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0章 問罪!進殿!
折從阮見此情形,知道自己如是今日不能立威,休談掌控折家,便是往後自己想要在折家立足也是不能。
這廝于帥位手舉聖旨,大聲喝道。
「如今某家接皇上旨意掌管折軍,想我折家自來忠義,難不成你等今日欲要抗旨?引來朝廷對摺家更加嚴厲的責罰,那時、折家何去何從,諸位可想過,父帥如今被皇上責罰,使其閉門思過,此乃朝廷權宜之計平衡各方勢力,刺殺齊王已然使羅家十八勇士伏誅,便是皇親國戚終未逃過處罰,貶為庶人。此刺殺之事,朝廷對摺家算得是皇恩浩蕩,於父兄只奪其職並無傷其性命,折家領軍之權雖落於某家手中,卻是使折家權勢並無旁落,你等如是這般模樣,折家離被滅的命運不遠矣!」
折從阮回來「府州」之前,早是將折家人獲悉皇上旨意的各種情形算計於心並想好各種說辭,如今這廝初嘗一軍大佬的權力,如何能因麾下不服而放棄,便是與折家人那怕鬧得不歡而散,他今日勢必要過這關,否則、站在背後的齊王爺絕對會因自己的無能而改變撫其上位的主意,使折家在未來的日子裡舉步艱難,漸漸被逐出大唐世家之列,便是尋一隅之地苟延殘喘恐怕都難。
折衝聞聽兒子所言,想折家人如是敢於抗旨,等待著的絕對是滅門之禍,這老鬼終是為自己所為,為全朋友恩義而將折家陷入此等艱難險境而後悔。
忍不住長聲嘆氣,萬般無奈對摺家眾將言道。
「如今折家由次子接掌,老夫當遵皇上旨意而行,諸位可輔佐我兒聽令行事,否則、軍法無情。」
諸將領得折家主公吩咐,紛紛拱手施禮。
「我等謹遵大帥吩咐,奉折二公子為主!」
……
「府州」城樓外,折立行及數千折軍兵士久不得進城,且並無見有人相迎,眼看家鄉在望卻不能回去,一時有些哄鬧,表達出不滿的情緒。
折立行不耐問城門守軍,城中何事耽誤徐軍交涉戰俘歸還事宜,得守軍作答。
「稟報將軍;城中今日有朝廷欽差宣旨,將軍稍安勿躁,還請耐心等候。」
聞得城門守軍將領之言,折立行也是無奈,謂秦軍主將吳平而道。
「吳將軍且歇息,待某家主公接待朝廷欽差,稍後定會與將軍一個交待。」
吳平早知今日朝廷於折家宣旨之事,從秦文遠的軍令里,已然能預知到今日折家可能發生抗旨之事,否則、王爺不會讓自己押送折家俘虜於此,其目的正是借送還俘虜之名,實則是使秦軍兵臨城下為折從阮助威。
「無妨!我等等著便是。」
兩人於城樓之下交談,大批沒了兵器的折軍卻是四周懶散或站立、或蹲著,而全副武裝的徐軍騎兵則是成數塊陣型,勒馬肅立城外一箭之地,其軍威使「府州」城樓上的折家守軍不敢小覷。
折從阮終是率折軍十數將領出城迎接被遣送回的敗軍,這廝率眾先是與吳平見禮,隨後吩咐折立行率軍進城整頓安歇。
折立行見折二公子今日竟是行大帥之權勢甚感驚訝,待折二公子與吳平交涉之際,問及隨同出城的折家將領,方知折二公子如今正是折家軍新任首領。
聞得折家此等變故,折立行稍作沉吟便知大帥此次使軍騷擾徐軍竟是犯了多大的錯誤,使大公子刺殺齊王更是使折家陷入危險的境地,如今徐家軍於此,其目的使人回味,怕是不只送還俘虜那麼簡單。
這老鬼不愧軍中有勇有謀之輩,眯眼斜視折二公子與吳平交談之神情,落實心中猜想,這二公子怕是已然答應徐軍的某種要求,怪不得秦軍如此大度,竟是在不要任何損失的前提下放還折家數千軍士。
「折家往後前景堪憂,難矣!」
這廝心中暗嘆,竟是不告便率數千之軍陸續進入城門。
吳平聞折從阮已然順利接掌折家,轉達徐天對這廝的囑咐,使其儘快將兒子送於京城「國子監」學習,學習期間自然寄住於「齊王府」邸。
