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煌煌巨作,《本草綱目》。(求訂閱)
「同學們好。」
「老師好。」
「請坐。」
第三節課。
江寧明顯放鬆了許多。
看著一眾學子,江寧說道:「今天我們這節課講一位醫生,李時珍。」
「相信大家也查閱過一些資料,知道李時珍是誰。李時珍是明代的一位醫生,他只考中過秀才,沒有中過舉人,更不是進士,所以他也沒有當過官,他就是普通的一小老百姓。或者說,比之普通小老百姓要好一些。但對於幾千年歷史而言,像這樣的醫生,也不會被太多的史官關注。」
不只是這個世界。
前世也是如此。
前世史書上對於李時珍的介紹也沒有太多。
如果不是因為李時珍作了一部神作,估計李時珍是誰大家都不知道。
「可縱然如此,李時珍仍然與徐霞客一樣,散發出了他的光彩。我們還得從頭開始說起……」
「李時珍出生於湖北,他的祖父是一位草藥醫生,他的父親李言聞是當時的名醫。不過雖然是名醫,比起出仕,醫生的地位並不高。所以開始的時候,李言聞並不想李時珍學醫,想讓他考取功名。因為李時珍幼年讀書讀得非常好,14歲的時候,李時珍就考取了秀才。可李時珍對於功名並不是很感興趣,在他連續三次會試落榜之後,他便棄儒學醫。」
「因為有名醫父親的教導,加之李時珍在醫學這一塊天賦奇高,所以20多歲的時候,李時珍的醫術就已經非常高超了。明世宗嘉靖30年,李時珍這一年33歲。富順王朱厚焜患了重疾,一系列名醫都沒治好。有人推薦李時珍,李時珍很快就將富順王朱厚焜的病給冶好了。至此,李時珍名聲大顯,後來他又被楚王請到王府,兼管良醫所事務。再後來,又被推薦到太醫院工作,三年後,再次被推薦上京擔當御醫。」
上述李時珍這一些經歷,史書上是有記載的。
因為擔任過御醫,所以有一些介紹。
這也是不少人查閱資料,對於李時珍的初步印像。
不過史料當中,也僅僅只寫到這。
後面呢。
那就沒有了。
沒有並不是說李時珍不在了。
而是史書並沒有記載李時珍之後的事跡。
也許對於史官來說,不為皇家辦事,沒有當什麼官,那就沒有太多值得記載的。
但對於江寧來說。
其實前面李時珍的一些事跡,才是沒有太多值得記載的。
……
接著,江寧繼續說道:「40歲時,李時珍辭去了御醫的工作,他回到家鄉創立了東壁堂,並坐堂行醫。一天,李時珍來到湖口,見一群人正抬著棺材送葬,而棺材裡直往外流血。李時珍上前一看,見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鮮血,於是趕忙攔住人群,讓抬棺材的人停下來,眾人聽了,面面相覷,不敢相信。李時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覆勸說,終於使主人答應開棺。先是進行了一番按摩,然後又在其心窩處扎了一針,不一會兒,就見棺內的婦人輕輕哼了一聲。不久之後,這名婦女又順利產下一個兒子,原來這名婦女是因難產而陷入假死。」
「又有一天,有家藥店老闆的兒子大吃大喝後,縱身翻越櫃檯,請李時珍診脈,李時珍告訴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個時辰了,請趕快回家去。眾人都不信,那個藥店老闆的兒子更是大罵不止。果不其然,不到三個時辰,這個人便死掉了。原來是此人吃飯過飽,縱身一跳,腸子斷了,內臟受損。」
「上面這兩則故事,只不過是證明李時珍的醫術。這不能算得了什麼,因為,在歷史當中,有不少介紹一些神奇醫術的。甚至,還有許多比之李時珍還要神奇。但李時珍與其他的醫者不一樣,這裡的不一樣,比得不是什麼醫術高低。李時珍除了醫術高明之外,他對於草藥亦是非常的關切。
當時,有人說,北方有一種藥物,名叫曼陀羅花,吃了以後會使人手舞足蹈,嚴重的還會麻醉。李時珍為了尋找曼陀羅花,離開了家鄉,來到北方。終於發現了獨莖直上高有四五尺,葉像茄子葉,花像牽牛花,早開夜合的曼陀羅花,為了掌握曼陀羅花的性能,親自試吃,並記下了「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證實了單獨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
