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身穿帥氣的40型裝甲車黑色戰鬥服的壯漢從被推開的E-25坦克殲擊車頂部的艙門口鑽了出來,然後身手矯健地跳到草地上,飛奔到了赫斯曼乘坐的斯太爾型指揮車前,行了個台手軍禮:「嗨!希特勒!」
赫斯曼也抬起右臂還了一禮,他覺得眼前的壯漢有點眼熟,仿佛在哪裡見過,卻又想不起來。
「帝國元帥,黨衛軍中校古斯塔夫.施瓦辛格向您致敬。」
壯漢又一聲大喝,赫斯曼才煥然大悟。來人原來是「州長」他爸,怪不得瞧著眼熟了。
坐在赫斯曼身旁的斯圖登特空軍大將這時得意地對赫斯曼說道:「帝國元帥,他是第1空中突擊旅所屬的第101空中突擊營的營長,是從黨衛軍第5裝甲擲彈兵師調來的王牌坦克殲擊營營長……我們的第1空中突擊旅的官兵,全都是從國防軍陸軍、海軍陸戰隊和空降兵的各個一線部隊中精選而出的,每一個人都是精英,而且還配備了最好的裝甲兵器。」
赫斯曼點了點頭,他當然知道第1空中突擊旅的情況。因為組建這支特殊部隊的命令就是赫斯曼簽署的。而且他對第1空中突擊旅裝備的主力戰車E-25坦克殲擊車和4號H型坦克也非常熟悉。
前者是E系列坦克項目的一部分,原本準備推出E-25坦克、E-25坦克殲擊車、E-25突擊炮和E-25自行火炮等作戰車輛,用以取代4號坦克及其變種車輛。
不過到了E-25坦克和E-25坦克殲擊車的樣車通過國防軍驗收的1944年1月,歐洲大陸上的戰爭早就結束了,沒有多得像海水一樣蘇聯坦克需要E-25去對付了。
而且E-50坦克系列已經做得非常完善,不僅有E-50坦克和E-50-2型坦克(E-50的升級版,裝備了105毫米KwK45 L/52 B型坦克炮,戰鬥全重高達63噸),還推出了裝備了128mm主炮的E-50坦克殲擊車和裝了一門155mm加榴炮(在施耐德M1929型的基礎上改進的)的E-50自行火炮。
所以留給E-25的市場空間已經非常有限,因此E-25坦克項目最終被取消,不過E-25坦克殲擊車和E-25突擊炮項目卻得到了保留——這並不是因為E-25坦克殲擊車和E-25突擊炮有多好,而是在E-25項目上投入重金的德國和法國的軍火製造商們要收回成本。
因此德國國防軍和法蘭西陸軍就將E-25作為「中型反坦克殲擊車和突擊炮」的標準化產品加以採購,用來替代機械化步兵(德國稱裝甲擲彈兵)及摩托化步兵裝備的3號突擊炮和灰熊突擊炮——E-25突擊炮和E-25坦克殲擊車使用的是同樣的底盤,只是比後者高了三十幾公分達到了2.5米。車體正面的裝甲也加厚到了100mm,而且還換了一門150mm的步兵炮。至於戰鬥全重也比E-25坦克殲擊車重了幾噸,達到了32噸。
不過作為第1空中突擊軍的主力,德國國防軍第1空中突擊旅並沒有裝備32噸的E-25突擊炮。而是將「古老」的4號H型坦克拿出來和E-25坦克殲擊車搭配。
「施瓦辛格中校,」赫斯曼打量了一番眼前這個身材魁梧的「老州長」後問,「乘坐ZSO523飛機的感覺怎麼樣?」
「非常不錯,非常寬敞。」施瓦辛格中校說,「機艙內除了可以裝運一輛E-25坦克殲擊車之外,還可以裝下200發炮彈和1個班(10人)的全副武裝的空降兵。而且飛行途中非常平穩,感覺和乘坐福克42差不多。」
福克42是目前德國和法國空軍的主力運輸機,這種飛機同時也是作為客機開發的,乘坐起來非常舒適。
「帝國元帥,」坐在斯太爾汽車副駕駛座位上的希普爾空降兵上將插話說,「ZSO523型空中突擊運輸機簡直就是專為從空中奪取紐芬蘭島而量身定做的飛機。它的滿載航程有2700公里,正好可以從亞速爾群島飛到紐芬蘭島。而且它還能在哪怕是一片有點坡度的草地上著陸,如果不考慮再次起飛的問題,紐芬蘭島上大部分的台地都可以供ZSO523著陸。」
ZSO523是德國的齊柏林公司和法國的聖科索公司合作開發的。它的翼展達70米,機長40.25米,全備機重達52噸,可以搭載30噸貨物,動力為6台2100馬力的土地神-羅納14R型空冷式發動機。可以在3800米高度以310公里的巡航速度飛行2700公里。