拒絕折從阮邀請進城設宴款待的盛情,吳平率軍返回。
望著原野上疾馳而去的秦軍騎兵,折家諸多將領皆是唏噓。
「這便是威震東北的秦軍騎兵嗎?軍容、裝備之強怕是只有折家精銳才能應對,然、折家精銳兵力不能與秦軍相比啊!這徐家好大的財力,難怪能掌控齊州與東北軍政大權,一門出了兩位王爺。」
折從阮率眾回歸衙門,帥位上再是與眾商議接下來折家該如何使治下強民、強軍的策略。
折衝從折家諸多將領處得知秦軍兩萬騎兵兵臨城下,見過兒子方才撤去的消息,這廝暗自心驚,好在自己遵旨而行,否則、今日的「府州」城怕是要血流成河……
這廝頓感後怕,想如此強大的敵人,自己竟然敢於拿折家人的性命當做兒戲,好在齊王安然無恙,萬幸啊!否則、折家滿族恐怕將逃不過陪葬的結局。
折從阮順利接掌折家之後,大力整頓軍中將領使願意為麾下效力者掌管實權,陽奉陰違者皆是驅逐出權力核心,使其有職無權。
折家老大折宗本自是不服,常於父親面前訴說二弟的不是。
折衝望著如今已然武藝盡失的長子,有心使其領導一軍卻又因兒子如今贏弱的身子倍感無奈。
自此、折家父子不合,兄弟鬩於牆,常使軍政不暢。
折從阮將兒子折德扆送入長安城「國子監」學習,拜託徐天代為照管,這廝本是因愛子於長安被朝廷控制而心中悲憤,見得父兄不以折家大局為重,仍是內耗不斷,竟是大怒之下,使折家軍換血補充自己心腹。
此事得秦文遠大力幫助,使居住東北的折家族人充實折家軍,折從阮從中擇得習文習武者頂替折家諸多隻聽從父兄之命的軍將,終使折家軍得以全部掌控在自己手中。
秦文遠好事做到底,於朝廷奏本,歷數折衝、折宗本之罪,使皇上李世民再下旨敕封折從阮任「府州」刺史,河東將軍,節制折家軍及「府州」境內大唐府兵,徹底將折衝、折宗本驅趕出折家的權力中心。
有道是:「樹倒猢猻散!」
折衝被免去軍職、爵位之後,大批效忠於他的折軍將領,皆是轉投折從阮麾下,折軍大局初定,完成秦文遠因刺殺事件而布下的好大棋局,終得折家世代忠心,使秦文遠於東北治下的形勢再添強大之力。
至此、大唐開武科校場比武刺殺齊王秦文遠的事件徹底完結,朝廷諸多大臣被秦文遠將此事玩弄於股掌間的手段當真佩服不已,私下皆是議論這廝謀略堪比兵家之袓孫武,其識人、用人的氣度已然有大賢的風姿。
秦文遠可管不得別人如何議論自己,仍是如往常一般於太子東宮施教,常與新科狀元,時任太子東宮詹事的楊繼興談論治國策論,使太子李治受益匪淺。
便在這等已然歸於平靜的生活里,長安城有快馬疾馳,卻是大唐新敕封的突厥俟利苾可汗阿史那.思摩麾下使節,攜數道奏章急呈朝廷。
卻原來是薛延陀部真珠可汗派其子大度設聯同治下同羅、仆骨、回紇、靺鞨、霫等部族二十萬大軍南侵突厥部落。
突厥可汗阿史那.思摩率突厥大軍抵抗。
兩軍數次交戰,突厥部終是抵禦不住薛延陀部二十萬聯軍進攻。
突厥軍兵敗薛延陀部大軍,無奈之下,突厥可汗竟是率大批部落族人進入長城,使軍退守「朔州」並派使向大唐朝廷告急求援。
……
此事起因說起來也是因皇上李世民而起。
早在大唐貞觀五年之時,李世民使唐軍大將李靖率軍對東突厥展開反擊之戰,待李靖大軍滅了東突厥並俘虜阿史那咄苾之後,其時大部突厥人歸服了薛延陀,一部則歸服秦文遠麾下,至今仍於「松漠」城外形成新的突厥部落。
薛延陀部得大量突厥人投靠,其人口大增,使之成為大唐北方最大的草原勢力並臣服於唐廷。