說到這裡。
眾人對於李時珍終於有了一個全新的印像了。
如果江寧只講李時珍是一位有名的醫生,或者是一位醫術很厲害的醫生,估計大家不感冒。
可是。
當江寧講到李時珍為了檢驗草藥的特性,竟然親自嘗試時,眾人對於李時珍便佩服起來了。
也許李時珍並不是醫術最高明的一位醫生。
但他,一定是一位負責任的醫生。
同樣也是值得眾人尊敬的醫生。
只是。
這同樣不是江寧要說的重點。
江寧繼續說道:「雖然親自嘗試草藥,這是對於病人負責,也是體現大醫精誠之心。但這也只能說明,李時珍是一位很有責任感的醫生。可是,當一位醫生,僅僅只是有責任感就夠了嗎?各位同學,你們覺得,醫生除了醫術高明,有責任感之外,他還需要有什麼樣的品質?」
「江寧老師,我覺得應該還要有微笑。」
這時一位同學舉手回答。
這一句讓全場大笑。
但笑過之餘。
眾人還真想不到太多了。
醫生醫術高明,有責任感……難道還需要其他的品質嗎?
這不是已經夠了嗎?
或者說,已經做得足夠好了。
現在有多少醫生,不但沒有責任感,而且醫術也不見得高明。
對於此。
江寧卻是說道:「我應該說,醫生除了這一些,是否會有更高的追求?」
不等眾人回話。
江寧卻是又講了一個故事:「又有一天,李時珍正在診病,突然一幫人鬧鬧嚷嚷地拉著一個江湖郎中湧進診所。為首的年輕人憤憤地告訴李時珍,他爹吃了這江湖郎中開的藥,病沒見好,反倒重了。他去找他算帳,郎中硬說藥方沒錯。讓李時珍給看看。說完把煎藥的藥罐遞了過來,李時珍抓起藥渣,仔細聞過,又放在嘴裡嚼嚼,告訴他這是古醫書上的錯誤,《日華本草》的記載把漏藍子和虎掌混為一談。眾人慨嘆了一陣,只得把江湖郎中給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醫生為一名精神病人開藥,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藥,病人服藥後很快就死了。還有一個身體虛弱的人,吃了醫生開的一味叫黃精的補藥,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原來,幾種古藥書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黃精和鉤吻說成是同一藥物,而狼毒、鉤吻毒性都很大。」
「當看到這一些,李時珍卻是深刻的明白了。中國地貌非常之大,各種古書記錄草藥,以及醫生對於草藥方面的識別這一塊上,都存在著許多的問題。有的因為兩種草藥的名字一樣,進而醫死了人。有的雖然草藥的名字不一樣,但他們的長相一樣,抓錯了藥,也導致出了許多的問題。」
江寧停了一下,轉頭看向眾人:「各位同學,如果是你們,伱們碰到這種情況,你們會怎麼樣?」
「如果是我,我可能會將碰到的這一些情況發到網上,讓行業內進行糾正。」
「這個是好的。」
江寧點頭:「但明代可沒有網際網路。」
是的。
明代不但沒有網際網路,整個的交通與信息傳遞都非常困難。
這也是為什麼古書上會有不少出錯的地方。
有的確實是因為水平方面出錯了。
有的。
很多時候是因為交通不便,信息不暢,進而出錯。
「那就寫一本書,將前人的錯誤指證出來。」
這時又有一位同學說道。
江寧點了點頭:「這位同學說得好,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可是,你知道中華草藥有多少種嗎?」
「呃……這個不知道。」
這位同學搖了搖頭。
「明代之前,有記載草藥1500多種。每種的名字,特性,藥理,體貌……又都完全不一樣。而且,如果你要作書的話,你必需將這1500多種草藥每一種都重新梳理一遍。因為,在這裡面很有可能就有記載出錯,最後導致醫死人的情況。」
