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嘉峪關捷報

  後方之人撞上前方,前方之人不敢再沖,戰陣頓時亂成一團。

  盧阿諾目睹此景,憤怒至極,口中喋喋不休,然而他的呼喊在這混亂中,無力如風中細語,根本無法傳達到前方。

  就在敵軍混亂之際,巨大的火藥包也被投擲出去。雨棚設計時已預留了拋石機的投放口,因此炸藥包的投擲毫不受阻。

  隨著炸藥包在密集的人群中爆炸,爆炸聲在城池前響徹,地面震顫,恐懼感油然而生。人群因密集,一個炸藥包足以帶走十餘命。慘叫聲此起彼伏,底下成了人間地獄,戰鬥力蕩然無存。

  盧阿諾此時方知大意,他曾想過無數種可能,卻沒料到沖陣之初,就已陷入一片混亂,戰士們相互撞擊,全軍幾乎潰散。

  城垣之下,士卒們如同夜色中驚慌的麋鹿,聽到那撤軍的號角,便似抓住了生的希望之繩,紛紛摒棄了榮譽與尊嚴,奔向生機所在之處。人潮洶湧,掀起了一場由恐懼引發的踩踏悲劇,然而,儘管如此,絕大多數的士兵仍是逃離了這場死亡的盛宴。

  那本已觸手可及的勝利,竟如同一隻被風吹散的浮雲,令南山軍中的戰士們心中充滿了悔恨與怒火,他們手中的火銃在對方尚未徹底遠離之時,發出了憤怒的怒吼,炮火連天,卻無法掩蓋火銃裝填的遲緩與無力——即便是那些技藝高超的火槍兵,在短暫的六十秒內也無法裝填超過三發子彈。

  而那群胡人,他們逃亡的速度之快,讓南山軍的怒火僅能在空中揮灑,轉瞬即逝。不過十分鐘,戰場上便只剩下了滿地的屍體和斷矢,胡人已是無影無蹤。

  嘉峪關下,曾經的戰場轉瞬成了死亡的狂歡,屍橫遍野,然而不少生命還在頑強掙扎,他們的哀嚎聲在寂靜中顯得尤為悽慘。城上的南山衛守軍對此卻已不再關注,他們知曉,子彈的價值不應浪費在已註定失去生命的軀體上。

  這場戰鬥的結局,讓石柱心中的不甘如同蓄勢待發的暴風,他來到李安身旁,臉上刻滿了失落與悲憤。李安卻是神色自若,對他輕輕一笑:「不必焦躁,這場仗未必就此結束。速去盤點傷亡,讓有生之士得到救治。」

  清點之後,驚喜之情在李安心中泛濫,自己方的傷亡竟然微乎其微,不過百餘人受傷,而殉國的勇士僅僅三位。往昔的戰鬥,每一次都是血雨腥風,然而今日,比起敵人成千上萬的傷亡,己方的損失簡直可以忽略不計,這無疑是一場輝煌的勝利。

  這一消息如同翱翔的雄鷹,由陸氏參軍急速記錄,隨即派遣信使向京城傳遞。而在金鑾殿上,帝王梁青雲端坐高位,群臣卻是憂心忡忡,面色不安。

  一名文官站出來,語帶顫抖:「陛下,豈能輕信太監之言?胡人若真破了嘉峪關,京城豈不是危在旦夕?」

  他的話語觸動了眾人的恐懼,其他官員也紛紛開始叫囂起來。

  然而武將們卻大都沉默,只有寥寥數人跟隨著議論。他們之所以不發言,是因為在場有一位威望赫赫的老將軍。

  在老將軍尚未開口之前,他們又怎敢妄自菲薄,擅自發聲?

  設想若是李安不曾踏上征程,那些身處朝堂之人,恐怕已被命運的骰子拋向那血與火的前線。面對滾滾而來的胡人三十萬鐵騎,他們的生命又豈能保全?因此,在他們的心湖裡,李安的身影投下了一道難以言說的暖光。

  或許沒有他,他們現今那得來不易的安寧也將不復存在。即使這平靜不過是曇花一現,也足以令人感激涕零。李安的勝算,在他們的心中,或許如同天邊的星星,遙不可及。

  當然,李安手中那些異於常人的利器,在一番激烈的試煉中已顯鋒芒,但眼前的現實是,他們之所以能存活至今,仍然是僥倖。他們的人數,與胡人的大軍相比,無異於滄海一粟。

  以寥寥數人之力,抵禦三十萬大軍,這豈不是痴人說夢。

  「休要再言!」梁青雲的聲音震撼廟堂,其強橫之氣勢令眾臣如遭雷擊,噤若寒蟬。他們互相對視,無一人敢再出言,生怕一語成讖,招致禍端。

  至於戰事的成敗,他們心中的疑慮從未消散。兩位王爺此刻卻異常沉穩,不復往日的狂跳,只是默默低首,沉浸在自己的陰影中,而這場戰爭似乎給予了他們過於沉重的打擊。

  趙丞相更是無言以對,他的親弟正身處那三十萬大軍之中,一旦梁青雲震怒,他的結局恐怕不堪設想。若非家書頻頻,囑咐他務必留守朝廷之中,此刻他或許早已匆匆逃往玉門關。

  梁青雲的眼光掃過兩人,他們的態度讓他心中瞭然。他鄙視這兩個老滑頭至極。如果李安真能大勝,那將是他清算這些人的時候。

  只要李安能夠凱旋,趙丞相的高位必將不保,甚至那十三叔也將難逃法網。

  當然,這一切都取決於那登徒子是否真有此能耐。

  「陛下,良藥苦口利於病,這些話雖刺耳,還望陛下早作準備。恐怕此刻胡人的戰旗已經直指嘉峪關,朝我們的京城進發了。陛下,時間不容遲疑,務必要有所準備。」

  就在朝堂的官員們默然無聲之際,一位御史忽然挺身而出,他的臉上寫滿了決絕。

  他的氣勢仿佛已經置生死於度外,即便知道這番話可能會招致殺身之禍,他仍舊義無反顧地把這份忠言奉上。

  這無疑是將梁青雲推向了烈火之上。

  在這關乎生死存亡的重大關頭,若梁青雲真的下令將那言官拖出斬首,那豈不是草菅忠良之舉。眾人心想,難道梁青雲手下的太監之言成了箴規矩律,那觸及國家安危的重大議題,豈能讓一介宦官左右?

  那言官心裡明白,即使梁青雲心中怒火難平,也不會真的對他怎樣,這才使得他敢於吐露心聲。言罷,他的目光偷偷投向六王爺,見那王者依舊神色自若,如古鐘深鳴,越發地堅定了他的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