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李斯特」級別的鋼琴課(4K二合一)

  維亞德林手上端著水果味甜茶的「大缸」,咕冬一口,無奈搖頭。

  上來甩出三部這麼大篇幅的鋼協,自己連譜都沒讀完一遍,然後這傢伙直接開始了?

  范寧前方鋼琴上面呈著的並非獨奏分譜,而是總譜。鋼琴聲部每頁僅占了兩行,或在配器較少的段落占了四行。

  這無疑會導致翻譜的頻率過快,但沒關係,范寧不用騰手出來,譜子就自己翻動了。

  你這是讓我現學現教是吧。維亞德林明顯看出,范寧在特意讓他看出樂隊和鋼琴的關係,以更好地指導自己。

  作為感官敏銳程度已超出常人理解範圍的「池」之邃曉者,他的視覺可以清晰地瀏覽到總譜上的每一個音符和術語,而耳朵則在持續捕捉范寧彈奏的細節。

  所有亮點或瑕疵一覽無餘。

  聽到柴一第一樂章展開部時,維亞德林已經對范寧的駕馭程度有了極其詳盡的判斷。

  也大致清楚了自己該從哪些角度進行啟發和點撥。

  哪怕這首曲子出自范寧,哪怕是自己第一次同步讀總譜。

  音樂作品一旦誕生出來,解讀權便不再只屬於作曲家自己,兩者的「格」具有相對獨立性,作曲家無法用排他的方式定義何種演繹是唯一的權威。

  演奏家的二度演繹同樣是藝術創作過程,甚至有些音樂美學理論認為欣賞者或樂評家的解讀還可視為三度創作。

  在范寧前世,如德彪西、拉赫瑪尼諾夫、斯克里亞賓等一批作曲大師,都有自己演奏自己作品的錄音存世,但在眾多版本中,卻未必能算上是最頂級,只能說是權威之一,以及額外具有獨特參考性的史料視角。

  所以「鋼琴家指導作曲家彈他自己創作的鋼琴曲」這種現象並不算什麼悖論,隨著音樂時期往前發展,類似以往的「全才型」音樂家在變少。

  這個原因並非是很多人想的「大師活在過去」、「後人青黃不接」那麼簡單,而是這個領域的發展越來越成熟和細分,民眾的鑑賞能力和審美素養也在與日俱增。

  當今專業鋼琴家對手指機能、技法前沿和曲目深度廣度的開發,是很多作曲或指揮家精力無暇顧及到的。

  對於如前世李斯特或這裡的李·維亞德林一般的存在,他們的鋼琴技巧和思想深度早已經突破了人類與時代的極限,或者說,極限由他們劃定,在旁人苦苦追尋其背影的時候,他們卻仍在每隔一段時間就自己突破自己。

  演奏中的范寧無疑渴望這樣的境界,他對音樂的每一個領域都充滿熱枕,願意用人生的全部精力攀升至高處。

  今天的課程,他作了充足準備。或者說他早從收到安東老師的介紹信後就開始準備了。

  這三部前世就「摸著玩過」的鋼協,這大半年他花費了很多個人時間來練習。

  這種級別的鋼琴課,不可能將時間用在彈熟曲子上,甚至不可能用在細節精修上。

  自己必須已經竭盡全力,已經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到完美,再來接受更高位格的指導。

  這一點是范寧前世就養成的習慣:在自己校園時光的業餘生涯中,他十分珍惜為數不多的能得到專業教授指導的機會。

  所有的教學作品,他都會提前做好和聲與曲式分析,提前標記自己在比對研究中覺得應該注意的點,當然他會用鉛筆,便於老師之後勘誤。

  在范寧看來,如果到了上課的時候,還需要老師講解作品背景,還需要去合奏雙手,還去校對那部分自己本應該自行解決的指法、節奏或踏板,那是罪惡的態度,浪費金錢也浪費生命。

  上課的內容,必須先練到自己進無可進,這才是對自己負責。

  即使維亞德林這樣的傳奇鋼琴家,也被范寧的演繹所打動了。

  「他的理解力和洞察力毫無疑問地極深極廣,不知道在其中投入了多少思考,雖然手指機能的訓練成效無法『碾壓式』地征服它,但每一寸技巧都發揮出了最大的效率「

  「這般出來的聲音,若他人想與之並肩的話,水準至少需要超過他一大截,青年鋼琴家是絕對無法比擬的」

  維亞德林不清楚范寧寫這些曲子費時多久,但他清楚范寧的技巧水準,就算寫得出這些艱深的音符,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能演奏出這種效果。

