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1章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李凒自然不便將內部的政治鬥爭告知鄭柞這個外人。但鄭柞同樣也是一國之君,已經從李凒的描述中感覺到對方有些難言之隱,當下也沒有再追問下去。
兩國相距數千里,版圖完全不接壤,因而也不存在直接的利益衝突,再加上同屬海漢陣營,倒是有許多的共同利益,所以兩位國王才能坐到一起分享各自的見解。
像朝鮮和安南這樣的國家,即便在前進道路上面臨著諸多困難,但只要背靠著海漢這棵大樹,至少不用再擔心來自外部的安全問題,可以專注於自身的發展壯大。
通過發展以礦業為基礎的工業體系,來實現與海漢對接的初步工業化,對於這個時代的農業國的確是成本最低,也最容易實現的方案。
雖然朝鮮目前的國內情況不太適合這套方案,但這也並不表示沒有其他可用的方案了,只是需要李凒在其他領域做出更多的嘗試,而他現在顯然還沒有達成這樣的決心。
而安南國王鄭柞對於國家發展前景的看法,顯然要比李凒清晰得多。
安南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和多個天然良港,本身就具備了得天獨厚的航海條件。再加上擁有煤、鐵、鋁、銅等大量礦產,正是海漢發展工業所需的原材料,安南這三十年來的發展之路可謂是一帆風順。
當然了,要得到海漢的大力扶持,安南也得付出相應的代價。
首先是以長期租借的形式,交給海漢經營的峴港、歸仁、金蘭、頭頓等幾個大港,安南只保留了名義上的所有權,實際控制權其實已經歸屬於海漢,性質與海漢的海外領地無異,基本上不會再有收歸安南的可能了。
而以兩國共同開發名義經營的多處礦場,海漢不但擁有獨家開採權,而且也在經營利益的分配中占據大頭。出人出地的安南,只能分得利潤的一小部分。
甚至一些礦場的歸屬權也不在安南手上,比如位於安南北部的黑土港,就一直被視作了海漢版圖的一部分。
此外到海漢經營的礦場、工廠等機構打工的安南人,往往會在達到海漢入籍條件後就會果斷申請轉換國籍,而由此流失出去的青壯人口,每年都多達成千上萬。
如果說鄭梉執政的時代,對於兩國合作的深度還有所保留,那麼到鄭柞開始接管政務後,他對此的態度更是要比他父親激進得多。
鄭柞認為合作過程中所付出的這些代價,可以算是吃小虧占大便宜,從國家的發展前景來看是相當值得的。
所以他登基後非但沒有收攏青壯流失的口子,反倒是加大了向海外派遣勞工的力度。只是將過去由海漢主導的勞工招募機制,逐漸歸屬到安南官方的管轄之下,由地方官府組織務工人員,並且與海漢簽署正式的用工合同。
通過這種方式輸送到海漢治下的安南務工人員,由於有了官方背書,可靠程度更高,也更便於管理,甚至還有不少是專業對口的熟練工,對於海漢來說自然是樂見其成。
而海漢為此也要根據安南的要求,將務工人員申請海漢國籍的門檻提高。
𝓼𝓽𝓸55.𝓬𝓸𝓶
如果說早年間海漢追求的是不惜代價快速擴充人口,那麼到了現階段,已經逐步在向著控制用人成本的目標在轉變。
漢人自然仍是吸納移民的首選,而對於安南、朝鮮等東亞族裔的入籍申請,則是從來者不拒,變成了擇優錄取,甚至是優中選優。
由安南官方組織的務工人員,大多都是從事礦工、力工、水手等底層工種,對海漢來說控制用人成本遠比讓這些人入籍更為重要。畢竟他們一旦變幻國籍成了海漢國民,那相應的薪酬待遇可就要比安南打工者高出太多了。
所以對於安南要求的提高務工人員入籍門檻,海漢這邊也很樂於配合,由此也能讓安南提供更多的勞動力輸出。
哪怕是遠在印度洋這邊的普吉島,如今也有了安南派遣的務工隊伍,在當地參與海漢主導的各種基建工程。
這麼多的務工人員在替海漢完成工作任務之後,能帶回安南的不只是他們的勞務收入,還有從各種崗位上學到的專業技能,而後者的實際價值甚至還要遠遠超過前者。
在朝鮮還在擔心勞務輸出會導致人口大量流失的時候,安南已經通過這種方式得到了許多好處,甚至已經在實現初級工業化之前,就擁有了數量可觀的產業工人。
這種情況在海漢的諸多鄰國當中,目前還是屬於絕無僅有的存在。假以時日,由安南自行經營的初級工業就會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
鄭柞年輕時也曾數次到海漢遊學和深造,他深信只要自己的國家做好了相應的準備,等到海漢的工業技術繼續進化到下一個階段,必定會有很多低端生產環節轉移到周邊國家,而這些相對陳舊的生產技術,就足以讓安南在中南半島上傲視周邊了。
與鄭柞的會面,給李凒提供了不少啟發。
雖然鄭柞並未詳細描述安南是如何操作的,但只需知道了這個方向有良好的發展前景,那麼朝鮮當然也可以設法效仿。
至於其中的細節,李凒相信並不會成為困擾自己的問題。朝鮮在安南也有派駐的外交機構和人員,要從那邊獲得相關的情報信息,也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李凒回到住處後,便將李栢傳來,將自己與鄭柞的會談內容描述了一遍,詢問李栢有何看法。
李栢聽完後應道:「安南的做法的確值得效仿,否則我國就算開墾了再多的農田,種出再多的糧食,也不可能成為像海漢一樣強大的國家。」
李凒道:「我只希望此舉不會導致出現人口大量流失的狀況,不然可就成為李氏王朝的罪人了。」
李栢道:「父王不必多慮,那安南國的套路我略知一二,選派出國的務工人員,皆有直系親屬留在國內,且需定期輪換回國,如此就大大減少了脫籍的情況發生。」
李凒微微點頭道:「這倒不失為一個解決問題的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