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3章 美國的北方強鄰

bookmark

  「嗨,路德維希,凱爾特和你說過喬治六世準備去澳大利亞的事情了嗎?」

  在希特勒那間氣派非凡的大辦公室裡面,心情看上去非常不錯的阿道夫.希特勒同赫斯曼和哈爾德握了手,然後就笑著說起了喬治六世準備逃往澳大利亞的事情。從他的表情和語氣來看,似乎沒有把這事兒太放在心上。

  「說過了,」赫斯曼斟酌了一下,「我想這會是一個麻煩……在未來也許會讓人非常頭疼。」

  「會嗎?」阿道夫.希特勒笑了笑,「一個話都說不利索的國王和一群可悲的,好像喪家之犬一樣的英國上等人,他們能撼動我們的千年帝國嗎?」

  赫斯曼皺了下眉頭,他大約可以猜到一些希特勒的心思,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這位沒有離開過歐洲的德國總理眼中不過是片放牧的蠻荒之地,根本不可能對強大的歐洲合眾國構成威脅。

  但同時,蠻荒的放牧之地距離歐洲實在太遠,而且那裡的防禦力量貌似不弱。至少日本人忙活了幾年,連澳大利亞的邊都沒碰著,而且還在南太平洋空中拉鋸戰中損失了幾千架飛機(包括飛行員)。

  如果德國硬要去進攻澳大利亞,那麼免不了要來一次花費巨大的勞師遠征,搞不好還是一場持久戰。

  另外,進攻澳大利亞的跳板又都在日本掌控之中,交涉起來也很麻煩。早在1943年,德國就在和日本交涉借道進攻澳大利亞的問題。可是日本人一直以種種理由搪塞,到現在也沒有個結果。

  所以希特勒乾脆來個無視,然後開開心心和歐洲人民一起慶祝世界大戰勝利算了——歐洲人民,特別是德國人其實苦於戰爭很多年了!幾乎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就沒有什麼好日子過。

  現在好不容易打贏了戰爭並且征服了半個世界,當然要開始享受國家社會主義的幸福生活了,誰還會有興趣去遠征澳大利亞?

  「現在問題不是英國人,而是美國人。」赫斯曼提醒希特勒說,「喬治六世只是一個傀儡,躲在幕後的應該是美國。根據情報顯示,從5月1日開始,從美國西部港口發往澳大利亞的貨輪數量比4月份時至少增加了100%。

  此外,美國政府還在動員流亡在美國和加拿大的歐洲人和亞洲人以及美國志願者去澳大利亞、紐西蘭定居。很明顯,美國人是想將澳新當成一個反對我們的據點。」

  美國加強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行動幾乎是公開進行的,同時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議會也通過了極為寬鬆的移民法案:歡迎一切反對納粹和軍國主義的自由人前往安家落戶。

  所以德國情報部門也在第一時間向赫斯曼進行了報告,而且還派了特務冒充波蘭人和俄國人去投奔自由民主的澳大利亞。

  不過派特務過去容易,派軍隊可就困難重重了,從歐洲發兵打過去光是坐船就得坐上兩萬幾千公里。如果日本不願意提供基地,登陸是根本不可能的。坐船是會暈的,兩萬多公里暈下來,大部分官兵都已經東倒西歪,沒有個把月的恢復和訓練,根本不可能上戰場。所以赫斯曼現在拿「自由燈塔澳大利亞」也沒什麼好辦法。

  此外,美國扶植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政策表面上看似乎是在和德國做對,但實際上也起到了進一步分拆大英帝國的作用。

  一個強大起來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王國,在未來無論如何是不會服從倫敦的支配的。所以對想要把英國本土併入歐洲合眾國的德國而言,也不見得是不利的。

  看到希特勒對「收復」澳大利亞沒有什麼興趣,赫斯曼也就不提這個茬了,而是將話題轉回了大英帝國——英國在歐洲一直都是個另類,現在還守著個破敗帝國,如果不妥善處理,未來的歐洲合眾國始終會存在離心主義的傾向。

