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
郭陽確實對研發進度不滿。
從嘉禾收購豐凱農機以來,前後投入的資金接近2億元。
而且還有他在漢諾瓦農機展上解析出來的技術資料作為支撐。
結果呢?
主推的產品就只有內燃機和拖拉機,最關鍵的糧食和牧草收穫機械,樣品都沒有一個。
郭陽目光在研發中心眾人身上一一掃過。
關程是他親自面試的,留學歸來的高材生,他還用未來的一些農機發展方向測試提問過。
至少技術能力是足夠的。
除此之外,後續招聘的工程師團隊也是精挑細選的,學歷、工作經驗都是上上之選。
應該也沒問題。
郭陽眼神不經意的在幾名老員工身上停留了一瞬。
埋頭,不敢直視他。
「還有其它什麼產品嗎?」
「有,有。」
關程回過神來,
「近半年,全王生物科技在植物提取上提出了新的需求,研發中心據此又陸續改進了工藝。
目前植物提取的溶劑消耗量進一步降低,效率提升不少,同時也能提取其它植物色素。
而且,除了辣椒紅色素,辣椒鹼和辣椒精的工業化生產設備也已經投入到了生產中。
下一步,全王那邊還想在生化產品上進行攻關,也需要我們協助。」
郭陽挑了挑眉,
「生化產品?」
「是的。現在全王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船舶防鏽防腐劑,以及藥品和殺毒。尤其是殺菌劑的開發利用上,天禾種業那邊也很感興趣。」
「殺菌劑?全王這是要搞生物農藥啊。」
郭陽訝然,這全王有東西啊!
植物提取的工藝不僅延伸到了其它植物,不聲不響的,這辣椒深加工領域,又有了新的折騰方向了。
生物農藥,確實有應用前景。
「他們搞殺菌劑和豐凱有什麼關係?」
關程有苦說不出,上次幫全王測試生產線,因為裝逼,向余秦透露了集團將要加大投入的消息。
還不知好歹的夸下了海口,
「不管是多小眾的農機,只要集團內部公司有需要,我們都可以研發。」
然後就被余秦給耗上了,
工藝改進,設備研發,哪哪都要帶上豐凱的研發人員。
如果要說嘉禾旗下誰最卷,關程心裡排第一位的是全王生物。
在余秦的帶領下,真就是全員牲口。
看關程這模樣,郭陽也瞭然。
「還有沒?」
「有,辣椒除柄機。」
「你是為全王搞研發嗎?」
「噗呲……」,人群里傳來不合時宜的笑聲,又詫然停止。
是那幾名老員工。
應該說,整個研發中心都以老員工為主,新聘的工程師多半被外派到九泉了。
郭陽算是明白一些了,無視了那幾人。
「天禾種業那邊也去人了?」
「嗯。」
郭陽眼神古怪的問道:「也有成果?」
「有,小區播種機、小區育種測產儀器,還有種子分選系統也幫他們優化了下。」
郭陽沒好氣的說道:「還挺能耐啊,各個子公司都混熟了。」
關程撓了撓後腦勺,
「都是兄弟單位。」
「集團提供的技術資料里也有些這方面的內容。」
郭陽明顯感覺關程這時的身形都輕鬆了些,說話也有了底氣。
「都是兄弟單位,怎麼沒見你們為苜禾研發農機?搞拉幫結派啊?」
關程連連擺手,「沒有,沒有,我沒有。」
郭陽被關程滑稽的模樣逗笑了,知識分子就是太正經了。
「產品效果怎麼樣,能不能上線生產了?」
關程正色道:「產品絕對可以,全王和天禾種業沒有不稱讚的!」
「辣椒除柄機已經在生產了,都是全王生物定購的。種子分選線有訂單隨時就能開工。」
郭陽嘴角不自覺的顫了顫。
只能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一不小心在小眾農機上作出了突破。
尤其是種業機械,
因為市場較小,加上關鍵技術難以攻克,研發成本高,從而導致大型企業不願意做,小型企業沒能力做。
這方面一直是國內的短板。
但有郭陽提供的解析資料,天禾種業又提出了需求。
關程帶人試了試,
沒想到還真給搞出來了。
還有辣椒除柄機,這玩意目前來說應該是獨家。
實用性也有,
就是這小玩意不太符合嘉禾的氣質。
「接下來研發重點放在聯合收割機和牧草成套機械上,零部件材料該進口的就進口,明年採收季的時候我要看到產品上線。」
「是!」
「生產線那邊的負責人呢?拖拉機可以下線生產了,內燃機也同步進行推廣。」
「好。」
望著郭陽離去的背影,研發中心的眾人鬆了口氣。
現場也恢復了嬉鬧的模樣。
關程看著這一幕,帶著兩名工程師,就去忙活聯合收割機組裝去了。
對,就是組裝。
他們的多缸機技術水平已經能滿足對配套性能要求比較高的聯合收割機。
而最關鍵的發動機都解決了,其餘的又能有多難呢?
只是有些人混日子混習慣了。
……
郭陽又在豐凱呆了兩天,才等到出差歸來的余洪海。
「我怎麼感覺你又胖了兩圈。」
余洪海笑著說道:「和各級農機部門打交道,每天都是大魚大肉,喝的酩酊爛醉,怎麼能不胖。」
「戰果如何?」
「說不上來好不好。」
余洪海搖了搖頭,仍不住大倒苦水。
「我看啊,農機補貼資金早晚得成為廠家、經銷商、農機主管部門、用戶這四個環節的利益博弈。
國家有全國的農機補貼機型目錄,每個省也有自己的補貼機型目錄,甚至有的市上也有。
各級部門利益上的分歧太大,生產企業的營銷成本無形之間就抬高了。」
郭陽也聽懂了,大概意思就是茶水費多了。
余洪海繼續說道:「有的地方還拉著我商量,農機補貼目錄上的價格定高點。
比如說我們的50馬力拖拉機,市場價41500元,目錄上就定為45000元,補貼金額7000元。
最後得利的時誰?又損害了誰?」
郭陽默然,
這樣一操作,農民購機者實際得到的購機補貼就少了一半。
農機生產者也沒賺。
但生產廠家、經銷商又不得不重視這一塊,補貼農機在某些地方能占到市場容量的50%-60%。
錢都拿去給茶水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