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孤知道了

  第127章 孤知道了

  杭州城。

  大明的臨時行在(巡撫衙門)。

  御書房裡的朱怡炅正滿臉疲憊的打著哈欠,看了看身前那不說堆積如山卻始終不見少的奏本公文,不由就是一陣心累。

  泉州的遷都大軍是三天前到的杭州,軍器局和樞密院這倆不提,還在忙活著重建生產線以及募兵調度,這王禮為首的內閣六部卻是已經迅速進入了工作狀態。

  眼前的這些奏文就是在朱怡炅御駕親征的以後,泉州那邊積累下來的,有些沒批,也有些內閣批過了,但按朱怡炅定的規矩,就是批了也得留存根讓他覆核。

  看起來似乎多此一舉,還麻煩,但卻是必要的流程,否則他這個監國就有被架空的風險,便是平時秘書處經手的奏文也是要他親自看過後才能批的。

  沒辦法,自己定的規矩,便是賣命也得批完。

  朱怡炅又打了個哈欠,這才開始一天的工作。

  先找出樞密院和軍器局這兩部的奏文,沒啥好說的,這兩部本來也沒啥可奏,又是剛來杭州,無非就是說明正在儘快開展工作什麼的,朱承訓倒是還寫了計劃草案。

  對此,朱怡炅照例批覆:「孤知道了!」

  完想了想又加上一句:「當儘快。」

  批過軍器局、樞密院兩部的那點事,然後便是內閣六部以及下屬官吏的奏文。

  那些下屬官吏報的雖多,卻大部分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說是奏本倒更像是日常的工作匯報,中間也有不少人不知是出於習慣還是討好,末尾還專門問候一下朱監國。

  真的問候。

  朱怡炅也只能耐著性子挨個批覆:「孤知道了!孤很好!」

  批了大半挪的廢話雜事,總算是碰著正經事了,卻是禮部侍郎程煥明新奏的,不是之前泉州積壓,不對,倒也可以算是積壓。

  因為這奏文共請示了兩件事,一曰太廟祭祀還有龍袍的新制,另一為科舉章程的規格。

  看似什麼都沒說,但卻又什麼都說了。

  太廟祭祀,眼下也不是什麼特殊日子,又沒什麼大事好說,只不過遷都杭州,還是臨時行在,祭什麼太廟。

  且,朱怡炅又不是皇帝,龍袍暫時留一件祭祀專用就可,這新制龍袍,還分季節、朝服、常服等,明顯醉翁之意了。

  只不過,王禮做閣老幾個月,也學聰明了,知道先派下面人試探。

  而那科舉章程也是同理,無非就是拿這個來請示科舉之事,科舉又正好是禮部負責,問倒也不顯突兀,還能打個掩護,不至於太赤裸裸。

  「程煥明……名字倒是挺吉利。」朱怡炅笑了笑,隨即批覆:「孤既非皇帝,新制龍袍或有逾制之嫌,當容後再議。而科舉亦是朝堂大事,當再行商酌。」

  一個容後再議,一個再行商酌。

  前者算是又隱晦拒絕了,但沒說死,後者再行商酌倒是還有商量餘地,可以先提前把章程定下。

  只是科舉,朱怡炅並不想著急開,就像前面說的,他又不是皇帝,若以監國身份開科舉,終是有些不倫不類。

  再者,而今大明看似強盛,但地盤比之清廷還是太小,沒有南京加持,真開科舉,要是沒什麼人來,那該如何收場?

  畢竟,眼下大明實際的統治模式,還是有些類似於軍政府的狀態,便是統治日漸穩固的福建台彎,也是先軍管,再輔以民治,且民治之下也有廂兵輔助,新軍策應。

  批完禮部奏文,朱怡炅繼續看起其它各部奏本,工部沒啥好說的,一來就先把杭州城牆修補的工程給攬下來了,現在工部尚書李伯遜正在做杭州包工頭,奏本里也都是匯報在工程進度。

  朱怡炅批覆:「孤知道了!」

  刑部上奏犯人增多,正在加大力度審理,還順帶給戶部上了下眼藥,說戶部手段(新政改革)有些過激。

  朱怡炅:「孤知道了,卿當恪守本分,勿言別部之事!」

  吏部奏的官員「績效考評」,沒啥實質內容,戶部尚書陳濟則親自出馬哭窮。

  對此,朱怡炅只能批個「孤知道了!」,然後裝作什麼都不知道,尤其戶部哭窮。

  輪到兵部……

  「漳泉兩府頻繁械鬥?」朱怡炅眉頭一挑,這事雖說不上是小事,但也該是由地方官處理。

  為何還要單獨再奏一遍?

