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倭國滅(上)

  長孫皇后帶著晉陽回去了,當然乘坐的是長樂公主號,其實在他們來的時候,李世民是想過中間自己也來大漢看一看,看看跟九年前有什麼樣的差別,但是他還是沒有機會。

  主要就李泰那邊的動作太快了,或者說他們根本沒有想到這一連串的動作對於倭國是怎麼樣的打擊。

  東臨島只有四十萬人口,算起來青壯年也不過十萬左右,這還要拋開一半的女性,剩下五六萬人而已,但是在短短的大幾個月的時間裡面,李泰就組織訓練起了一萬五千人的東臨本土軍隊。

  全部都是由倭國人組成,他們的訓練可是一點都沒有落後,都是按照李泰他們在大漢所學習到的模式來聯繫的,大漢的軍隊訓練方式跟這個時代的軍隊完全不同,但是這樣的訓練方式,尤其是內務方面的訓練卻有著絕對的優勢。

  那就是令行禁止,一千多年後全世界那麼多國家,但凡軍事強國在軍隊的內務方面總有一項是要抓緊的,比如說國內的豆腐塊,包括大家都覺得懶散的美軍在內,內務方面都有他們絕對要求的地方。

  其實這些措施要達到的效果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對軍人的訓練。

  李泰他們想要分析出來這樣的結果並不是很難,所以李泰自然是直接在東臨島開始執行了這樣的策略,抽調如此之多的青壯對於四十萬人口的國家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壓力,但是對於東臨島來說就無所謂,因為他們有後勤補給。

  來自於大唐的糧食,哦,不,準確的說來自於大漢的糧食讓他們可以完全無視抽調這些人對於土地等方面的影響,所以東臨島的局面以飛快的速度好轉,李泰在東臨島的聲望已經在大半年的時間裡面就達到了巔峰。

  什麼倭國?東臨島的所有普通人根本不在乎,至於那些貴族……他們倒是想要回到以前的狀態,但是他們也知道不可能,明明知道不可能,那就沒有人喜歡找死,更何況李泰也給了他們足夠的利潤。

  比如說讓他們經營大唐運輸而來的商品,這些商品李泰沒有自己運營,而是交給了部分這些貴族,因為他們更加了解對面的貴族,而李泰只有一個要求,賺更多的黃金。

  倭國固然是一個缺少資源的國家,但是倭國的金礦和白銀都不少,所以他們國家的黃金和白銀比例其實很低,至少比大唐要低得多了,同樣白銀和黃金在他們國家充當貨幣購買的東西自然也不多。

  而這裡面按照後世的話來說,光是這種匯率就有數倍的利潤,更不要說貨物本身,僅僅大半年的時間,李泰就聚集了海量的財富,其中光黃金就賺了接近五十噸!

  這才幾個月的時間?而五十噸黃金對於倭國來說已經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了,李泰這邊的貿易已經用一己之力將倭國剩下的國都裡面黃金兌換白銀的比例都給拉大了。

  不過按照他們的統計,估計倭國的黃金數量,估計有千噸以上的儲量。

  按照一千多年後,全世界已經開採的黃金大約有二十萬噸左右,但是這個數字不準確,因為黃金在人類歷史上開採的時間太漫長了,誰也不知道具體開採了多久,而且還有很多國家的黃金儲備也並不對外公布。

  而黃金因為獨特的特性,其實它一直都在被人類使用,比如說古羅馬,甚至古埃及時期開採出來的黃金也許一千多年後都在使用,無非就是純度變得更高而已。

  實際上古代開採的黃金數量可是一點都不少,估計全世界至少有數萬噸以上的數字,而倭國的黃金礦其實並不少,而銀子就更多了,不過這些東西其實按照老師給他們的說法,真正巨大的產量還都沒有被發現,現在被發現的都是一些小產量。

  小產量都這麼多了?更何況那些巨大的產量?

