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你有張良計

  林休徐接著提出「解決方案」:「不如,我以銀兩代替糧食,公公可外採購糧食,既解災情,又不損國庫。」言罷,不待李安復言,即命手下準備銀兩,其數目令李安幾乎氣絕。

  這場面,李安心知林休徐此舉非但不是解決之道,反而是變相推脫,令他在心底對這位尚書的手段冷笑不已。一萬石糧食,在他看來不過是滴水之需,卻被對方當作汪洋大海,其心計和做派,皆讓李安感到這場官場博弈的複雜與艱難。

  然而,李安亦非泛泛之輩,他明白自己不僅代表著梁青雲的意志,更承載著救助百姓的重任。

  對於林休徐的算計與挑釁,李安心中已有應對之策,他必須運用智慧和勇氣,確保使命得以完成。在這場既是權力也是智慧的較量中,李安已做好了全力以赴的準備。

  在這磅礴的江山之中,一石之糧,折合為後世之量,約莫一百二三十斤。故此,李安所需之糧,換算下來,不過六百二十五噸而已。聽之似多,細究則寥寥無幾。不須多言,僅此次湧來的難民,若按三萬人計,日需糧食亦是頗為龐大,六百餘噸,不過維持一月。

  然而,難民之患,非一月兩月可解,此等援助,不過杯水車薪。市井間或有議論,以為每人日給一斤糧食過於奢侈,然即便減半,所需之量仍是龐大。

  是以,李安所提之一萬石,並非貪多,實為此情此景之所迫也。豈料林休徐竟無半點慈悲,不惜一粒之賜,反以區區千餘兩銀子欲打發之。此舉,於李安而言,實不值一哂。金庫之中,已非昔日之薄弱,此等數目,於他而言,更是微不足道。

  當此之時,貨幣之值已非舊日可比,千餘兩銀子,雖在現世似乎不菲,然置於賑災之用,亦是杯水車薪。後世之中,一場小洪水,所需之資數以億計,此等銀兩,分攤至每人,更是微乎其微。

  心中雖有不甘,然李安亦知,以梁青雲之勢,強求已非所宜。此番若非握有趙青如之把柄,恐怕連此消息都難以傳入梁青雲之耳。是以,與林休徐討價還價,已是徒勞。

  念及此,李安決定不再耽擱,收下那千餘兩銀子,急忙帶人離開戶部衙門。而林休徐,見李安背影漸行漸遠,嘴角勾起一抹玩味之笑,命人備車,欲往趙青如府上一行。

  李安步出戶部,立即吩咐隨從:「京城內最大之糧商何在?速速前往。另外,選百名良將,分為若干小組,四處採買糧食,多多益善。再選百人,速出京城築粥棚,宜選靠城牆之地,既便於維護秩序,亦可防備不測。」

  此一念頭,非但顯李安之機智與決斷,更彰顯其對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懷。

  在朝堂之外,民間疾苦,他以微薄之力,欲為滄桑巨變中的百姓,撐起一片生存之天。此情此景,足見李安非池中物,其胸襟與擔當,實令人敬佩。

  隨著李安令下,那五百衷心隨從,如疾風般散去,終剩不足百人侍立左右。每派出一組,便委以千兩白銀,此銀非來自戶部,乃是從皇宮深處調撥,預見此次賑災非同小可,早有準備。時光不待人,災民涌動,其速不因朝堂之事而緩。

  不料,至京城糧商之首,方知糧價已如狂風暴雨,翻倍而起。七文之粟,竟漲至十五文,其價翻倍有餘,商人更言,欲購更多,需疊加銀兩。李安頓時眉頭緊鎖,此必有人在背後攪動風雲,除趙青如外,又豈會有他人?

  而隨著屬下紛紛回報,糧價普遍飆升,京城各糧商如同串聯一般,李安心中不免暗生怒火。治理手段固然在心,但面對迫在眉睫的災情,時間緊迫,難以展開。一旦災民到來而無所作為,必引起大亂。

  於是,李安只得下令採購,儘管價格高昂。看著糧食裝載馬車,向城外運去,心中雖有不甘,卻也暗自記下此仇,決心賑災一畢,必將這些商人好生「照顧」。

  與此同時,趙青如府中,林休徐與趙青如聽聞李安以高價購糧,相視一笑,得意非凡。林休徐更是恭維道:「王爺英明,誰料到糧商售出之糧,竟是我國庫之糧。如此一來,皇庫之財,必流入我等囊中,無錢之後,皇權必受挑戰。」趙青如聞言,更是得意洋洋,命令糧價再翻一倍,自飲茶水,意氣風發。

  然而,他所未知,正有一人,於這風波中,比他更加欣喜若狂。

  此人,究竟心懷何計,又將如何應對眼前局勢,使得趙青如的得意,反成空歡喜一場?一切尚未可知,只待日後揭曉。

  京都深處,一座莊嚴院落內,一位威儀十足的男子懷抱著佳人,半倚於華麗榻上,聽聞屬下稟報之事,嘴角不禁勾起一抹深意的微笑。輕聲道:「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此事對吾而言,實為喜訊。去,命她們獻曲一曲,以添雅興。」言罷,目光轉向前來匯報的僕人,又淡淡吩咐:「去吧,為那火勢添些柴薪,使其燃得更旺。」僕人領命,躬身退出。

  與此同時,李安已抵達城外。他率領的糧食大軍到達時,眼見城牆腳下,沿牆而建的粥棚已豎立完畢。望之,棚數不下百餘,人潮聚集,多為身著襤褸之衣的流民,其中青壯年居多。顯然,這一路的顛沛流離,使他們食不果腹,現在見到施粥之舉,無不歡喜鼓舞。

  這些人,不僅衣衫襤褸見證了他們的流離失所,更有那面容消瘦,透露出饑寒交迫的艱苦。他們之所以能先行至此,皆因青壯之軀,尚能支撐長途跋涉。至於那些婦孺老弱,則仍在遠路之上,未能及時趕至。

  李安目睹此景,不由深吸一口涼氣,心中充滿感慨。眼前的一切,既展現了人間的苦難,又昭示著他所肩負的責任之重。對於那座院落中男子的計謀與冷眼旁觀,他尚未得知,但此刻,他的心思全在如何解救眼前這些苦難中的百姓。在這場無聲的災難與人性的考驗中,李安深知,每一份力量的投入,都關乎無數生命的希望與絕望之間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