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河套腹地

  第118章 河套腹地

  蒙省五原縣?

  郭陽一時沒反應過來在哪兒。

  好在很快就有人拿來了幾幅地圖,有全國的,也有五原縣的。

  陳司長在地圖上指出了五原縣的位置。

  「五原縣地處黃河幾字彎外側,河套腹地,陰山腳下,現有耕地面積230萬畝,是巴盟主要的糧食產區,以種植小麥、玉米、葵花為主。

  近幾年,當地常年超量引用黃河水灌溉,造成土地鹽鹼化十分嚴重。

  人均土地的一半受鹽鹼危害,土地產出極低,嚴重影響著當地農民的家庭收入。

  五原縣已經在鼓勵農民種草,對種草農戶進行補貼,引進了草顆粒生產線,和加工企業簽訂訂單合同。

  現有的50畝以上的連片種草示範田超過50個,種植面積也達到了1萬畝。

  但僅靠縣裡的力量是有限的,撂荒的土地依然年年增多。

  郭總不是喜歡啃硬骨頭嗎?我想五原縣應該合你口味。」

  郭陽盯著地圖看了會兒,大腦飛速運轉。

  這確實是塊硬骨頭!

  鹽鹼地面積超過了200萬畝!

  但顯然,作為自治區商品糧主產基地,現有的100萬畝鹽鹼耕地是不可能給嘉禾的。

  至於100多萬畝鹽鹼荒地,郭陽又仔細看了看五原縣的地理圖,頓感棘手。

  「陳司長,五原的鹽鹼荒地並不是完全連片的吧!

  應該是分散在各個村鎮,由於鹽鹼過重,村民撂荒而逐漸形成的鹽鹼荒地。

  而在鹽鹼荒地的四周,就是農戶們耕種的低產鹽鹼地。

  所以看似有100多萬畝鹽鹼荒地,但這個村子撂荒2000畝,另一個村子有1000畝。

  等改良好了,

  村民又該跳出來了,地方政府也就有了收回土地的契機。

  最終嘉禾很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

  這骨頭太硬了,很可能崩壞了牙口!」

  郭陽連連搖頭。

  百萬畝確實很誘人,但企業需要付出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是巨大的。

  農業部想帶動當地產業發展,帶領當地群眾脫貧奔小康。

  但於企業而言,存在著太多未知的風險。

  郭陽自然得趁機提條件。

  陳司長說道:「政策上肯定有扶持,當地政府也會大力配合。」

  郭陽試探著問道:「採用怎樣的運作模式呢?農戶的土地流轉給嘉禾嗎?」

  陳司長沉吟了下,說道:「涉及的農戶太多。」

  郭陽癟癟嘴,

  土地不是嘉禾的,嘉禾又何必要去趟渾水呢?

  正色道:「只有土地集中流轉,才方便統一經營管理,才能走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的農業經營模式。」

  這時,林部長敲了敲桌面。

  「鹽鹼地改良是國家戰略,部里也打算打造一批鹽鹼地改良典型項目區。

  五原縣就很典型,鹽鹼、沙化等土地問題嚴重,又是自治區的商品糧基地。

  堅持土地集中流轉是正確的。

  但不一定全部交給嘉禾,地方也可以採取種植大戶流轉、村集體合作社等形式集中經營管理。

  嘉禾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引領者的作用。

  畢竟大多數農戶對鹽鹼地改良技術沒什麼研究,對苜禾1號更是極為陌生。」

  郭陽點點頭,表示認可。

  循序漸進,引領者。

  這難度一下子就降低了。

  隨後郭陽又問道:「項目資金和政策扶持?」

  林部長說道:「部里只能協調水務、交通、住建、規劃、國土、供電等部門,多部門合力,整合項目資金。

  具體的鹽鹼地改良專項資金政策還在研究之中。」

  郭陽抿了抿嘴,意思是得自籌唄!

