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3章 ∶告別!滿城!
「聖子大禮,折殺老夫也!」
崆峒派無涯子被智仁大師調笑,好生無語,率門下弟子默默跟隨秦文遠師徒進入府邸。
秦府廳堂中,各派弟子肅立本門門主座位之後。
秦文遠請師父端坐主位,請師叔坐在師父側邊,這廝待得各位掌門與師父、師叔相互致禮坐定,府中丫環奉上香茗後,廳堂里拱手說道。
「各位掌門大師光臨寒舍,使寒舍蓬蓽生輝,諸位大師尋小子所為何事,請飲過這杯香茶再說不遲,請!」
少林方丈喝過茶水,先是開門見山說道。
「阿彌陀佛;貧僧等不請自來,自然是有事請教王爺,想華山劍堂乃天下武林一脈,令狐堂主不自量力得罪王爺已然付出生命代價,王爺為何不能有容人之心,非要斬草除根,此舉卻是有違王爺道門聖子身份,莫不是王爺仗著勢力不屑天下武林同道,貧僧卻是不敢相信,不知王爺可為貧僧等解惑否。」
聽這老禿驢如此所說,既然別人說得客氣,秦文遠也是以禮相待,拱手而道。
「大師客氣,本王便說說事件的因果,待諸位聽完之後,還請告訴本王這樣做可有過錯。」
秦文遠肅立廳堂之中,沉吟少許組織語言,將與華山「劍堂」因何結仇到今日剷除「劍堂」勢力的緣由從頭道來……
廳堂里唯有秦文遠侃侃而談的話音,再無別的聲響。
「諸位掌門;本王為官,心中理想便是欲致力大唐百姓、不因民族、不因貴賤皆能生於安寧,死於平和,奈何總有為一己私利的勢力與本王過不去,挑唆、指使天下自以為是的所謂名門與本王為敵,華山劍堂便是其中的代表,且、一而再、再而三挑釁本王底線,有道是;可一不可二,似這樣的門派,如是以此對諸位大師,諸位又當如何處之呢。」
秦文遠這話說過,廳堂里有短暫的寂靜,顯然是各自為聽到的話語沉思。
稍許、仍然是少林方丈晦朔大師開口言道。
「阿彌陀佛!王爺為天下百姓之事,我等皆是敬佩,然、佛家有言;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時、劍堂勢力已經凋零,王爺又為何不得饒人處且饒人,非要斬盡殺絕方能罷手,卻是使貧僧想不通啊。」
「大師所言差矣!得饒人處且饒人這話不錯,然、這話卻也是相對的,得看饒過的人或勢力是什麼樣的品行,如那等冥頑不化的勢力和人,饒恕只會助長其行惡的本性,反而會給天下良善帶來更大的傷害,這就好比饒一人而使萬民遭殃,大師以為何為善、何為惡呢。拿劍堂來說吧!本王曾放過他們一次,卻不思悔過竟勾連天下武林聚結長安,如是本王不夠理智而開殺戮,不知會有多少人命喪黃泉,劍堂之惡與本王剷除這等惡勢力,大師又如何衡量好壞呢?」
晦朔大師聞言頓感語塞,面色漲紅不知該如何回復秦文遠所問。
武當掌門沖虛道長卻是一旁言道。
「世間皆傳言王爺言辭犀利,曾於朝堂舌戰群臣而不敗,貧道今日終是得見,傳言果然不虛。」
這廝說話有些陰陽怪氣,秦文遠卻是沒好氣回道。
「武當掌門人看來對朝廷之事知之甚多,想必與衙門中官吏有不少關係,卻是讓本王小看了。」
這等針鋒相對的話語誰都能聽出,沖虛道長氣得起身言道。
「秦文遠;你這是言本門與朝廷官員有所勾連嗎?」
「嘿嘿!有沒有與朝廷官員勾連,道長心中自知,這與本王又有什麼關係。」
「小子,說話要有根據,否則、便是挑釁本門,你可知道後果。」
聞沖虛道長氣急敗壞的威脅話語,秦文遠再是沒好氣繼續說道。
「沖虛道長這話是欲威脅本王嗎?想是道長把武當派看得過高,可知在本王眼裡卻什麼也不是,慢說一個門派,便是天下武林與本王為敵又有何懼,本王不惹事,但並不意味怕事。」