  赫斯曼首先讓哈爾德向希特勒報告了印度戰場的情況,希特勒聽得很認真,但是並沒有提出什麼問題。很明顯,他對印度的興趣不高。當哈爾德提及「印巴雅利安人」時,希特勒插話道:「他們的血統已經被玷污,不是純正的雅利安人。」

  「對,他們不是純正的雅利安人。」赫斯曼點頭同意了希特勒的觀點,「但是他們仍然比印巴土著高等。」

  這不是赫斯曼在歧視誰,而是印度本土的規矩——種好的就是比種差的高級!任何外來政權想要在印度站穩腳跟,就必須承認這點,否則就得天下大亂。而英國人在印度的統治接連遭遇危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英國本土的平等思想始終在干擾印度帝國的治理。這種對印度而言非常有害的思想不僅讓英印當局很難拉攏印度社會的上等階層,而且還毒害了一代印度青年精英,讓他們走上了和大英帝國過不去的路子。

  所以在赫斯曼影響下的「印巴分治」和「印巴政治改革」中,就提出了「印巴雅利安人」的概念,將「印巴雅利安人」和「印巴土著」區分成不同種族。

  在這個基礎上,再把伊莉莎白二世和弗里德里希一世為首的「歐洲裔印度、巴基斯坦貴族」也歸入「印巴雅利安人」這個大概念中。

  根據這套民族劃分方法,伊莉莎白二世和聖雄甘地就成了血濃於水的同胞兄妹,而他們和印度、巴基斯坦最廣泛的勞苦大眾則都是對立的。所以他們應該團結起來。一起來剝削印巴勞動人民……

  當然了,「印巴雅利安人」要真正成型還是有個過程的。畢竟民族認同往往需要幾十年上百年才能最後形成。但是只要堅持推行,並且給予「印巴雅利安人」政治、經濟上的特權(比如考大學、考公務員的特權,在印巴大都市買房可以優惠,可以有機會享受公派留學的待遇,有選舉和競選公職的權力等等),時間一長就會形成認同了。

  「很好,印巴分治和印巴雅利安人認同應該是可行的。」希特勒聽完哈爾德的介紹,幾乎沒有思考就點頭表示認同,接著他就將話題轉向了加拿大。

  他緩緩地說:「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屬於印巴雅利安人的,終究是會真正屬於他們的。而大西洋對岸的加拿大才是真正屬於大英帝國的。在未來,那裡應該出現一個繁榮、富饒、足以和美國分庭抗禮的強大國家,這個國家應該是大英帝國的主體。」

  現在大英帝國的主體是小小的英國本土,以狹窄的本土統御遼闊的殖民地大概就是大英帝國衰弱的主要原因。

  而現在,已經衰弱的英國一方面要面對歐洲統一的進程;一方面又顧及自己的海外財產,被兩方面的拉力撕裂是早晚的事情。

  解決的辦法,也就只有在歐洲的幫助下置換帝國的主體,讓狹窄的本土融入歐洲,同時讓不願意成為歐洲人的英國人移居加拿大,將這個99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自治領變成帝國的新主體。

  而在這個過程中,英國本土和歐洲會向加拿大輸送大量的「過剩」人口,還會在加拿大大量投資,最終將加拿大打造成一個可以和美國分庭抗禮的北美洲強國。

  希特勒一邊在寬敞的辦公室裡面踱著步子,一邊侃侃而談著自己發展加拿大的宏偉設想。

  「如果我們能從美國得到8000億歐洲馬克以上的賠款,那就能從中拿出至少800億歐洲馬克的加拿大開發基金。用這筆錢,我們可以幫助數以千萬的歐洲人移民加拿大,還可以用來建設加拿大的基礎設施和城市,讓這個國家在未來的幾十年內保持高速發展,直到成為美國勁敵……」