  「鹽鹼荒地的租金怎麼算?」

  林部長挑了挑眉,也大概摸清楚了嘉禾的顧慮。

  「前五年租金免費,或者是由地方財政承擔。」

  「至於合同問題,有部里背書,至少短期內是不用擔心的。」

  郭陽心想,正常來說,5年時間剛好能夠讓鹽鹼地變為良田。

  以苜禾的經驗,苜禾1號種子貯備也夠,只需要1-2年就能完成改良成良田。

  再用2-3年回本,剩下的時間,就是淨賺的。

  30年的合同流轉時間,能壽終正寢的畢竟是少數。

  郭陽已經傾向於答應下來。

  有上層背書,

  最大的問題就解決了。

  雙方初步達成了意向。

  由部里牽頭,嘉禾的專業團隊和地方政府多次磋商具體的投資協議。

  突如其來的驚喜,五原縣政府一時被砸蒙了頭。

  讓投資協議的談判很順利,

  縣裡能給的政策支持基本上都給了。

  最終,一份事關五原縣200多萬畝鹽鹼地的改良計劃流露了出來。

  在縣城裡引起了軒然大波!

  ……

  五原縣城西郊。

  「滿眼一片白茫茫,寸草不生鹼圪梁。年年辛苦都瞎忙,大片土地盡撂荒。」

  「鹽鹼地里種莊稼,十年九不收。」

  這是近年來,五原縣最常見的景象。

  走在田野里,滿眼都是荒蕪,鹽鹼地和沙化並存。

  郭陽仿佛想起了兩年前。

  那時的雙橋村也是這般荒蕪,天地間一片白茫茫,猶如積雪覆蓋。

  但兩年時間,鹽鹼地霎時變成金疙瘩。

  兩萬畝苜禾1號的大賣,更是讓他的內心火熱。

  對高等級的種子,對自然能量的渴望越來越強烈。

  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

  苜禾農牧在鹽鹼地治理上又邁出了新的一步。

  通過談判,苜禾農牧和五原縣簽訂了鹽鹼地治理改造的投資協議。

  項目分三期建設。

  計劃改造面積超百萬畝!

  而第一期主要是針對縣城西郊及更遠處的鹽鹼和沙化土地,涉及面積超50萬畝。

  項目勘察團隊由苜禾和五原縣農技中心組成,同時農大及農科院作技術輔助。

  五原縣農技推廣中心的負責人邱振東,是土生土長的河套漢子。

  外表敦厚,性格豪爽。

  但面對廣袤的鹽鹼地也時常一籌莫展。

  「這裡鹽土含鹽量大部分超過1.0%,作物很難出苗,只能種植向日葵,產量僅為正常的30%~70%。

  而且,因連年使用化肥,農民只種地不養地,導致土壤板結硬化,耕作性能差;