眼看得廳堂中已有火藥味,峨嵋派靜閒師太一旁卻是調和起來。
「沖虛道友且不忙再言,可否容老身說幾句?」
但見這靜閒師太慈眉善目,面帶笑意對秦文遠柔聲說道。
「王爺休得惱怒,今日我等來此,並非欲要王爺怎樣,只是欲討個說法罷了,華山劍堂如今被滅,老身等四派添為武林正道之首,如是放著此等大事不管不問,如何向諸多武林人士交待,這點想必王爺能夠理解,聽晦朔方丈大師與王爺之言,老身大致明白劍堂今日之禍事乃咎由自取,沖虛老道言王爺能說會道,這老兒卻是沒有擺正自己位置,想必是將王爺當做晚輩訓斥,這卻是他的不對,然、王爺便是身份高貴,老身以為還是該謙遜一些,有道是,這天下的事大不過一個理字,如是劍堂真如王爺所說那般不堪,滅了也便滅了,也算得是王爺功德。」
靜閒師太這話將沖虛道長和秦文遠都有數落,倒是有官家平衡事態的手段,其意無非是要大家心平氣和將華山「劍堂」之事說明,便是要打要殺,也得有個道理不是。
秦文遠不欲再為「劍堂」之事辯解,傳令周倉著人將「虎威幫」幫主傳來,使這廝說說「劍堂」在長安城的所作所為,以便諸位掌門知曉,不在為此事糾纏。
趁楊不群未來之際,廳堂里僧道卻是聊些天下見聞,言及徐天治下,崆峒派無涯子卻是實話實說,這老兒雖性子魯莽,見識卻是不弱,總能將些事與道家修身立地聯繫起來,卻是使少林方丈晦朔大師不住點頭,仿似受教不小。
智仁法師與崑崙通天觀座下師弟一直是只聽不說,以兩位老道對徒兒、對聖子的了解,早已信服這廝能輕鬆處置當前之事。
武當、峨嵋、崆峒三派和袁天罡的「龍虎觀」同為道家一脈,雖並不十分認同秦文遠道門聖子的身份,然、崑崙派畢竟為天下道門公認的道祖仙觀,而天下道門皆奉道祖鴻鈞及坐下三大弟子「老子、玉虛、通天」為祖師爺爺,自然也得對崑崙山認定的道門聖子保持應有的尊崇,此來京城問責秦文遠,不過是四派自詡正義之身,欲給天下武林有個交待罷了。
不管在什麼時代,似少林、武當這等自認高舉正義旗幟的勢力,最是看重名譽之利,卻哪裡還有修佛、修道尋求真理的初心。
楊不群奉王爺之命來到「齊王府」邸,見過主子和諸多大師。
見這廝面對諸多掌門有些懼怕的表情,秦文遠笑著說道。
「楊幫主且將劍堂在長安城中的所作所為說與諸位掌門聽聽,有本王於此,楊幫主無須害怕,實話實說便是,想諸位掌門皆是有德之士,斷不會為難於你。」
得秦文遠保證,放鬆心情的楊不群將華山「劍堂」支持「虎威幫」欺壓良善之事由開始到此次欲使「虎威幫」暗算秦文遠的事從頭道來,其間有數派責問,楊不群也是如實所答,待得這廝說完華山「劍堂」惡行,四派掌門皆是不再言語。
楊不群告退之後,晦朔方丈滿面羞慚,武當、峨嵋、崆峒派掌門卻是低頭沉吟。
「阿彌陀佛;貧僧等不明真相便妄言王爺趕盡殺絕,也是犯了佛家痴戒,不明事理、不辨是非,枉活數十年,不如王爺將事看得透徹啊!」
這老和尚自責卻是引得秦文遠好感。
「大師不必自責,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而改,善莫大焉。想僧道兩家皆是以追尋事物的本質,因果之輪迴勸戒世人向善。然、此立意雖好,卻首先得有正確之信仰,否則、又如何引導世人呢?明辨是非,是僧道兩家修行佛法、道法的基礎,這就好比欲往一處,如是方向錯了,豈不是越行越遠。」
「聖子對修身、修行的悟解,貧僧自愧不如啊!」
老和尚再是嘆息,智仁法師聞徒兒語出含有道門無為之哲理,沉吟思索中感受益匪淺,起身對廳堂中諸位
江湖大佬言道。
「今日之事便到此為止,諸位大師遠來是客,徒兒不如整備素席、酒菜盡主人之誼,為師等也好歡飲暢談一番。」
