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氣運深厚

  公元九百五十七年春天,趙匡胤再度跟隨柴榮出征壽春,首戰便攻克連珠寨,隨後乘勢攻下壽州。

  此戰過後,柴榮拜趙匡胤為義成軍節度使,檢校太保,並仍舊擔任殿前都指揮使。

  這年冬天,趙匡胤再跟隨柴榮征伐濠州,泗州,充當前鋒,當時南唐在十八里灘紮寨,柴榮剛剛商議用駱駝擺渡軍隊時,而趙匡胤已率先單騎橫渡而過。

  見狀,趙匡胤的部下騎兵也緊隨其後,渡河而過,突然襲擊之下,趙匡胤率軍攻破南唐軍寨。

  大勝之後,隨即又用繳獲的南唐戰艦乘勝進攻泗州,攻克了泗州。

  面對南唐戰敗逃走的士兵,趙匡胤跟柴榮兩翼分兵沿淮河東下,連夜追到山陽,俘虜南唐節度使陳承昭獻給柴榮,而後又攻下楚州。

  連番大勝,趙匡胤和柴榮乘勝追擊,在迎鑾江口大敗南唐軍,直抵南岸,燒毀南唐軍營寨,又在瓜步攻破南唐軍,至此淮南平定。

  隨著後周和南唐連番激戰後,南唐主李璟逐漸畏懼趙匡胤的威名,便在柴榮那裡使用了離間計。

  派遣使臣送給趙匡胤一封信,饋贈三千兩白金。

  收到南唐的信件後,趙匡胤卻並沒有上當,聰明的將白金全部送到內府,如此南唐的離間計徹底失敗。

  戰功連連,到公元九百五十八年,趙匡胤改任忠武軍節度使。

  可以說到這個時候,趙匡胤已經成為了後周政權中不可或缺的一位大將,並且深得皇帝賞識。

  然而,如果僅僅只是如此,趙匡胤還是不可能登上皇位的。

  但,轉機很快也就出現了。

  公元九百五十九年,柴榮親征北伐,命趙匡胤擔任水陸都部署。

  大軍到達莫州,先攻打瓦橋關,守將姚內斌投降。

  聽聞這個消息,鄚州刺史劉楚信也隨即投降降。

  五月,瀛州刺史高彥暉歸順。

  至此,這次出師,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連收三關三州,共十七縣。

  不過就在柴榮準備乘勝奪取幽州,卻突然發病,身體情況急轉直下。

  完全沒有一點預兆,隨著柴榮的身體情況越來越糟糕,沒辦法,大軍只能折返而回。

  而在返回途中,朝榮偶然間得到了一隻皮口袋,袋中有一塊竹簡,上面寫著。

  「點檢作天子。」

  柴榮感到這件事十分奇怪,不過這樣的一句話,對任何皇帝來說,顯然都不是什麼好消息。

  而當時的殿前都點檢名為張永德,自然而然的就被柴榮給懷疑上了。

  一路回到京城,柴榮的身體非但沒有什麼好轉,甚至還每況愈下,到最後甚至只能臥床不起。

  或許是感覺到自己大限將至吧,柴榮這時候又想起了那塊竹簡。

  「點檢作天子。」

  簡簡單單的五個字,卻一直不斷的在柴榮腦海中迴蕩,最終,柴榮下定決心,廢掉了張永德,並且任命趙匡胤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

  同時,立魏王符彥卿女為皇后(即小符後),以皇長子柴宗訓為特進左衛上將軍,封梁王,以第二子柴宗讓為左驍衛上將軍,封燕國公。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柴榮信任的人是趙匡胤,做完這一切安排,同年六月十九日,柴榮駕崩,終年三十九歲,可謂英年早逝。

  柴榮死後,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位,趙匡胤改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可以說柴榮的死,對趙匡胤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轉機。

  因為如果柴榮不死,趙匡胤是不可能篡位的。

  而且,柴榮死的也太過突然,很多事情其實並沒有安排妥當,再加上極為的柴宗訓年紀又太小,只有七歲。

  如此年紀又怎麼可能穩定朝堂局勢呢?說白了,這就是一個兒皇帝。

  看著視頻上柴宗訓繼位,宋朝時空,已經黃袍加身的趙匡胤一邊喝酒一邊感嘆道。

  「柴榮不死,朕之大宋或許也不會這麼快獎勵。」

  事實如此,柴榮在世,趙匡胤是一點機會都沒有的。

  不過,柴宗訓嘛,那就完全不是對手了,再加上,當時柴宗訓繼位後,朝堂基本落在了范質,王溥,魏仁浦等人的手上。

  一時間朝局混亂,動盪不堪。

  而面對這樣的局面,年幼的柴宗訓又根本無力穩定朝局,別說是穩定朝局了,柴宗訓手上基本上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權力。

  如此看來,此時的朝局的確給了趙匡胤篡位奪權的機會,但若僅僅只是如此,趙匡胤想要上位,依舊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可趙匡胤也的確是一個氣運非凡之人,面對後周如此動盪局勢,北漢聯合契丹大舉南下。

  此消息傳來,瞬時間讓本就動盪不堪的朝堂越發變得搖搖欲墜。

  內部先帝剛死,新帝年幼,再加上矛盾重重,朝臣們忙著爭權奪利。

  而外部,大敵來襲,人心惶惶。

  內外交困之下,這無異是給了趙匡胤創造了一個最好的機會。

  事實也的確如此,面對北漢和契丹的大舉南下。

  范質,王溥,魏仁浦等人,迅速商議對策。

  以當時的情況,後周和北漢之間,是肯定沒有和談的可能的,所以必須要派人前去抵抗。

  可是派誰去呢?

  當時,范質腦海中第一時間就想到了一個人,此人正是趙匡胤。

  時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的趙匡胤,在後周是人盡皆知的一員猛將。

  曾跟隨先帝柴榮,三征南唐,立下了赫赫戰功。

  如果是此時有誰適合率軍北上,抵禦契丹北漢聯軍,那趙匡胤無疑是最佳人選。

  聽聞范質的提議,王溥,魏仁浦幾人沉思了片刻,隨即也紛紛點頭,算是贊同。

  畢竟他們也沒有更好的人選,有了朝堂之上幾位眾臣的首肯,那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多了。

  至於說皇帝的意見,不好意思,此時的柴宗訓根本就沒有資格。

  當即朝堂之上就宣布了對趙匡胤的認命,這聖旨一下,好了,兵權也落到了趙匡胤的手中。

  可以說奪嫡篡位的一切條件,在趙匡胤這裡都集齊了。

  朝堂混亂,人心不齊,新帝繼位,內外交困,最重要的是,手上有兵啊,這才是最關鍵的。

  (求收藏,求推薦,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