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登極恩科

  第143章 登極恩科

  大封群臣過後,朱怡炅旋即開始分置百官職屬,即正式定下名分。

  不再像原來,只能算是監國屬官,尤其王禮所屬的內閣,在朱皇帝監國期間實屬亂來,要宣揚出去恐怕得被人笑掉大牙。

  關於文武百官位分品級,內閣早已提前做好規劃,朱怡炅看過並無不妥,隨即批覆:「可。」

  定下了百官職分,朱怡炅又緊接下旨,擢升邵武知府兼延邵汀三府布政司左參政鄔思道為福建巡撫。

  大明現今坐擁一京二省之地,這巡撫之職也確實該任命了。

  要不然,隨著將來地盤越來越大,朝廷中樞的統治只會越發遲滯。

  鄔思道在邵武雖僅理政不過倆月,卻已然將延邵汀三府都梳理的井井有條,新政在三府之地也已徹底推行下去。

  單論政績,倒也勉強夠得上福建巡撫的要求了。

  而且,朱怡炅這番超擢任命鄔思道為福建巡撫,同樣也是為了鄔思道未來入閣在做準備。

  內閣里不能只有王禮這些前清舊臣的人在,雖然王禮他們現在對於大明還算忠肯,但作為前清舊臣,他們必定會天然的抱在一起,所謂結黨。

  初期還好,要是時間久了必成禍患,這也是為啥朱怡炅要擢升朱承訓、呂猶龍兩人入閣的原因,前者是大明新興士族官僚,後者則是前任福建巡撫,官職本就比王禮梁文煊兩人加起來都要高。

