯定不能這麼亂來。

  殿試雖然不考八股文,只考策論,但也得給考生一個統一的大方向。暢所欲言太過籠統,內閣這邊也沒辦法進行閱卷,尤其考生來自天下各省,那要避嫌的人可就太多了。

  劉統勛看著考題有些發懵,這什麼鬼?

  會試考的是歷算、西洋、呂宋,通篇都給劉統勛一種開國雄主、野心勃勃的感覺,結果殿試居然又回歸平常,在問如何治民理政。

  其實,這才應該是正常的殿試策論,明清科舉雖然會試考的是八股文,殿試卻往往都會考時政策論。

  比如老朱明初在北方邊鎮實施的衛所軍屯,逐步蠶食北元,就是殿試狀元給出的答卷。

  不過還好,劉統勛應變能力不錯,而且對於治民理政,他也有一套自己的獨到見解。

  只略微思忖片刻,劉統勛便奮筆疾書起來。

  在場的考生有些還在沉思,有些也已經提筆開寫。

  跟隨的起居注官也寫下:「建武四年,九月初九,上御奉天殿親策天下貢士。」

  ……

  殿試皇帝親自監考,時長為三個時辰。考完要兩天內閱卷完畢,留一天時間送呈皇帝欽點,隨後才是放榜游京。

  華蓋殿。

  「陛下,此次殿試前十的卷子都在此處。」王禮將內閣諸部已經閱卷完畢的卷子,呈遞到了皇帝御案。

  第一名的卷子,朱怡炅還能靜下心來閱卷,只看了幾行內容,便能體會出這必定是個南方士子,而且還是江西人。

  因為文章寫得太漂亮了,通篇都在引經據典,無論道理還是政治立場,都讓人無可挑剔。對北方民政也是側重於不要擾民,輕徭薄賦,鼓勵農桑等等。唯一美中不足就是說的都是大方向,細節略顯不足。這也正常,畢竟是新科貢士,沒有為官經驗,但也相當不錯。

  至少說的沒有一句是錯的,文章也寫得極好,政治立場也跟新朝傾向,難怪會被評為第一名。

  第二名的卷子,應該不是南方人了。

  先是一針見血的點出北方民政的問題在於地廣人稀,錢糧轉運壓力太重,應當鼓勵百姓自行屯墾,同時將南方多餘人口遷入北方。

  說的雖然都是大明在行的政策,但卻進行了適當補充,算是在查缺補漏。不如第一名的磅礴大氣,不過政治傾向沒錯,倒也可稱得上優秀了。

  「嗯。」

  朱怡炅微微點頭,科舉選的都是新人,不可能太過嚴苛。而且這第一、第二的見解還不錯,觀政學習幾年,應該就能獨當一面了。

  朱怡炅提筆勾了圈,繼續往下閱卷,後面幾名就有些不盡人意了。

  第三名通篇都在寫大道理,第四名更直白,拐著彎給皇帝歌功頌德,突出一個政治正確。

  劉統勛這次總算擠進了前十,文章排在第九名,不再是內閣照顧北方考生。

  殿試也可以算是面試,考的本就不是學問,而是考生的政治立場與皇帝和閱卷大臣們合不合的來。

  閣部大臣們立於殿下,臉色有些尷尬,因為皇帝不給面子。

  按照殿試規則,閣部大臣選出的名次,一般皇帝不會駁回。至多也就是看到喜歡的試卷,欽點為狀元。

  比如宋徽宗欽點兒子為狀元,直接打破了殿試不能作弊的傳統。

  皇帝這麼一會兒下來,早都已經閱卷到十名開外了,而且前十名里,只勾了幾個圈,這是對閣部推選的名次不滿意啊!

  兩百名殿試試卷,朱怡炅閱卷半天,才算看的差不多。雖然沒看完,但後面基本不用再看,因為一百名開外,基本寫的就有些讓人看不下去了。

  朱怡炅將自己看到最好的幾篇再度閱卷一遍,這才提筆定下前三名,說道:「嗯,便在此拆封填榜吧!」

  這是禮部尚書林景裕的工作。

  林景裕上前將糊名從第一名開始拆開,同時張口宣布:

  狀元:陳弘謀,廣西臨桂人。

  榜眼:劉統勛,山東諸城人。

  探花:高登舉,江西吉水人。

  劉統勛這個山東士子,居然考上了榜眼。

  這並非超常發揮,而是先前朱怡炅的考題太不當人。

  至於狀元郎,朱怡炅原本沒聽說,現在卻是記住了。

  因為這個陳弘謀的文章立意非常直白簡單,就突出倆字,務實。明顯是體會過民間疾苦,所以才能根據北方情況,因地制宜,狀元名號實至名歸。

  歷史上,陳弘謀就是農民出身,甚至沒錢去考科舉,還是當地地主資助,而且陳弘謀為官,輾轉各地,施政治民都會因地制宜,儘量找出最合適當地的政策。

  最重要的是,陳弘謀鼓勵商業,認為應該保障農業經濟的基礎上,儘可能發展市場商業,實現地方脫貧。

  另一個時空的雍正元年,陳弘謀從會試兩百多名,一舉考到了殿試第九名,這還是其身份拖了後腿,可見其才能。

  閣部大臣們相顧無言,又早有準備。

  開國皇帝便是如此,當年老朱也是欽點了前51名進士,還順帶把無辜的考官全部凌遲處死。

  拆封填榜沒花多少時間,林景裕寫完皇榜,又開始寫傳臚帖。

  宮中女官將皇帝大印端來,讓朱怡炅在皇榜用印,這皇榜就算是具備效力了。

  之後便是按流程來,皇榜送到奉天殿,交給專門負責此事的禮部官員,傳臚帖則送至鴻臚寺官員手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