李世民如何見得薛延陀勢大,使計策徵得薛延陀大可汗夷男的同意,下旨敕封夷男的兒子撥灼和頡利苾為小可汗,表面上是朝廷對夷男所領部落的尊崇,實則卻是欲增大薛延陀部落因權力分散而為各自利益發生爭執,使其從內部瓦解薛延陀實力。
此等計策時久必被識破,使薛延陀部對大唐已然產生不信任的心思。
貞觀十四年,大唐與高昌國戰爭結束之後,李世民對草原勢力的策略導致大唐與薛延陀部關係惡化,而關係惡化的起因還是大唐朝廷忌憚薛延陀部落發展壯大,將東突厥被滅後未曾歸附任何勢力的突厥人強行安置於大唐邊界之內,朝廷卻是不設衙門加強管理,任由散漫,直到發生阿史那結社陰謀暗殺皇帝的計策敗露,李世民大怒下,敕封其時忠於大唐的東突厥貴族阿史那.思摩為新任東突厥可汗,率部落於漠南定居,使之形成大唐與薛延陀部的緩衝地帶。
夷男可汗對大唐的這個決定雖甚感擔憂,無奈之下也能勉強接受,卻是使這一地帶時常動亂不斷,再無安寧之日。
阿史那.思摩利用大唐的支持,終是將部落王帳建於長城背面的「定襄」城。
薛延陀部夷男可汗為此事大是不滿,曾多次派出使節與駐紮「松漠」和「饒樂」的秦軍聯繫,欲使兩軍驅離這部突厥。
奈何秦文遠因東北發展的情勢和時值「高麗」之戰,那裡有閒功夫管這等小事,然、卻是看在敏敏郡主的面子上使軍警告突厥可汗阿史那.思摩,不得繼續擴大地盤而侵犯到薛延陀部的利益,勸告其和睦相處,使原本劍拔弩張的草原局勢暫得安寧,維持原狀至今。
大唐科考之後,李世民心血來潮,欲往「泰山」封禪,此事於朝會上商議定下不久,夷男可汗獲此消息卻是另有想法,加之斥候報告唐軍主力部隊往東異動的軍情,以為李世民欲借巡遊「泰山」為藉口,使唐軍與突厥部落聯合再對薛延陀部不利。
真珠可汗乃草原梟雄,深知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映的道理,遂傳令其子大度設率軍展開對阿史那.思摩麾下的新東突厥部落勢力展開攻勢,意圖在唐軍主力匯合突厥部落之前,摧毀阿史那.思摩麾下勢力,使薛延陀部減輕來自突厥人的威脅。
李世民接報阿史那.思摩的奏章,感事態重大,太極殿召集群臣眾議應對之策。
兵部尚書李靖奏道。
「皇上;真珠可汗夷男使兒子大度設率同羅、仆骨、回紇、靺鞨、霫等族二十萬大軍進攻阿史那.思摩麾下突厥部落,其意恐與朝廷調動唐軍主力,護駕聖上泰山封禪之事有關,此為薛延陀部真珠可汗害怕唐軍與突厥大軍匯合,趁勢侵占其疆域之故,鑑於其聯軍中有同羅、仆骨、回紇、靺鞨、霫等族與齊王治下東北等少數民族勢力多有聯繫,以齊王於這些部落間的威信,如欲使夷男可汗退兵,微臣舉薦太子少師、齊王秦文遠領軍平亂,當可速戰速決。」
李靖話落,有程咬金再是大殿出班列奏報。
「皇上;英國公秦世勣如今已然回京,何不使其此次領軍將功折罪!」
「宣秦世勣進殿!」
李世民聞聽秦世勣回京,驚喜中其實已然放下秦世勣掛印不辭而別之罪過,想此等曾追隨自己的老將,死的死、年邁的年邁,如今已是剩下不多,昔日縱橫天下的情景歷歷在目,自是急於見到。
太監往殿外傳旨宣召秦世勣之時,殿堂上再有大臣出列奏報,卻是禁軍統領張公謹。
但聞這廝言道。
「皇上;微臣以為齊王領軍不妥,眾所周知齊王側妃有薛延陀部室韋族郡主,如使齊王領軍平亂,恐使突厥部落認為朝廷偏於薛延陀部,使其局勢更加複雜,以微臣之見,不如使任城王李道宗為領軍主將,率軍對薛延陀部和突厥部行安撫、威嚇的策略,使其退兵相安無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