  漳泉兩府械鬥,已經算得上是前明就留下來的老黃曆了,最初的原因已經不知道了,一直發展到現在,械鬥幾乎都快成這兩府的日常活動了,甚至械鬥的原因也多種多樣,從對生存有實質影響的糧食耕作到土客之爭,甚至還跟媽祖信仰也能扯到一起。

  矛盾衝突可謂是從無間斷,清廷官府對此也毫無辦法,這個問題甚至直到民國都未曾解決。

  林俊之前能起的這麼容易,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這個,械鬥之下民風剽悍(不代表戰力強啊…)。

  先前明軍對外連番征戰,所以漳泉兩府矛盾不顯,現在,閩浙之地主體已經基本和平。

  這矛盾……

  打開奏文細看,朱怡炅這才驚覺,這裡頭表面是在說漳泉兩府因為春耕在即,為了爭奪水源等而頻繁爆發械鬥,甚至還因此出現了部分死傷。

  地方官員雖竭力阻止,卻始終清官難斷地方事,而且這械鬥爆發的也是此起彼伏。

  當然,重點實際在最後。

  「擴大廂兵規模!?」朱怡炅只念叨一句,眼裡瞬間閃過一道寒光。

  這是內閣,不,應該說是這幫文官們想要掌控軍權了。

  新軍在樞密院和他朱監國手上捏著,王禮為首的文官集團不敢動心思,但廂兵卻是內閣自己的東西。

  唯一缺點就是訓練度不足,裝備太差,連甲冑都無,僅有軍服和一把腰刀。

  現在,這些文官集團是想把廂兵給抬出來,既是加強廂兵軍備,也是在試探。

  對此,朱怡炅毫不意外,同時也想到了一點,這廂兵歸屬文官似乎給了他們一個錯覺,讓他們以為他朱監國的文官還能像從前的大明那樣,對軍權指手畫腳。

  朱怡炅思忖片刻,批覆:「既是民間械鬥,著當地官府調解平息,內閣儘快拿出章程,務必解決漳泉二府頻繁械鬥亂事……」

  臨了,朱怡炅又加上一句:「即日起,改廂兵為備兵,著令建備兵總營!」

  得嘞,這是要直接連廂兵也給內閣扒了。

  要是早知朱怡炅態度這般強硬,王禮是絕對沒可能讓人故意試探了。

  現在這波屬實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了。

  六部大小奏文批完,朱怡炅最後才看向王禮、梁文煊這兩位內閣輔臣的奏本。

  朱怡炅的大明不搞清廷那虛頭巴腦的,作為閣老的王禮、梁文煊就只有大學士,沒有任何六部兼職。而且,清廷那邊雖然兼了六部尚書,但也就是兼職,其實壓根不管事,六部尚書還都另有其人。

  「開海?」這是王禮的奏本。

  裡面明確提出了當下的形勢條件,林俊部大軍南下廣東,在廣東攪的可謂是雞犬不寧,此刻正當是大明開海的良機了。

  廣東被林俊擾亂,必將無法出兵襲擾閩浙沿海,這時正當開海大撈特撈。

  王禮不是傻瓜,相反,作為一個胡建官,還是先前參與了走私貿易的胡建官,他是切實知道海貿有多賺錢。

  事實上,不僅是他,那些古代朝堂大佬乃至皇帝難道就真不知海關貿易的好處?

  無非固步自封,或者乾脆就是提防地方坐大,亦或是吃獨食罷了。

  但王禮都不需要,他是大明首輔,位極人臣,現在大明這邊財政困難,陳尚書哭窮可不是說說的。畢竟這打仗確實相當燒錢,加上練兵之財,軍餉、軍糧、軍械以及行政支出,大規模擴軍等等,如今的明廷已然有些入不敷出了。

  朱怡炅仔細看完,直接批覆:「准!內閣當儘快拿出開海章程來。」

  寥寥十餘字,大明復國半年有餘,今卻是終於要把先前清廷康熙爺的海禁給開了。

  看完了王禮,再看梁文煊倒是中規中矩,奏文里摘掉通篇華麗的辭藻,說的便是這福建巡撫設立一事。

  大明中樞遷到了杭州,這福建巡撫確實有必要該設上一個,不過卻不是現在,且先等等。

  朱怡炅是早上開始的批奏文,期間除了吃飯、午休幾乎按你不間斷,便午飯也是在御書房吃的,等案上的全部批完,已然是到了天黑。

  這還只是一部分,明天還要繼續批。

  痛並快樂著。

  朱大王也是要幹活的(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