  一定經過了十分刻苦的練習過程。

  范寧演奏完了柴一第一樂章,又在維亞德林的要求下演奏了後兩個樂章的一些片段。

  「《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我先給你的總體提示是,注意思考好你的『點』、『線』和『面』的關係。」維亞德林提綱挈領地作出指示。

  「『點』主要是針對於那些大量的跳音本身,短促的或粘連的。比如就這個第三樂章,你從第81小節開始。」

  范寧依言重新彈奏這片歡騰跳躍的音群。

  一個「點」的單詞,加上具體的小節定位,已讓范寧大致猜出了維亞德林在強調什麼,他強化了自己指尖的抓力,努力讓那些跳音清晰穩定、沒有軟塌。

  維亞德林很滿意地點頭,他接下來本來要說兩層問題,結果范寧自己就已經悟到了一層。

  「有沒有覺得,第三樂章除了『單跳』,還有另外一種『複合跳』的形態?」

  「85-87小節的音群?」

  「沒錯,你的音群單看起來質量穩定,但總體走向思考過少,像是堆砌。像這種小調和聲進行,你在寫它時最大的傾向性音程解決是什麼?」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pp,!真特麼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裡可以下載】

  「我明白了。」范寧脫口而出。「7級進1級,6級下5級,4級下3級,或是四度上行,類似屬-主解決或離調的音程」

  他重新彈奏,強化這些音程的運動感,聲音線條立馬大有改觀。

  維亞德林又道:「『線』是橫向的旋律,跑動性較強或線條較長的。還是這個樂章,183小節,你彈一遍。」

  這是一片迂迴上升的齊奏音群,范寧試了兩次感覺不對,維亞德林在旁邊鋼琴坐下,示範並講解道:「聽我每小節第一個音的『重音感』。」

  「層次立馬多出兩層。」范寧瞭然,嘗試模彷。

  「對。」

  范寧第二遍模彷。

  「左手重音要比其他重,又要再比右手弱一點。」

  第三遍模彷,過關,更鮮明的四種層次感。

  「這句半音階,看我的手。」

  「彈黑鍵的手指略往琴鍵趴點。」

  「掌關節,大指附近的掌關節,動起來,積極起來,你想想,它們隔一兩個音就要被用上一次。」

  另幾處片段,范寧再次領悟了維亞德林的意圖。

  「至於最後的『面』,就是縱向的思考,比如第一樂章開頭,樂隊奏主題時,你跨越音區的大和弦,要用堅定的推動感。」

  范寧回到第一樂章。

  「冬!冬!冬!——」「冬!冬!冬!——」

  「傾向,還是傾向性的思考,比如,這些標定了色彩的走向」維亞德林聲音又起,在范寧視野中,總譜上的幾組相鄰和弦的音符符頭似乎突然緊縮了一下。

  「你記住你的力量來源只有三個:小臂自然下垂的力、掌關節撐起來的力、還有指尖的抓力,其他的都是不科學的,統統卸掉。」

  范寧閉眼彈奏,試著感受了幾次。

  「不對,你試著將和弦的全部音下落保持,然後,單抬指彈奏這幾個單音。」

  范寧依言照做。

  「對了,就是這種類似的感覺。」

  「25小節,這裡旋律到你了,和弦高音是旋律,或者我說的『線』的走向,雖然你在彈和弦的『面』,但是手腕要更加照顧四五指的動作。」

  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范寧按照維亞德林的「點線面」提示,觸類旁通地解決了大量類似的片段,他覺得自己對柴一的演繹理解上了一個台階。

  維亞德林則覺得,自己從來沒教過這麼「好教」的學生。

  是的,范寧太好教了。

  他會把所有自己能做的努力全做到位,然後就等你來推動那幾處關鍵的節點,並且,幾次就通。

  這種級別的鋼琴課,主要就是依賴「演示-模彷」的循環,老師知不知道該演示哪,能不能清晰,學生能不能聽出和自己的不同,模彷能不能到位,都決定著靈感傳遞的效率。

  這種循環是基礎,但有時靈感難以形容,所以語言的啟示也十分重要,有時老師某句出彩的形容概括,能讓瓶頸瞬間被突破。

  到了拉赫瑪尼諾夫的《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維亞德林給出的兩個關鍵詞是「踏板」和「指法」。