  所以李泰現在自然是不斷的用貿易開始掠奪倭國的黃金,其實倭國的黃金總數大約在一百噸左右,這是李泰大概估算出來的數字,因為目前他們一直都是在收購黃金,那些島嶼上的人想要購買東西要用黃金來付帳。

  所以他們國內的黃金一直在外流,而他們能夠賣給李泰的一些東西,價值不高,但是他們更願意讓李泰用大唐的貨物來抵帳,以為內這些貨物可以給他們帶來來更多的利潤。

  整體而言,黃金和白銀自然是外流的,不過讓李泰更加開心的是,倭國使用的基礎貨幣居然是大唐的銅錢……這可是真是太好了,沒錯倭國之前也是沒有貨幣的,都是以物易物,或者是用糧食和布匹直接代替。

  他們的黃金和白銀其實也是用來給大唐上供的,而現在李泰跟他們的交易,他們自然也是接受以物易物,或者是接受銅幣,這對大唐來說簡直美的不能再美了。

  大唐的銅幣對李泰來說還不是要多少有多少?銅礦對於大唐來說是一個問題,但是對大漢可不是問題,實際上在大唐大規模的使用了錢莊裡面的銀票代替大規模交易的貨幣之後,大唐原本堆放在各大世家的銅錢幾乎都已經流入了大唐錢莊裡面。

  而這些銅幣幾乎沒什麼用,因為銀票已經可以直接流通了,所以這些銅錢李泰不介意直接運送過來倭國。

  用來換取黃金和白銀,反正大唐購買東西跟大漢也是要用到黃金的。

  除了這些最基礎的貿易之外,李泰還開展了另外一個貿易,一個原本在這裡不應該出現的貿易,那就是奴隸貿易。奴隸本來是應該李泰嚴禁消滅的,但是這也是一次貿易的時候,代替李泰跟對方交易的人突然回來給李泰匯報到,那個人沒那麼多東西,想用奴隸換行不行。

  倭國之前是有類似的貿易的,他們自己已經習慣了,但是李泰第一次接觸,當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李泰自然也眼前一喜,這還用想嗎?當然換了!

  現在的李泰可是非常清楚了,人口就是最大的財富啊。

  所以這段時間李泰一直在購買大量的奴隸,這些人買回來之後,自然是被李泰直接解除了他們的奴隸身份,所以他們自然對李泰趕緊不盡,而且因為李泰不管大小,男女都要,大半年的時間,李泰購買了差不多要接近十萬的奴隸了。

  他都有些懷疑,自己要是繼續買下去,能不能將倭國給買光了?

  不過其實買到的這個數字也基本差不多是極限了,隔壁的貴族也不是傻子,再賣沒有人給他們幹活了啊。

  浪川博多其實倒是也有一個主意,那就是挑撥那些貴族相互爭鬥,只要他們相互爭鬥起來,到時候掠奪的奴隸解決不了了自然就會出售了。

  不過這個政策被李泰給直接否決了,原因無他,因為李泰不想繼續執行他之前的政策了。

  主要是,李泰之前想太多了,他認為他手裡面一萬多士兵無法統治倭國,但是這大半年的時間,李泰已經找到了自己下一步的方向,那就是倭國太虛弱了。

  整個倭國的可戰之兵也不過一萬,而且這一萬士兵還有四千分散在全國不同的貴族手裡面,只屬於天皇的只有六千。

  其二,隨著李泰下面的人不斷跟倭國貿易,而且李泰這裡並沒有禁止其他人進入東臨島,因為李泰一直奉行一個政策,那就是他這裡的生活夠好,就有人主動投靠,只要他這裡投靠的人多,對面的人就少。

  就像是他的老師在前期所做的那樣,所以他來者不拒,甚至來了他這裡,確定他這裡條件很好,又跑回去叫人的人,他還給與路費呢。

  倭國本身就不大,這就導致李泰的名聲已經響徹了整個倭國,這也是他為什麼訓練倭國士兵的原因,因為他準備直接動手了。既然可以摧枯拉朽的解決,他還玩個屁的種田經營政策。

  所以,因為李泰的進度太快,李世民也忙的沒有時間來大漢了,他一直都關注這件事,不僅僅是他,李恪和李承乾其實也跑到了東臨島上來,他們兩個人來了就純粹是為了旁邊,以及順便幫忙解決一些麻煩了。