  800億歐洲馬克可不少了,這筆錢相當於320億美元,而歷史上美國援歐的「馬歇爾計劃」的總投資不過131.5億美元。

  另外,800億歐洲馬克的加拿大開發計劃一旦提出,肯定會引發一輪私人資本投資加拿大的高潮。大量的英美系資本很有可能會將加拿大當成和羅馬帝國相同的投資熱土。

  最後投入加拿大的資金,很可能多達數千億歐洲馬克,絕對可以為美國製造一個北方強鄰。

  「而大量的英國資本和人口流向加拿大,將會造成英國本土實力的進一步削弱。」希特勒輕輕揮舞著拳頭,說出了自己最如意的算盤,「這將會讓英國完全失去歐洲經濟和金融重鎮的地位。歐洲經濟的中心,將會屬於法國和德國,而真正居於支配地位的,毫無疑問是德國。英國不可避免的衰弱和德國的經濟、金融上的支配地位,將會成為歐洲合眾國團結凝聚的主要動力。」

  一個強大的加拿大意味著大英帝國內部權力和財富的轉移,英國本土作為被拋棄的土地,必然會因為加拿大的崛起而衰弱。同時,那些滿懷著帝國夢想的英國人一定會前往加拿大,而留在英國本土的英國人對歐洲應該不會有太大的抗拒之心。這樣英國最後多半就會順利融入歐洲合眾國了。

  ……

  希特勒和赫斯曼在商量著怎麼折騰戰後的大英帝國,同時還要給美利堅合眾國安置一個強大的友好鄰邦的時候,美國國內卻開始流傳起了杜魯門總統「通德」的傳言。

  傳言最先出現在美利堅的陪都芝加哥,在一些接近美國權力核心的官員和新聞記者之間流傳。說是美國總統杜魯門在上台後,就通過羅馬帝國駐紐約總領事小墨索里尼牽線搭橋,建立了一條避開了美國國會和******的同希特勒進行聯絡的秘密渠道。

  而且還言之鑿鑿的拿出了證據:在德國向紐芬蘭島的康塞普申灣投放第一枚原子彈之前,希特勒就通過這個秘密渠道將消息透露給了杜魯門總統。而杜魯門總統還在當天的內閣軍事會議上公開了此事,並且下令前線部隊進行隱蔽。

  而到了1945年5月25日,美國國內的重量級報紙《芝加哥論壇報》的頭版用巨大的黑字刊登出了「美國總統涉嫌通德」的聳人聽聞的標題。

  《芝加哥論壇報》宣稱,有一名美國政府的重量級人物向該報的記者證實了總統通德傳聞中的關鍵證據——杜魯門總統的確在原子彈爆炸前就通過不為人知的渠道獲悉了這個本來應該屬於最高機密的消息。

  報導一出,頓時就在芝加哥和華盛頓引發了軒然大波。雖然美國總統提前獲悉希特勒準備使用原子彈是好事兒,但是這個情報的來源如果真的是阿道夫.希特勒本人,那麼總統毫無疑問是涉嫌犯罪了。

  總統不應該背著國會和******同外國領導人建立秘密的、直接的聯絡渠道,這是……不對的!

  「總統,現在芝加哥的國會議員們都在討論這事兒,他們覺得應該讓FBI進行調查……」

  「調查?他們怎麼不去調查羅斯福?」杜魯門在和甘迺迪的電話交談中得知了有國會議員準備查自己,頓時就有些惱火,還順口咬了已經躺在棺材裡面的羅斯福。「他和那個英國前海軍人員的通信也繞開了國會和******。」

  「前海軍人員」就是邱吉爾,他以這個名義和羅斯福保持了一段時間的秘密通信,以協調英美兩國的對德立場。這種做法其實和杜魯門同希特勒秘密聯絡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後來事件公開了也沒有人認為不妥,更沒有引起什麼司法危機。

  「總統,那不一樣。」甘迺迪當駐英國大使的就不知道羅斯福和邱吉爾在通信,但他也不認為羅斯福這麼做是違法的。「他是羅斯福!是1939年和1940年的羅斯福啊!而且他和邱吉爾通信是為了反對德國。」

  「該死的!」杜魯門罵了一句,他知道自己沒有羅斯福的威望。「那我們現在該怎麼辦?」

  「總統,我們是不是應該……向國會承認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