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小小翡翠可復「三宣六慰」(求追訂月票)

  第237章 小小翡翠可復「三宣六慰」(求追訂月票)

  小冰河的氣候還在繼續肆虐華夏大地,尤其是北方的的糧食生產遭受了重創。🎉💢 ❻➈𝐬ĤùⓍ.¢όΜ ♕🎅

  去年遼東地區的氣溫創下了新低,別說是小麥了,就連土豆番薯的產量也是大幅減產。

  好在湖廣的糧食生產得到了恢復。

  憑藉著發達的水系,以及朝廷強大的運輸能力,總算是沒有在全國出現大的饑荒。

  經過將近一年的土地人口清查,乾隆熙元年的華夏的耕地以及人口數據終於出爐了。

  整個華夏的人口為1.38億人,這個數據較之前的人口數據足足多出了一倍。

  當然這裡包括了朝鮮、台灣、琉球以及漠南同奴爾干都司的人口。

  其中朝鮮的人口為680萬,較萬曆年間巔峰時期的1100多萬人,減少了4成以上。

  琉球為38萬人,台灣為108萬人,整個漠南地區的人口僅為73萬人。

  奴爾干都司包含了葉赫左右兩衛的人口在內也僅僅只有23.2萬人。

  這些新征服的地區總人口也沒有超過1000萬人,也就是說原先的大明境內有將近1.3億人口。

  其中遼東經過李獻忠10多年來的大量移民,人口猛增到826萬,幾乎是萬曆初年的3倍多。

  但是河南、陝西、湖廣以及四川這些人口大省由於張獻忠同李自成的大肆破壞還是有較明顯的減少。

  不過並沒有出現後世那種千里無人煙的情況。

  四川雖然經歷了張獻忠的荼毒以及之後李定國大肆消滅土司人口,仍然有423萬人。

  其中南直隸以2117萬人位居全國之首。

  華夏朝廷徹底取消了人頭稅,南直隸的大量隱匿人口也被釋放出來了。

  雲貴地區的人口數量可能不是那麼準確,不過這個數字還是基本靠譜的。

  大明的耕地數據一直問題比較大,洪武初年統計的耕地為3.66億畝,到了洪武28年突然猛增到8.5億畝,建文二年又變成了4.2億畝。

  這個8.5億畝的耕地肯定是不靠譜的,之後一直維持的5億畝以內,成化年間又突然變成了8.2億畝,然後弘治年間降到了4.7億畝。

  相對來說參考價值比較大的是萬曆年間張居正組織的那次丈量,首先張居正統一了大小畝的問題。

  然後那次土地丈量持續了三四年的時間。

  除了各布政使下屬的耕地,還丈量了邊鎮的耕地。

  九邊各鎮多出了將近3000萬畝土地,使得大明全國的耕地增加到了7.8億畝。

  本次華夏全國範圍內的耕地總共是8億畝。

  其中朝鮮有耕地1280萬畝,台灣耕地400萬畝,琉球耕地32萬畝,漠南耕地88萬畝。

  去掉這些地區的將近2000萬畝耕地,大明的實際耕地面積為7.8萬億畝。

  雖然總數與萬曆年間的數據基本一致,但是各省間的數據卻相差很大。

  首先遼東的耕地增加到了1000萬畝,較萬曆年間增加了3倍。

  其次山東的耕地減少了2000多萬畝,可見上次山東的田畝明顯多報了。

  河南以及湖廣的田畝數也比萬曆年間有所減少。

  除了雲貴兩地沒有進行徹底清查,延用了之前的數據,華夏耕地8億畝基本還是靠譜的。

  若不是小冰河的天氣導致北方的糧食大量減產,這些耕地再多養活個兩億人口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畢竟如今番薯、土豆、玉米這些高產作物已經全面推廣開了。

  有了漠南的大片草場,北方地區的羊肉以及乳製品也大量投放市場。

  而南方則鼓勵飼養家禽以及家豬。

  現在全國的耕牛數量普遍不足,所以北方的大量草原牛正在被馴化成耕牛。

  經過一到二代的繁衍後,草原牛就會逐步適應成耕牛。

  這樣一來也大大提升了耕種以及開荒的效率。

  另外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也是通過工部向全國大力推廣,增加了肥料的運用,開始提升糧食的產量。