「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明代不比我們現在。我們現代只要有網際網路,有的只是一搜,一切都出來了。可在明代,交通如此不方便,信息如此閉塞。有的一些草藥,連李時珍他自己都沒有見過。甚至,哪怕我們有網際網路,我們的信息無比的暢通,但是,也不見得我們之前梳理的草藥沒有問題。所以,要想完全的弄清楚這一些草藥的各類特徵,哪怕有的只是一種藥材,都得花無數的時間。」
「好吧。」
一眾學子無奈的搖了搖頭。
確實。
這放在古代,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李時珍,就是要將這種不可能化為可能。
江寧說道:「不過雖然如此,李時珍卻是毅然挑起了這樣的一幅重任。他準備修一部時代最為完善,最為準確,最為系統的一部本草類醫書。為了更為方便傳播,也更容易大家記憶。李時珍打破了自上古以來,沿襲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把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萊、果、木、器服、蟲、鱗、介、禽、獸、人共16部,包括60大類。」
一邊說。
江寧在黑板上畫出了一個表格。
表格之首例出了水,火,土,金石……等各部。
在各部之下,則是分類。
比如草部,他又分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類、雜草等十一類。
這還不只。
每一類下面的本草,又系統地記述了各種藥物的知識。包括校正、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錄、附方等項,從藥物的歷史、形態到功能、方劑等……等等。
「我的天,這也太龐大了吧。」
不看不知道。
當江寧將一個表格例出來時,台下一眾學子都是叫了一句。
不需要江寧解釋。
他們又哪裡不知道這樣的規模有多大。
這有一些像元素周期表一樣。
別看元素周期表只是按上面分類,介紹了一系列的元素。
可是。
每一個元素,哪怕窮其一生都沒能完全研究得透。
雖然本草不比元素。
但光每一種本草,要將他徹底了解清楚,亦是一個非常大的工程。
更不用說。
在這裡面還有一千多種。
「江寧老師,這部作品叫做什麼名字?」
「叫做本草綱目。」
「李時珍先生用了多少年時間創作這一部作品?」
「從李時珍1552年著手編寫,到1578年,李時珍用了27年。」
「27年!!!」
眾人咂舌。
27年雖然是一個冰冷的數字。
但27年,卻是一個漫長的歲月。
對於個人來說,27年,就是一輩子。
不只是一輩子。
這樣的一部恢弘巨作,光靠李時珍一人是完成不了的。
這一部作品,除了李時珍編著之外,他的弟子,他的兒子……等等一系列人,都參與了編著。
「那這本書在哪?」
台下一眾學子激動的問道。
雖然他們並不知道《本草綱目》具體的價值。
但是。
僅僅只是聽江寧的講述,他們便知道,這是一部宏篇巨作。
哪怕這一部作品在醫學上價值不大。
但是。
這一部作品就像徐霞客遊記一樣,如此的光芒璀璨。
甚至。
看起來。
他的價值比之《徐霞客遊記》還要大。
「這本書啊……」
說到《本草綱目》,這又是一個故事。
看著眾人期待的眼神,江寧說道:「本草綱目雖然是一部作品,但卻內容龐大,全文加在一起將近200萬字。各位同學,200萬字別說是對於明代了,就算是對於現代來說,也是一部長篇巨作。可是,以明代當時的雕刻水平,要想雕刻這一部宏篇巨作,那將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
「李時珍成書之後,他找到了當地最大的書商。書商老闆看過《本草綱目》之後,無比之欣賞。並嘆為惶惶巨作。可雖然如此,因為要出版這樣的一部巨作,哪怕就是出版100套,他們都要巨虧。最終,這位當地的最大書商拒絕了李時珍的出版。」
江寧嘆了一口氣。
然後很是「有意的」對著眾人說道:「有的時候啊,不是什麼作品,他都能傳下來。也不是什麼巨作,他都能有一個好的歸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