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嘀那邊什麼反應?還是不願意合作嗎?」
惠民出行的辦公室內,張益達問黃曉峰。
黃曉峰乾笑兩聲,你這招可是把人家給欺負爽了,還指望人家過來合作,陳衛就不要點面子的嗎?
「張總,嘀嘀那邊不願意跟我們談。商務部門溝通了他們好幾次,見到的頂多也就是嘀嘀級別不高的中層管理。
陳衛,柳婧他們這些高管一個都沒露面,也沒消息回復。」
張益達聽懂了,這或許就是嘀嘀高層的態度吧,索性也熄滅了「和談」的想法。
本來嘀嘀收購小藍單車,張益達就沒太當一回事,更不會說因此就記恨上陳衛。
畢竟交情和生意是兩碼事,不能混為一談。
再說了,小藍也威脅不到惠民單車,只不過一直搞免費競爭讓人有些難受,搞得惠民單車的財務情況很緊張。
「求生欲」強烈的惠民單車推出聚合打車,順風車,也不過是為了多增加點收入,改善一下財務狀況。
張益達也沒想到嘀嘀有這麼大反應,網約車領域有優步、易到、曹操、首汽等多個玩家,多上一個惠民也應該沒什麼吧。
他猜測和惠民單車的過往戰績有關,上億的註冊用戶,極度年輕化的客戶群體。
相比於易到,曹操這些打車軟體,惠民出行對嘀嘀的威脅無疑高一個等級。
特別是惠民單車在共享單車領域的輝煌成績,要是成功複製到網約車領域,那可真的是要了嘀嘀的老命。
將這些想法丟到一邊,張益達開始看起了惠民出行這幾天的運營數據。
「惠民出行業務升級一周時間,新增註冊用戶超500萬人,環比上周增加150%……
日活躍用戶達到2100萬人,環比上周增長20%……
單車騎行日訂單突破3000萬單,環比上周增長7.14%……
聚合打車一周訂單超30萬單,日訂單突破10萬單。
順風車業務周訂單超10萬單,日訂單突破3萬單,已招募認證車主超20萬名……」
看了這個數據,張益達也沒想到,惠民出行的業務升級還帶動了大幅度的用戶增長和日活用戶增長。
稍微想下也就釋然了,APP功能的豐富,在原有單車用戶的基礎上必定可以吸引一部分網約車用戶。
另外,原先幾天才騎一次共享單車的用戶,現在想打個車,有一部分會選擇使用惠民出行APP,這樣日活用戶數也就上升了。
不過這個數據,距離撼動嘀嘀的根基還差得有點遠。
根據嘀嘀出行近期公布的數據,全平台(涵蓋計程車、專車、快車、順風車、代駕、巴士、試駕、企業版)整體完成日訂單首次突破了1000萬。
嘀嘀的順風車業務才推出一年,訂單占比只有嘀嘀的5%,也就是每天50萬單。
惠民出行每天的順風車訂單是3萬單,這個數據占到了嘀嘀的6%。
而嘀嘀的主營業務專車和快車占據了嘀嘀的八成以上訂單,即日訂單超800萬。
惠民出行的10萬訂單,相比這個數字還差得遠,只有嘀嘀的1.25%。
從眼下來看,惠民出行對嘀嘀的影響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
畢竟嘀嘀2012年就開始營業了,晚起步四年的惠民出行是沒那麼容易追上嘀嘀的。
事實上,張益達也沒想去追上嘀嘀。
全世界的打車公司就沒一家盈利的,包括美國的Uber和Lyft,以及印度的Ola,東南亞的Grab和GoJek。
不過聚合打車和順風車還是可以做做的,前者跟各大打車軟體定的抽成佣金是每筆訂單金額的10%,後者抽成是5%。
惠民出行給每一位用戶發放了88元車費抵用券,每次可以抵用車費的10%,剛好把佣金抽成拿來做補貼了。
不過88元也不算多,用戶消費880元就把紅包給用完了。打車頻率較高的用戶一個月就基本上可以達到880元這個數字。
但一個月時間,基本上也把用戶的使用習慣給培養出來了,以後用戶打車可能第一時間就會選擇到惠民出行使用聚合打車了。
對於惠民出行來說,除了第一個月的用戶補貼,後續只需要做好IT系統的運營維護,以及做好合作平台的溝通協調工作,運力調度等等,之後的日子裡,聚合打車就可以產生正向的現金流了。
張益達可不會頭鐵的去推出自有打車品牌,首先時間上就來不及了,而且還背著共享單車這麼個燒錢大坑,再加上個自營網約車,怕是想讓自己上天台。
順風車的話,嘀嘀最初抽成是5%,迫於運營壓力,最近已經漲到了10%。
張益達制定5%,就是擺明了要搶嘀嘀的車主和業務量。
惠民出行的順風車日訂單是3萬,按照年訂單1000萬計算,假設平均訂單金額是30元,抽成5%一年才1500萬營業收入。
這點錢是不夠用戶和車主補貼,以及員工薪酬,系統維護和公司日常運營的。
前期肯定得燒錢,後期再調整補貼和抽成比例。