  連年使用大車翻地,犁底層深厚,土壤通氣透水性差,根系難以下扎,作物易倒伏。」

  郭陽笑了笑道:「聽起來情況比雙橋村要好些。」

  邱振東卻並不樂觀,「鹽鹼就像一個漂亮少女身上的疥癬,已經到了需要徹底根除的時候了。」

  向天山跟著說道:「五原縣鹽鹼地的鹽分類型比較複雜,各種鹽類都聚積於同一土層。

  比如說眼前寸草不生的光板地,就是鈉質鹼化類鹽鹼地,不透水,降水後積水嚴重。」

  在周邊地里轉悠了半天,基本算是摸清了周圍的情況。

  「老向,你是這方面的專家,有草案了沒?」

  向天山笑了笑,道:「對症下藥唄。」

  「鹽鹼類型以混合物為主,那改良措施就以綜合措施為主。」

  「土地整理、完善排灌水系統依然是必備條件,其它就是常規的深松旋耕、施用秸稈、摻沙等。」

  邱振東疑惑的問道:「會不會太簡單了,不用施有機肥,脫硫石膏或則磷石膏之類的嗎?」

  「不用,有苜禾1號就夠了。」

  「哦。」

  「苜禾1號真有那麼神奇?」

  「不會讓你失望的。」

  郭陽看到前面不遠處有片林地,飄來陣陣清香味。

  「那是?」

  「那是果園,這幾天蘋果梨應該成熟了。走吧,帶伱們去嘗嘗鮮!」

  在這鹽鹼和沙化並存的土地里,看到了一片綠地,郭陽也頗感新奇。

  沒一會兒,幾人便走進了果園。

  果園裡,梨、桃、杏、李、沙棗等各種果樹都有,品種繁多,梨更是有十幾個品種。

  而在腳下,便是被固定住的流沙。

  邱振東從樹上摘下幾個梨遞給眾人,果皮呈黃綠色,形狀不是很好看。

  郭陽咬了口,肉質細嫩清脆,果汁含量多。

  還不錯。

  一邊含糊的問道:「就這麼摘了吃沒事?」

  「沒事,20年前我就經常來這兒,那時候這裡還是一片流沙。」

  「20年前?流沙?」

  隨行幾人目光都被吸引了過來。

  這時,林子裡傳來樹葉抖動的聲音,一個佝僂著背的老人走了出來。

  「我說是誰這麼大膽子,原來是你啊,東子。」

  「華叔,今天在這邊考察,口渴了,就摘幾個梨吃,還是那個味道啊!」

  被稱為華叔的老人打量了幾人一番,「考察什麼?」

  「鹽鹼地改良項目啊,村里已經在宣傳了吧,這幾位就是嘉禾集團的老總。」

  「後續村裡的低產田地和鹽鹼荒地主要就是流轉給他們。」

  尹少華連連點頭,又順手從樹上挑了幾個好果子摘下來。

  「那感情好,水果管夠,管夠,隨便吃。」

  郭陽好奇的問道:「華叔,這果園20年前真是流沙?」

  邱振東笑著接過話頭,

  「華叔20年前從林校畢業時,這片沙地沒人治理,華叔就主動承包下來種樹。

  當時這裡水沒有、電沒有、路不通,僅有一個倒了一半的小土房。

  他跟同學借來水準儀,測高程、看地表地貌、查地底結構,最後發現這裡是沙蓋樓地。

  要種樹,就要先平沙丘。沒錢雇推土機,華叔一家人就靠一副獨輪車和扁擔往外挑沙平地。

  沒錢買樹苗,他們就到附近的林場,把林場丟棄的不合格的兩年生、一年生抱條撿回來,泡一個星期,種在自己的沙地里。

  沒有水,就擔水澆樹,還用一年時間,挖通了10里長渠,引來了水。」

  「華叔,我沒說錯吧!這些話你每次喝了酒都要說一遍,我都熟記於心了。」

  尹少華像大公雞似的昂起了頭,哼哼的說道。

  「算你過關。」

  「但你小子好久沒來了,挖的水渠早就乾涸了,現在都是靠機井澆水。」

  郭陽讚嘆道:「佩服!佩服!這果園和林場面積不小,一年要掙不少錢吧!」

  「林地有500多畝,果園有200多畝,現在主要是我兒子在打理,我平時就到樹林裡走走,看看這些樹,看看孩子們,心裡就覺得敞亮。」

  說到收入的時候,尹少華笑眯了眼。

  「收入還行,一年果園能賣四五萬。」

  郭陽說道:「華叔,有沒有興趣再買個幾百畝地呢?

  這次的鹽鹼地改良項目縣裡有很多配套政策,取水設備、草籽,甚至還有直接的補貼。」

  看著華叔思考的摸樣,邱振東知道他真動心了。

  事業上的成功,以及華叔堅持不懈、刻苦耐勞的精神深深的影響著下一代。

  他的兒子,甚至女兒一家都有投入到土地上的想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