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天地自然法則:《道德經》。🐙☢ ♣☢(求訂閱)
「兄弟們,百家姓第四期要開始了。」
「哈哈哈,終於開始講我們李姓了。」
「李姓威武。」
無數李姓觀眾,早就守候在了電視機前。
當然。
對於不是李姓的,他們同樣是無比的期待。
畢竟。
百家姓欄目從第一期到現在,大家也算是看明白了。
這個節目雖然看起來講的是姓氏,但卻是依據姓氏,講的是中華歷史與文化。
哪怕不看姓氏,只是了解其中的文化,亦是無比的有價值。
「兄弟們,據說這一期百家姓欄目還有一個無比大的創新。」
「什麼創新?」
「不知道,但央視說了,搞得我有些坐不住。」
「這央視也學會了搞噱頭了。」
眾人一邊等待,一邊不時聊到。
而當百家姓欄目一開始,他的收視就已經跳到了7個點。
如果這放到其他地方,又得慶祝。
但在百家姓欄目開始到現在,這樣的收視已經見怪不怪了。
「各位大家好,我是百家姓欄目主持人江寧,今天我們要講的是為李姓。」
做為主持人的江寧走上舞台。
「據我們最新統計數據,李姓在全國擁有1.09億人口,位居中華姓氏人口的第二位。中華上下五千年以來,李姓皇帝有60餘位,並出現了無數的李姓先賢。但是,也正因為李姓的龐大,分支眾多,經過幾千年以來,關於李姓的起源卻成為了一個困擾無數李姓人士內心的一個問題。」
江寧說完。
此時嘉賓席的三位嘉賓,這時亦是熱議了起來。
「丘館長,您是國家博物館的館長,您對李姓的起源問題是否有研究。」
趙晴天這時問向了丘少林。
丘少林卻是說道:「李姓不同於其他姓氏,因為其十分的龐大,所以起源眾多。以李姓出至贏姓,這一支更為確切一些。李姓的始祖叫做皋陶,皋陶是為舜時期的大理,大理是一種官名,是為執掌刑法的官。所以皋陶又以官名理為氏,後來便以理為姓。」
「到了商紂王時期,與襲理官的後代【理利貞】因為觸怒了商紂王,於是他便帶著家人逃跑。因為在逃跑的時候,摘了許多的李子得已生存。為了掩人耳目,也為了報答李子的救命恩情,於是理利貞便改姓為李,是為李利貞。至此李姓,便從此傳了下來。」
不得不說。
國家博物館館長丘少林還是知道不少歷史典故的。
此時說到李姓起源問題,丘少林亦是說的頭頭是道。
江寧亦是點頭,然後便接過話來:「李利貞這一脈傳到第十一世的時候,有一位子孫叫做李耳。為什麼叫做李耳呢,據說他生下來時,兩隻耳朵特別大,於是便取名為李耳。」
江寧說完。
此時巨型屏風緩緩拉開,時間拉到了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
在舞台上,出現了一位父親,他帶著一位小男孩。
小男孩,正是李耳。
此時父親帶著李耳,正要拜當時一位很知名的賢人商容為師。
但父親顯然知道李耳的性子,在拜師之前就對商容說:「先生,小兒雖然聰慧伶俐,但平時很喜歡問一些亂七八糟的問題,您不要見怪。」
商容哈哈大笑,就問:「做學問就要從問問題開始。」
說完,商容便問李耳:「小朋友,你有什麼問題?」
李耳便問商容:「先生,天上為什麼會下雨。」
商容就說,天上有雲朵,雲朵里有雨,於是天上就會下雨。
李耳又問,那雲朵里怎麼來的呢?
商容一愣,說:「這我倒是不知道。」
於是李耳又問:「先生,雨變成了水,水為什麼流向低處。」
商容便回答:「水入百川,百川到海,因為海在最低處。」
然後李耳又問:「海是什麼?」
商容說:「海就是最廣大的水。」
但這時李耳卻說,海不只是最廣大的水,還是最聰明的水。
商容很是奇怪,問,為什麼你會說海是最聰明的水。
李耳便說:「因為他知道自己守在最低的地方,所以他便長得最大。」
商容聽聞之後,一下子無比的震驚。
他覺得李耳是一個奇才,這么小年紀就懂得了如此之妙的自然規律。
「哈哈哈,這個李耳倒也有趣。」
「這活脫脫十萬個為什麼啊。」
「那可不,這樣的問題不斷的問出去,別說是古代人,現代人都得被問倒。」
「不過這個李耳很聰明啊。」
看到這一幕,一眾電視機前的觀眾一下子就喜歡了這麼一位小李耳。
接著。
李耳慢慢長大。
很快。
他就來到了年輕時期。
年輕時期的李耳在學院讀書。
同樣是一系列的問題出現。
「先生,周天子得了天道,為什麼現在諸侯仍然是不斷的產生紛爭,不斷的相互作戰。」
先生被逼得沒辦法。
於是便說道:「這是因為諸侯無道,所以才會產生這樣的問題。」
但李耳仍是不滿意,繼續問道:「那什麼是天下之道,什麼又是有道,什麼又是無道。」
最終。
李耳將先生氣得扔下了竹卷,這一節課不講了。
「哈哈哈,哈哈哈……」
「李耳這問題問得越來越高深了。」
「這問的不是哲學問題嘛。」
「對,但天下最難的就是哲學問題。」
「哦,是嗎,我怎麼不覺得。」
「那我問你,你是誰。」
「我……」
好吧。
世界上最難的問題確實是哲學問題。
比如第一個問題,你是誰?