  有他們倆在內閣,姑且也能制衡一二。

  不過,為了防止內閣各部有所遐想,也順帶平衡下官員派系,朱怡炅在擢升鄔思道做福建巡撫的同時,又擢升台彎知府王遠為浙江巡撫。

  這王遠作為昔年王禮的親信舊屬,又在台彎理政半年有餘,能力自不必多說。

  前面朱怡炅因為進兵福建,而被擱置的一些政策方略在這傢伙花了半年時間,竟是給慢慢做成了。

  而今的台彎已有一府五縣之地,比起原來新增兩縣,一縣彰化,一縣屏東。

  雖是原來就定好的方略,但當初也只是初定,具體如何實施都還沒安排,朱皇帝就著急出兵了。

  卻不想這王遠居然一面梳理台彎內政,一面又以鼓勵開墾、訓練鄉勇等手段,將多餘人力用於南北外擴。

  不僅緩和了原本台彎府沉重的人口壓力,還充分開發了台西平原的土地,使大明對整個台西的控制力極大增強。

  這著實可以算是政績斐然了。

  不單如此,這個王遠還頗有想法,在開發台西平原,增設二縣的同時,竟然還留心收集研究起了台東獵頭土著們的生活習性,人口多寡,以及部落分布等等。

  並在前番對朝廷的治政報告裡,還將這些也通通書寫其中。

  看似什麼都沒說,卻又什麼都說了。

  也因此,讓朱怡炅記住了真正這麼個人……

  定都南京,正當朱怡炅還在忙著封賞與百官職分之事,禮部尚書林景裕卻是忽然上奏,言稱禮部已前後籌備數月,直覺眼下時機已然成熟,值此時刻正當昭告天下,正式開科取士了。

  朱怡炅沒有立即批駁,反而對著奏疏仔細看了起來。

  可以看出,禮部確實已經準備充分,不僅僅有對兩省士紳的態度暗察,甚至裡頭還有著一旦無人或者少人前來的各種備選方案。

  可謂是所有能想到的,全都想到了。

  總之,只要朱怡炅這位大明皇帝點頭,那禮部那邊保準會辦的漂漂亮亮的。

  仔細斟酌半晌,朱怡炅同樣深覺眼下也確實到了該開科取士的時候了,而且既然禮部尚書能直接奏過來,說明內閣那邊也應該通過了。

  這場科舉,與其說是為了取士、選拔人才,倒不如說是一場政治表態,為的便是籠絡天下士紳之心。

  攤丁入畝的影響終究還是有的,雖然朱怡炅這邊打算以開海作為補償,但這海畢竟還沒開,而且就算開了,這些士紳也不能保證完全沒有怨氣。

  →

  但只要科舉一開就不一樣了……

  深思熟慮過後,朱怡炅於林景裕的奏疏上批覆:「可!」

  想了想,又加了一句:「可於科舉之中加明算科,賜同進士第。」

  朱怡炅雖然同意科舉,且也沒有想過要把科舉原來的進士八股文給改掉。

  畢竟這玩意兒改了沒用,真正的問題出在科舉制度本身,而且八股文相對於一整套科舉制度而言,也確實算得上是最公平好用的了。

  它的最大作用並不在於讓考生顯示才能,而是在於標準化。

  這些考生士子都是寒窗苦讀來的,在治政上都只是小白一個,這八股文說到底便是以標準化選拔最優秀的那一批小白。

  而朱怡炅添加的這個明算科,則純粹是夾帶私貨的那種。

  至少明算考出來了,這些進士起碼能知道如何計算治下走過多少帳目賦稅,人口流動什麼的,這樣當起官來也不至於被架空。

  至於其它對於時政的考試,這玩意兒本質上沒啥用,都是一群屁都不懂的考生,你指望他們能發表什麼好意見,就算發表了,也多半都是紙上談兵的。

  現在是三月中旬,朱怡炅這邊從批覆,到禮部按照既定手續布告天下,這科舉最快也得四月份才能開,而且很多偏遠地方的士子應該趕不過來。

  不過無妨,這畢竟是大明復國以來的首次恩科,主要目的還是用來政治作秀加上內閣禮部摸底熟悉的。

  只要這場登極恩科辦好了,那後面更為正式的秋闈也就基本沒什麼問題了。

  古時的科舉十分繁瑣複雜,是要先考童生試獲得科考資格,再考秋闈(鄉試)、春闈(會試),全部考過了才能去殿試。

  不過春闈過了,要是運氣好等到候缺也能當官,只是沒殿試那麼保險,且品級前途都比不上正兒八經的進士老爺。

  此間還發生了一些小插曲,朱怡炅對於禮部請求恩科的奏疏剛剛批覆。

  第二日,王禮、梁文煊,還有朱承訓三人便同時入宮覲見朱怡炅。

  皇宮還是稱帝的那個皇宮,工部本來是想翻新一下南京紫禁城的,但考慮到耗資太大,被朱怡炅給批駁了。

  看到三人一起進宮,朱怡炅嚇了一跳,還以為是招撫松江府那邊出了什麼問題。

  明軍這邊已經收到了來自松江府袁天培主動請降的意向,還有一顆知府腦袋作為投名狀。

  對此,明廷自然十分重視,專程派出一位主事官前往招撫。

  莫不是沒談攏?

  那袁天培貪得無厭,把招撫官給殺了?

  待到朱怡炅鄭重了解,才知其實是虛驚一場,這三人一大早臉色凝重的過來,居然是毛遂自薦,請求擔當此番恩科的主考官。

  好吧!

  朱怡炅還是忽略了古人對於科舉的執念,尤其這還是大明開國的首次恩科,意義非凡。

  這三人看似是一起來的,實則卻都是競爭關係。

  對此,朱怡炅一視同仁,果斷將三人全都當場斥責了一通。

  這三人,一個首輔,一個相當於次輔,還有一個樞密院主官兼閣部輔臣,是天天很閒嗎?

  不過,這倒也提醒了朱怡炅,既然這場登極恩科如此重要,那這個主考官就不能讓給任何人了。

  一如先前攻略南京,朱皇帝御駕親征時一樣。

  不久,大明復國以來首次登極恩科的布告被禮部發了出去。

  一時間,江南震動。

  但所有士子,竟是無一人嗤笑謾罵大明的這場恩科,多數人都保持了沉默,還有部分人則是收拾起了行禮包袱。

  九點下的班,難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