雖然ZSO523的航程和航速相比德國空軍的主力運輸機福克42差距頗大,但是它卻擁有福克42所不具備的功能,可以在草地、農田這樣的地形上著陸。因為這款飛機是在Me323型運輸機基礎上開發的, Me321的前身又是一款空降兵使用的大型滑翔機,本來就是用來執行空中突擊任務的。而ZSO523在開發的過程中又保留了Me323和Me321的特色,成為一架「大型空中突擊運輸機」。
「有多少架ZSO523準備妥當了?」赫斯曼又問。
斯圖登特大將說:「現在221架,到4月初會超過250架,其中三分之二是我們的,還有三分之一屬於法國人。不過這些飛機都可以投入『哥倫布行動』。」
「哥倫布行動」是「高奇堡計劃」的一部分,主要內容就是登陸紐芬蘭島——和美國的兩棲登陸專家克拉克的設想不同,德國人並不認為地勢險要的紐芬蘭島不容易上去。相反在德國總參謀部看來,地勢平坦的新斯科舍半島及其周邊的愛德華王子島和布雷頓角島雖然容易登上去,但是卻很難站穩腳跟。
因為新斯科舍半島和北美大陸是相連的,同美國東北部之間有鐵路相連,美國人進駐後不僅擴建了鐵路而且還修建了許多條公路。幾十萬上百萬的大軍也能很快從美國東海岸運送到新斯科舍半島。
而布雷頓角島和新斯科舍半島之間距離太近,最窄的地方不到1公里。不僅有渡輪可以很快的將大量的人員裝備從新斯科舍島運往布雷頓角島,而且美國人還建了許多浮橋連接兩地。所謂的「島」,實際上就是新斯科舍半島的一部分。
此外,愛德華王子島又位於希爾斯堡灣內,登陸艦隊必須通過寬度僅100公里的卡伯特海峽(位於布雷頓角島和紐芬蘭島之間)才能進入海灣,實在不大安全。
至於距離紐芬蘭島僅20公里的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倒是比較理想的登陸地點,島上的地形和位置都剛剛好。但是那裡是法蘭西領土,從1943年英國本土屈服後開始就成了自由法國政府的駐地——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現在看起來是沒有重返法蘭西本土的機會了。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自由法國的追隨者就很少,恰恰相反,由於貝當-達爾朗政府在「泛雅利安路線」上越走越遠。在許多法蘭西民族主義者看來,這樣的路線無疑是放棄了法蘭西民族的驕傲,讓偉大的法國成為了野蠻的德意志的小跟班。因此許多法蘭西民族主義者聚集到了戴高樂的旗幟下,使之擁有了規模龐大的法蘭西自由軍團。
但是英國(加拿大)政府卻不願意讓法蘭西自由軍團駐紮到加拿大,因為加拿大東部的魁北克省、新斯科舍省和紐芬蘭島上有大量的法裔居民。尤其是魁北克省的法裔居民一直對被英國統治非常不滿。如果一群來自法國本土的武裝的民族主義者進駐魁北克,那麼英國在魁北克的統治或許就要面臨危機了。
由於英國人不同意法國自由軍團進入加拿大,所以戴高樂和他的人數眾多的自由軍團戰士們就只能駐紮在屬於法國領土的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上。結果陸地面積僅有242平方公里的兩個小島上現在就聚集了人數超過6.5萬的自由法國軍隊。而且武器精良,全副的美式裝備,不僅有各種輕武器和火炮,還擁有300多輛M4、M10和M36系列的坦克/坦克殲擊車。
另外,戴高樂和他手下死硬的法蘭西民族主義者也把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當成了法蘭西最後的榮譽所在,準備在這裡打出點樣子。從1943年下半年起,在美國的支援下,自由法國軍團就開始在聖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修建防禦設施,工程一直持續到現在,兩座島嶼上現在工事密布、碉堡成群,讓歐洲聯軍難以在短期內將其完全壓制。
因此看似地形險要的紐芬蘭島就成了「哥倫布行動」的主攻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