第二個問題,你從哪裡來。
第三個問題,你到哪裡去?
粗看起來,這幾個問題好像很容易。
可是。
真正要解釋這幾個問題,不好意思,還真是解釋不出來。
到現在為止,人類都還沒有徹底的搞清楚自己是誰這一個問題。
至於你從哪裡來?
這更是讓人頭痛。
要到哪裡去?
或者伱會說,到時候人就死了,人應該去的地方就是死。
但死了之後呢?
所以。
這一些問題就是無法解釋的問題。
可是。
李耳所要尋求的,就是這一些問題。
……
「嘖嘖,第四期百愛姓有深度了。」
「嗯,這問題問得我都不知道怎麼回答了。」
眾人繼續看著屏幕。
舞台上,第三幕出現。
此時的李耳已經來到了中年時期。
中年時期的李耳成為了周王朝的一位守藏史,主要是負責管理圖書。
有一些像國家圖書館管理員。
到了這個地方,李耳無比的興奮。
面對著周王室所藏的無數典籍,李耳相信。
在這一些典籍里,他能找到許多他年輕時候不明白的問題。
李耳無比的沉浸在了書籍的海洋里。
在這一些書籍裡面,他有上古一系列書籍。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這一些都是上古之時的書籍。
當這一些書籍出現在眾人面前時。
三位嘉賓無比的興奮:「這是上古之書,三墳就是講解三皇時期的書籍。」
「五典,講解的是五帝時期的書籍。」
「八索即為八卦,講解八卦的書籍。」
「九丘意為九州,那就是講解天下九州之書。」
聽著丘少林對於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的解釋。
眾人亦是情不自禁的叫了一句。
「我去,沒想到,竟然還有這樣的先賢古典。」
「啊啊啊,之前聽都沒聽過。」
「現在還能看到這一些書嗎?」
有一些人無比激動的,他們想上網查資料。
對於這一些書,他們先天上就無比的感興趣。
畢竟。
三皇五帝時期離我們實在是太久遠太久遠了。
久遠到大家對於三皇五帝只有一個概念。
但是對於他們在當時做了哪些事,有什麼事跡,很多人都不知道。
現在大家能夠知道的,只是口口相傳的一些傳說。
只是可惜。
在眾人查閱之時。
哪怕是無比龐大的網際網路。
當搜索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時,也沒搜到太多有關的內容。
而這時,丘少林卻說道:「可惜,這些書籍都已經失傳了。」
好吧。
還要說什麼嗎?
雖然這一些書籍無比的重要。
但幾千年來,早就不存在了。
「李耳無疑是幸運的。」
「嗯,因為他看到過我們沒有讀過的書籍。」
眾人看著李耳沉浸在上古典籍當中。
與之同時。
李耳無比認真閱讀的同時。
在他身邊,竟然出現了一系列的先賢時期人物。
他讀堯書的時候,帝堯卻是出現了。
他讀商書的時候。
商王亦是出現了。
他對自己的好友說,這一些先賢剛才在與他說話。
他的好友說,這是你眼睛看花了吧。
或許李耳確實是眼睛看花了。
但是。
在李耳不斷的閱讀當中,他卻是吸收了無數多無數多的知識。
在吸收這一些知識的同時,慢慢的,他也能解答此前他年輕時候許多無法解釋的問題。
只是這還不夠。
李耳追求的,不僅僅是這一些知識。
李耳所要追求的,是道。
道是什麼?