  倭國這裡如此之弱,像是真蠟,騾國等一大票地方比倭國好不到什麼地方去,像是李恪所準備去的,也就是後世的菲律賓,印尼等島嶼更是以土著為主,基本都是原始社會呢。

  所以他們要學習一些經驗,其實主要學習的就是李承乾,李恪反而要學習的不多,他那裡的人更多的都是土著,李恪將來的主要目標是大唐的移民。

  就在長孫皇后回到大唐不到一個星期之後,位於東臨島的李泰終於做出了決定,進軍!

  當然,這一次李泰也是尋找好了藉口,反正每天跟他貿易的人那麼多,誰惹到他了很簡單,這不過就是一個藉口而已,更重要的是,他這裡每天有不少從對面偷跑過來的奴隸,這些人偷跑過來,覺得這裡好了之後又想偷偷跑回去將自己的親朋好友都給帶過來,或者是他們的家人。

  因為很多人跑過來的時候都是自己一個人過來的,老弱肯定是沒有辦法跑過來的,所以當他們回去之後自然是有風險的,實際上他們回去了只要說他們是李泰的人,沒有人趕阻攔他們,但是總有那麼不開眼的。

  李泰自然就有藉口了。

  不過在進軍之前,李泰向自己整個領地的所有百姓都公布了這個消息,而且是打著拯救奴隸的口號去的,可想而知……李泰的整個領地的所有人都沸騰了,他們都狂熱的支持李泰。

  而這些只不過是李泰大半年的時間就達到的效果,這一次出軍的只有大約三千大唐士兵,外加一萬兩千李泰訓練出來的倭國士兵,而這些倭國士兵全部都穿上了李泰賜予他們的棉衣,鎧甲,以及相關的武器。

  大唐的艦隊在博多城東北角的海峽只做了一件事,運送士兵過去。

  之所以有三千大唐士兵,是因為李泰要跟隨他們,同樣,指揮這些倭國士兵的也是由大唐的這些將領。

  突如其來的開戰倭國的天皇是想不到的,而李泰雖然向李世民匯報了,但是李世民卻沒有給他任何意見,而是讓他自己決定。李泰之所以選擇冬季進攻也很簡單,倭國人缺少棉衣,冬季的戰鬥力跟他們比差遠了。

  相關的消息李世民也給霍剛送了一份,實際上李泰的進度比所有人想像的都要快。

  大漢十一年,貞觀十一年,剛剛過完春季沒多久,李泰已經長驅直入,幾乎要接近倭國的難波京了。

  他幾乎沒有遇到任何像樣的抵抗,本來靠近他這裡的士兵就不多,更重要的是……這些士兵沒有太大的反抗動力,李泰的名望太高了,這些倭國的奴隸都知道李泰的名聲。

  尤其是當李泰建設一個地方,就解放所有的奴隸,並且給他們發放原本屬於貴族的糧食,給他們分配房屋和田地,幾乎所有的奴隸都瘋狂了。

  而這樣的消息更是在李泰的故意授意之下幾乎席捲了整個倭國,所以在短短的兩個多月的時間裡面,李泰已經推到了倭國的難波京城外,在次之前他根本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很多地方幾乎都是直接投降的。

  有一些不想投降的貴族在看到一萬全副武裝的大軍之後也毫不猶豫的直接投降了,根本就沒有辦法打。

  而推進到這裡的時候,李泰麾下的人口已經接近了百萬,幾乎是倭國一半的人口了。

  因為越往北倭國的冬天氣候越冷,所以人口的數量並不多。

  說實話,連李泰都沒有想到他推進的進度如此之快,重要的是,因為他的聲望,他打下來的這些土地根本不用太多的人管轄!只需要分完土地之後,讓他們等在原地,這些倭國人無比的乖巧!

  說實話,李泰第一次感受到了,拿到人心之後,橫推一個國家的速度有多塊,怪不得自己的老師大漢發展壯大的速度那麼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