  「基礎得不能再基礎的兩個單詞,對嗎?實際上,這部作品想彈出效果,精髓就在於設計出契合的指法與精妙的踏板,它的所有艱深技法都是基於這兩個元素呈現的。指法的設計原理關係到這首曲子中『點』和『線』的關係,而踏板的思考關係到『面』的複雜和聲處理。」

  范寧剛剛彈完拉二第一樂章開頭的鐘聲和弦就被叫停。

  「有沒有想過你開頭這種激動人心又蠢蠢欲動的情緒是怎麼來的?」維亞德林問道。

  「復和弦的音程衝突,」和聲分析作得不能再熟的范寧脫口而出。

  「具體點,什麼復和弦,什麼音程?」

  「小三和弦的框架讓其蒼涼而激振人心,夾雜其中的小二度衝突讓其壓抑而作勢欲發。」

  藝術作品不分高低,但審美活動分高低。

  一首樂曲、一幅畫作、一支舞蹈、一部詩歌,有人感受不到「爽點」,有人感受得到。而有人不僅能感受,還知道它爽在哪裡。

  一般來說,當你知道一段音樂為什麼爽後,你會覺得更爽,這能讓「耳朵懷孕」進化為「顱內高潮」。

  「很好,這就是『面』的思考。」維亞德林同意范寧的「爽點」分析,「那麼現在,穩住大和弦最上方的音色,就是那個重複9小節的do,然後強化中聲部暗含的小二度級進衝突,你試試?」

  范寧重新落鍵,彈到第三組和弦時——

  「就如一個東西外表平靜不變,內部的矛盾卻越來越激烈,又一直延遲未決。」維亞德林補充道。

  范寧眼神亮起。

  這8個小節的和弦還能這麼理解?

  這個味道,挺對勁啊

  第二遍結束,維亞德林又問:「還有什麼導致了開頭的戲劇性?」

  「漸強的力度?」范寧答道,這個回答似乎更簡單更常規。

  「那麼,維持剛剛和弦音程的處理不變但在漸強的同時,又試著把節奏強調得更加均勻,更加自律。」

  范寧根據提示彈第三遍。

  「整部作品的情緒走向,是從人生的困境、壓抑與愁苦,到沉靜、冥思和自省,再到最後於暴風雨中放聲歌唱」

  「而第一樂章的這個開頭,無疑是全曲的一個縮影性的、代表性的預示」

  「想像某種節制而壓抑本性的人生,就如深沉、渾厚、蠢蠢欲動的音響最後的八度音符,鐘聲越來越凝重,然後一切倏然坍塌,去他媽的節制!去他媽的禮數!欲望和感情噴薄而出,爆發出音響的洪流,如同釋放一切的吶喊!

  」

  「拉二」開頭的處理方式,范寧和很多觀點有過交流,但都是停留在「模彷鐘聲漸強」、「找感覺」或「醞釀那種情緒」的範疇。

  維亞德林也有情緒分析,但他給出的,是三個實實在在的變化點:高聲部重複音的強作鎮定,內部小二度的音程衝突推進,漸強時故意對均勻節奏的更均勻強調

  當范寧砸下最後解決到c小調的主和弦時,他真真正正體會到了什麼叫「一切倏然坍塌」,隨著雙手帶出一片片氣勢磅礴地急速音群,隔壁鋼琴終於奏響了模彷雙黃管與弦樂組的樂隊主題。

  憂鬱、深沉、寬廣的旋律線條,就如一幅北國大地的壯闊畫卷徐徐展開,漫無涯際的原野、蕭索凋敝的公路、厚重低垂的雲層渺小的旅者在蒼茫天地之間奔跑,奔涌的愁思深不見底。

  這樣的音響效果,這樣的音響效果

  此時雙手殘影紛飛的范寧,對這位傳奇鋼琴家作出的實操性剖析佩服得五體投地!

  會長,你是真的老手!你是懂藝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