不過張益達對這項業務期望不高,達到盈虧平衡就不錯了,推出它也只是為了豐富惠民出行的功能模塊,間接還能帶動聚合打車的業務。
他要扭轉用戶的觀念,把他們對惠民出行的認知從共享單車扭轉到整個出行領域,不僅僅可以解鎖使用共享單車,還能打車。
邏輯就這麼簡單,但做起來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經費。
想到這,惠民出行的現金流確實已經告急了,下個月工資都要開不出來了。
張益達對黃曉峰說道:「惠民出行和Green的股權機構拆分做好了沒有?」
黃曉峰點點頭,「已經搞定了,和現有股東都協商好了,我們和他們對Green的持股會重新裝入一家新的開曼公司。
以後,Green和惠民出行,除了有一部分共同的股東以外,股權上將沒有任何的關係,財務上也不再有任何的牽扯。」
張益達點點頭,惠民出行現在自身難保,確實奶不起Green了。
放Green出去獨立融資也好,起碼矽谷那邊很多資本大佬對這個項目有興趣。
以前Green和惠民出行綁在一起,大幾十億美元的估值,無法單獨入股Green,讓不少矽谷投資人打起了退堂鼓。
不是投不起,是按照現在這個估值投進去,將來的回報率太低。
另外,科技含量上來講,造價更高的Green比惠民單車更有噱頭。
概念嘛,講故事嘛,張益達都懂。
現在各自獨立發展,對大家都好。惠民出行擺脫一個財務包袱,Green可以獲得融資,加速發展。
不過,得考慮一下企業控制權了。
張益達又問黃曉峰:「投票權呢?風投那邊同意修改AB股沒有?」
黃曉峰點點頭,「同意了,你持有B股,1股20票投票權。」
張益達這下鬆了一口氣,他在惠民出行的持股只有35.74%,算上代持的期權池也不過40%出頭一點。
惠民出行的股權架構平移到Green以後,Green再進行幾輪融資,張益達的持股比例搞不好要下降到20%以下去了。
其實1股10票投票權就夠了,有受害妄想症的張益達硬是要搞成1股20票投票權。
這麼搞,張益達的持股比例只要不掉到5%以下去,投票權是遠遠高於50%的。
這麼設計,張益達也是為未來套現做做準備,說不定哪天就缺錢了。
要是套現多了,導致公司易手就欲哭無淚了。
在成立Green的時候,是以中國的惠民出行集團名義成立的,前期注資也一直是惠民出行在提供。
當時張益達如果單獨以個人名義成立Green,那是絕對被禁止的。
因為風投入股的時候都是簽署了競業協議的,共享電動滑板車和共享單車勉強也算同行業。
真要欺負風投公司,鬧到法庭上,就得看雙方律師的嘴皮子厲害不厲害了。
不過這麼搞一下,對張益達的名譽影響很大,對將來融資是個大麻煩。官司輸了,搞不好還要賠錢,輸掉公司。
所以張益達在資本市場的口碑和信譽是非常好的,包括益民金服被拆分,黑衫資本和真科基金也是在各個網際網路金融公司持了股的。
「那你整理一下惠民出行的近期運營數據和財務數據,我讓蘭瀾聯繫一下資本市場,給惠民出行再融一輪資。
這次融資,由你來負責!」
這個話題,不等張益達提出,黃曉峰也會問的。
惠民出行表面上來看花團錦簇的,又是共享單車龍頭,又推出打車功能進軍大出行領域,大有干翻嘀嘀的架勢。
但自家人知自家事,黃曉峰是知道惠民出行的財務情況有多惡劣的。
他也在反思,惠民單車的商業邏輯是不是不成立啊?
這麼虧下去,融資再快再猛也經不起啊!
不過已經被提升為惠民出行集團CEO的他,顯然是不會問張益達這麼傻逼的問題的。
都自我否定了,還幹什麼CEO啊!
他需要考慮的就是,要再融點資,完成業績對賭,打垮其他競爭對手,早日帶領惠民單車扭虧為盈,或者發展多元化業務給惠民單車輸點血。
「好的,張總。」
黃曉峰應了句,又說:「那我這就去準備準備。」
這一輪融資的主講嘉賓變成黃曉峰了,張益達退居幕後。
主要銳向產業基金作為投資人,張益達有點不適合出面,就直接安排蘭瀾出面跟黃曉峰談判了。
黃曉峰也很振奮,這是放權的表現,要給自己加加擔子啊!
他加入惠民出行稍微晚了一步,雖然被張益達「升級」為聯合創始人,也就名頭聽起來好聽點。
實際上沒多少實惠,拿的是期權,而不是林真陽,樊紅陽他們實實在在的股權。
要說沒有埋怨,那是不可能的。但是誰叫他加入公司晚了點呢?
所以黃曉峰很努力,就是想爭取多拿點期權,比不上股權那麼實在,但幾十億美元公司的期權也是一筆大大的財富啊!
看著離去的黃曉峰,張益達心裡也在思考,公司發展到這一步,的確該放放權了。
先看看黃曉峰這次的表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