  安南這地方雖然沒有多少礦產,不過紅河平原卻是難得的糧食產地。

  糧食的產值雖然不高,但沒有糧食華夏帝國必將停下擴張的腳步。

  儘管整個安南亂成了一鍋粥,紅河以北還是在大量華夏移民的努力下,開墾出了不少良田。

  這種一年三熟的高產耕地自然是多多益善。

  這些土地的收成必須完全掌握在華夏朝廷手中,不然當地的土著大量繁衍,反過來會影響到華夏的統治。

  考慮到安南還需要黎朝這個偽政府過渡一陣,孫傳庭向李獻忠提出了一個恢復華夏在中南半島「三宣六慰」的計劃。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維繫明朝在西南地區的統治,設置了南甸、干崖二個宣撫司,麓川、六尉、緬甸、木邦、八百大甸、孟養、寮國七個宣慰使司。

  到了朱棣當政期間,又增設了底兀刺、大古刺、底馬撒三個宣慰使司,這樣下來,總共兩個宣撫使司,十個宣慰使司。

  後來因底兀刺、大古刺、底馬撤三個宣慰使司離明王朝太過遙遠,難以管理,就被撤銷。

  宣德年間,麓川宣慰使司因為造反引發明軍征討,後被改成隴川宣撫司。

  至此,明朝的三宣六慰徹底成型。

  三宣六慰中的三宣指的是南甸宣撫司、干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六慰指的是車裡宣慰司、緬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養宣慰司、寮國宣慰司,三宣六慰除了一部分位於雲南外,大部分都位於今天的緬甸、泰國、寮國等地。

  三宣六慰其實就是明朝在中南半島所實行的土司羈縻統治,不管是宣慰使司還是宣撫使司都是專門用於治理少數民族的地方行政機構,宣慰使司和宣撫使司一般隸屬於兵部和戶部,宣慰使是從三品,宣撫使是從四品。

  當然,和正常的承宣布政使相比,不管是宣慰使還是宣撫使在其封地上都相當於土皇帝,擁有軍事、行政、司法、財政等所有權利,對治下百姓生殺予奪,就像是周朝的諸侯一般。

  朝廷給三宣六慰的宣撫使和宣慰使頒發金字紅牌,作為朝廷信物,每當新皇登基和土司換代時,明朝中央都會重新下發新的金字紅牌,以此來強化對三宣六慰的控制,建立有效的統屬關係。

  不過隨著宣宗放棄安南,明朝在中南半島的威懾力便開始下降,到了明朝嘉靖時期,三宣六慰已經不太聽從明朝中央的號令,他們開始相互兼併,期間,由於緬甸宣慰司莽升龍發動的兼併戰爭已經深入到明朝雲南境內。

  雖然大明也有派兵介入,比如萬曆年間劉綎同鄧子龍就殺入了緬甸境內,大破緬軍。

  不過以大明的財政狀況已經無力支撐長時間的遠征,最終只得坐看緬甸不斷做大。

  到了嘉靖年間,明朝的三宣六慰只剩下「三宣」和車裡宣慰司;剩下的「五慰」,寮國宣慰司獨立,八百大甸宣慰司被暹羅國吞併,木邦宣慰司和孟養宣慰司被緬甸宣慰司占領。

  隨著緬甸東吁王朝的崛起,大明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對緬甸的控制。

  孫傳廷的這個想法可謂同李獻忠不謀而合。

  安南的這些暴民與其白白的被殺死,倒不如利用他們來征伐隔壁的寮國。

  無論哪個死了,都有利於華夏的統治。

  不過東南亞這地方實在是太窮了,菲律賓好歹有金礦,自己若是大肆進攻這裡肯定是一個賠錢的買賣。

  雖然馬尼拉的黃金同安南的糧食可以為接下來的擴張提供一定的支持。

  但是如何忽悠華夏的那些投資者砸錢,可要費一些心思了。

  後世拉投資都要「講故事」,李獻忠思來想去,緬甸還是有不少特產的,比如紅寶石.

  對了緬甸有翡翠啊!

  中國人對玉可是情有獨鐘的。

  荷蘭可以為了鬱金香瘋狂,為啥自己不能在華夏國內搞出一個翡翠熱。

  他想起來了,之前自己登基的時候,黔國公沐天波派人給自己送來過一批上好的陽綠翡翠。

  當時自己也沒有太在意,如今正好用來宣傳一波。

  這個時代的流行都是由上至下的,只要在上層的貴婦圈中宣傳一波,很快翡翠手鐲就會流行起來。

  而且華夏人自古就有佩戴玉佩的習慣,那些玉牌啥的也可以搞起來。

  這個時代的人看翡翠「重色不重種」,只看重翡翠綠不綠,對於種水的要求反倒不是很高。

  這樣一來自己就能用相對便宜的價格購入大量的高種水貨品。

  尤其是那些高品質的紫翡,更是幾乎「白菜價」。

  然後自己再宣揚種水的價值,把它炒上去,又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如今雲南同緬甸都不在自己的直接掌控之中,翡翠的價格肯定不菲。

  到時候這幫人看到了翡翠的價值,還怕他們不掏銀子?