那就是天下的法則。
但可惜。
哪怕李耳無比的聰慧,也閱讀了無數的書籍。
但是。
道是什麼,李耳仍然不知道。
李耳於是便尋問太史。
太史亦是搖搖頭:「我窮盡一生,也不知道什麼才是道。」
聽到太史的話,李耳有一些心灰意冷。
但是。
太史卻又說道:「你看這燈。」
太史指著典籍室里的燈,對李耳說:「這燈與書籍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李耳想了想說道:「燈能照亮世人,而書籍,也能如燈一樣,點醒世人。」
大史大笑的說道:「是的。」
「也許你現在並不知道道是什麼,但我想,這裡的書籍會告訴你答案。」
得到太史的點撥。
李耳發誓,他要將周王室所有的藏書全部看完。
……
「我感覺,這個李耳,必定是2000多年前的一位先賢。」
雖然眾人仍是不知道李耳是誰。
但是。
看著李耳這一生所要追求的事情,眾人內心卻是有一些明悟。
第四幕。
中年時間的李耳,慢慢的自己也長出了白髮。
關於道是什麼。
李耳雖然有一些明悟,但他卻說不出來。
可這時候。
在他生命中最為重要的兩位恩師,卻在這個時候要先行他一步。
一位是他少年時期的老師,商容。
另一位是守藏室的太史。
兩位老師在離去的時候對李耳說:「李耳,我相信你一定能悟出,什麼是道。」
面對著兩位老師的遺言。
李耳苦思夜想。
他回憶起自己少年時期。
他又來到自己的青年時期。
他想到中年時期他在守藏館所看的那些無數的書籍。
無數的時間過去。
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個時期的李耳突然大笑了起來。
隨後四人合為了一體,變成了一個李耳。
「我悟了。」
「我終於知道,什麼是道。」
……
「道,什麼是道?」
「我不知道。」
「那李耳說的道是什麼?」
雖然第四幕讓人無比的感動。
但是。
第四幕同樣留下了一個問題。
那就是。
什麼是道。
「道應該就是世間的規律。」
「廢話。問題是,什麼是世界的規律?」
「我哪知道,如果我知道,我也是先賢了。」
評論區亦是吵了起來。
但第五幕,卻亦是緩級的出現了。
「先生,什麼是道?」
自從李耳悟出道之後,他的名聲傳遍了整個中華。
無數的達人,智者,不斷向李耳求教。
這時。
有一位無數人都無比熟悉的人,他的名字叫做孔丘。
「我的天,孔子出現了。」
「孔子竟然向李耳問道。」
「這這這……」
孔子是誰?
相對於大家不知道李耳是誰。
那麼。
大家太知道孔子是誰了。
孔子是儒家開創者,是上古先賢。
或者說。
孔子就是聖人。
但是。
就是這樣的一位聖人,這時候他卻向李耳求道。
「先生,天下紛爭,這是因為失了禮,只有諸侯恢復周禮,天下就能安定。」
這是孔子向李耳問道之時所說的。
但聽到孔子的話,李耳卻搖頭:「禮只不過是表象,禮樂早已經崩壞,天下諸侯不可能再恢復周禮。而只有一眾諸侯懂得了什麼是道,天下這才能夠安定。」
這時。
孔子便問:「什麼才是道。」
這也是所有人都想要問的。
李耳緩緩說道:「水。」
「上善若水。」
孔子似乎領悟了,向李耳告別。
在告別之時。
孔子對弟子說道,先生如龍也。
……
第六幕。
孔子在向李耳問道之後。
李耳年歲漸長,他準備西出函谷關,雲遊天下。
當時函谷關負責人關尹子,也叫尹喜,他接見了李耳。
尹喜無比的激動。
他覺得這是聖人來了。
在他接見李耳之後,知道李耳想去雲遊四方。
可他又十分的為難。
他想將李耳留下來。
但又不知道用什麼辦法。
後來。
尹喜便對李耳說:「先生,您這一去,也不知道何年才能回來。大家聽聞您已得道,但世人卻沒得道。您這一去之前,何不將您悟出的大道著冊成書。」
李耳聽完之後,便點了點頭,隨後他便閉關,開始創作。
幾天之後。
紫氣東來。
漫天的紫氣撒滿整個天空。
李耳閉關而出,寫下了一篇五千餘字的經典:道德經。
尹喜激動的雙手接過李耳所著之書。
只是雖然成書,但尹喜看完卻仍是有一些不太明白。
於是他便對李耳說:「先生所著之書,我感覺包含天地宇宙自然法則,我讀之後,只感覺高深玄妙,還望先生指教。」
就在尹喜說完。
一直站於一邊的江寧。
突然做出了一個無數人想都沒有想到的動作。
他緩緩入畫,進入到了李耳所在的世界……
江寧朝著李耳一拜,說道:「晚輩也想向先生求教」。
尹喜一愣。
看著一位身著現代衣服的男子,說道:「你是誰?」
江寧回道:「我是來自2000多年後的一位讀書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