「師父所言是極,徒兒這便使人準備。」
這廝奉師命,吩咐府中下人儘快準備酒菜上桌,招待武當、少林、峨嵋、崆峒掌門與各自門人。
各種精緻酒菜上桌,使終日生活於荒山野嶺的各門派子弟當真是如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峨嵋派女弟子們再得秦文遠贈予的女性所用之物,對這廝大是奉承,眼眸里星星閃爍,而少林僧侶聞聽秦文遠所說紅酒乃果子釀造,飲用些算不得犯戒,對這等帶著果香、入口醇厚,道不明感受的液體,皆是嘗過後便罷不得手,引得老和尚不住口高聲吟頌。
「阿彌陀佛!」
諸門派問責秦文遠之事,便在「齊王府」和諧、平靜的氣氛中得以完結,諸位掌門告辭秦文遠之際,皆是邀請這廝得閒往山門做客。
秦文遠欣喜應允所請,臨別之際,再是拿出不少禮品相贈,言香火之資,請求各門派代為超度「劍堂」亡靈,此提議得諸位掌門盛讚,皆是歡喜而去。
智仁大師和師弟告辭回東北道觀時,最是稀罕徒兒孝敬的紅酒,叮囑徒兒當不時使人送些往道觀,在秦文遠率府中夫人跪別,兩位老道大笑聲中漸漸消失身影。
秦文遠在江湖上的名氣經武當、少林、峨嵋、崆峒四派問責一事後再得讚美,便是曾與佛門衝突造成僧侶死傷的事也再不言及,這便是人性、佛性,一切皆以實力說話。
長安城中諸多針對秦文遠的謠言也是慢慢開始消失,卻是這些世家大族見以此等小兒科的手段一時奈何不得這廝,還不如留些力氣,再想辦法置秦文遠於死地。
長安城中的江湖勢力隱去後,滿城再是恢復往日的寧靜,卻是愁壞了袁天罡這神棍再無用武之地,因不得朝廷所用且還要防備朝廷發現其蹤跡,這廝竟是索性隱於長安城市井之中,易容換貌四處替人看相算命,你卻不說,還讓這廝名氣大燥,得些念力,使功法大進。
許是這廝想通諸多往昔之事,解開心結,卻是想不通自己勞神費力為皇上煉製的丹丸怎地就會成了要人命的毒藥,百思不得其解之下,竟是央求欽天監李淳風代為說項,於「齊王府」拜見秦文遠。
得李淳風訴說袁天罡欲求見的消息,秦文遠看在同為道門弟子的面上,並無拒絕這廝求見。
初夏時節,秦文遠於「齊王府」荷花池邊的亭子間接見李淳風和袁天罡。
「龍門觀袁天罡拜見聖子,以往多有得罪,還望聖子大人大量,原諒則個。」
見著秦文遠,袁天罡便大禮參拜,所謂;出手不打笑臉人,秦文遠也是以禮相待。
「袁道長不必如此客氣,想你我二人本無仇怨,秦某所為也不是為針對道長,不過就事論事,欲求心緒通透罷了,想必袁道長能理解心緒通透對我等修行之人的重要,不會再怪罪秦某多事吧!」
「聖子所言,羞煞袁某也!」
「如此,請二位道長坐下敘話!」
邀請李淳風和袁天罡於亭子間坐下,有侍女早是奉上香茗、精緻茶果。
望著荷花池中綠水、綠葉,朵朵含苞待放的花兒,這等靜心之處,袁天罡、李淳風有如沐春風之感,使談話的氣氛頓感輕鬆。
「聖子;袁道長近日於長安城得紅塵念力,使道法又有精深,袁道長終是感聖子所做所為皆是暗合道家修身、修心的真諦,遂起拜見聖子之意,聖子不會怪罪淳風自作主張,引袁道長於府中叨擾吧!」
「呵呵!李大人想多了,秦某做人行事向來講求光明磊落,所謂;話明氣散,袁道長與徐某的爭執在於對朝廷世家大族的態度不同,在於道長以往自視甚高,將權勢、利益看得太重所致,想我道家一脈,自當秉承清靜無為,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袁道長如今心念通透,善莫大焉,秦某如何會有怪罪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