  很快李獻忠就找到了朱純臣,在馬尼拉握有數個金礦股份,並買下了大量莊園的朱純臣可謂是吃到了海外殖民的第一波福利。

  聽說李獻忠又有了新的生財之道,自然是高興壞了。

  如今的朱純臣可不簡單,他身後跟著一大批京師的勛貴以及北方的富商。

  那是一個巨大的投資團隊,這影響力堪比當年的李獻忠,已經成為了華夏商界舉足輕重的人物。

  他手中的聚寶齋可是京師最有名的珠寶店,當初憑藉著李獻忠給他東珠一炮而紅,如今早就開到了全國各地。

  李獻忠先是高調的將一批翡翠賜給自己的后妃,以及一些功臣。

  這些晶瑩剔透的翡翠很快就引起了眾人的注意。

  無論是女子的手鐲,還是那些精雕細琢的翡翠玉牌,都讓那些受賞的人愛不釋手,不斷的佩戴顯擺!

  在朱純臣的運作之下,翡翠逐漸流行起來,價格也是一路走高。

  京師的天上人間居然有人花費2萬兩白銀拍下了一個帝王綠的手鐲,只為博紅顏一笑!

  手鐲一下子開始流行了起來。

  京師的貴婦們都以得到一個上好的翡翠鐲子為榮,一時間翡翠手鐲成為了女子出嫁的標準配置。

  而士大夫們也開始佩戴上好的翡翠玉牌和扳指,以及給家中的孩童們配得一些翡翠的佛像,小配飾。

  畢竟翡翠的品質分很多級別。

  顏色除了傳統的帝王綠,陽綠外,蘋果綠,晴水綠外,紫翡、黃翡、紅翡這些也逐漸被人們接受。

  而且人們在注重顏色的同時也開始看重其種水。

  種水除了最上等的玻璃種翡翠,還有冰種,糯冰,豆種,油青等等。

  短短几個月內華夏就開始颳起了一股翡翠熱。

  從幾十文一個的豆種,到上萬兩的帝王綠可謂是覆蓋了所有的階層。

  不過問題來了,早先那些雲南以及商人土司手中囤積的翡翠早就被全部收購了;從緬甸進貨不但路途遙遠,而且一路上危險重重。

  隨著貨源的短缺,翡翠的價格更是一路走高,連帶著其他的玉製品也漲了一波。

  而雲南的土司們也不再爭奪土地了,開始爭奪翡翠礦了。

  可是雲南境內的翡翠礦不但稀少,而且品質不佳。

  於是黔國公沐天波就糾結了雲南境內的一眾土司開始入侵緬甸。

  說入侵確實不大確切,畢竟緬甸原本就是大明的領土,如今雖說是華夏代明了,這裡自然也應當是華夏的故土。

  其實黔國公沐天波對雲南土司的控制力並不是很強,不少土司對於他都是聽調不聽宣!

  但這幾個月來,內地的商人們像瘋了一般的湧入雲南。

  原本他們手中那些只能用來裝飾的翡翠製品幾乎換到了他們所需要的一切(除了武器)。

  使得這些土司很快就意識到了翡翠的重要性!

  緬甸的東吁王朝其實十分強大,多年來他們一直在入侵滲透雲南。

  平日裡就算是借他們幾個膽,他們也不敢打緬甸的主意。

  可是如今為了翡翠,他們都豁出去了。

  雲南境內的各家主要土司都集中在昆明,他們只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擁護黔國公沐天波,征伐緬甸。

  昆明城外5萬雲南土司聯軍以及沐天波控制的雲南都指揮使司下屬的2萬華夏軍已經整裝待發。

  沐天波問到一旁的楊嗣昌,說道:「楊本兵,這次我們真的能夠一舉拿下緬甸嗎?」

  楊嗣昌自從在八公山帶著崇禎的太子朱慈烺逃出來後就一直隱姓埋名。

  他很清楚沒有崇禎本人在,即便是自己帶著太子去了南京也不可能成事。

  事情果然如同他預料的那般,李獻忠僅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搞定了南方,並且不久後便將大明取而代之。

  如今雲南是自己最後的希望了,他之所以挑動沐天波出兵緬甸,有著自己的考慮,他要利用西南作為基地,將來復興大明!

  楊嗣昌說道:「黔國公放心,本次征緬必將大獲全勝!」

  感謝各位書友月票、推薦票、追訂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