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日記:初中篇3

  9.22

  剩下的時間越來越少,流走的時間就像人的貪慾一樣得不到滿足。

  我的周圍太 吵了,甚至人性都已經在我們這群半大不小的孩子身上看見雛形。

  先看看他們的對話吧。

  同學1:「你能借我支筆嗎?」

  同學2:「不借,你自己不買。」

  同學1:「小氣,你有那麼多筆,為什麼不能借我一支呢?」

  同學2:「因為這是我的筆,是我的財產,我有自己的財產分配權。」

  同學1:「吝嗇鬼,你就是看不起我,排擠我,企圖通過這種方式把我逼瘋,然後你就開心了。」

  同學2:「關我什麼事……」

  同學1:「看,還冷落我,不行,我一定得告老師。」

  同學2:「但是你不占理。」

  同學1:「那我就說你態度惡劣。」

  同學2:「等等,你這會不會就是傳說中的道德綁架……」

  同學1:「……」

  同學1:「真的嗎?」

  同學2:「企圖通過道德層面上顛倒黑白,你不會不知道吧。」

  同學1:「可是……我不過想借支筆,我應該沒錯啊……」

  同學2:「你借筆的本意當然沒錯,但你的方式……」

  同學1:「好可怕……要不,你去告老師?看看我能不能再改造一下。」

  同學2:「沒必要,只要你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處,說明你不是無可救藥。喏,你要哪支筆。」

  同學1:「可你剛才不是不借嗎?」

  同學2:「我借你這支筆,為了……鼓勵你好好改正?」

  同學1:「不信。」

  同學2:「我愧疚行了吧。」

  同學1:「等等,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勾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同學2: 「什麼玩意?你還要不要筆,不要我反悔了。」

  同學1:「不要了,我突然想到了一個更好的解決辦法……」

  同學2:「……」

  ……

  辦公室。

  同學1:「老師,我借支筆。」

  老師:「唉我說你一天天的……」

  老師:「你……」

  老師:「我……」

  ……

  老師:「拿去,下周記得還我。」

  同學1:「謝謝老師。」

  ……

  在此,我總結出我發現的規律。

  不多,就一句。

  大多數時候,結局總是意味著一方妥協。

  ……

  —————————————————

  9.25

  晚自習被路過的鴨嘴獸吞了半個小時。

  所以,留給我的時間就很少了。

  算了,開始吧。

  ……

  當你看見別人的文章中有幾處很吸引你的字句時,你會講作者的形象進行自我想像,以此來推斷作者是個怎樣的人。

  既然一切都是建立在「想像」這一基礎上的,有沒有一種可能,當一個人推測某本著作的作者時,旁聽的人可以通過這人的結論反推讀者的心理。

  這大概是可行的。

  個人的觀點建立在個人的想法之上,完全有可能受個人的性格影響。甚至能看出個人的本性。

  舉例我曾經看過的一個故事。

  兩個性格不同的人看見一株將要枯萎的花。

  一人說:「這花快死了。」

  另一人說:「這花還活著。」

  而故事的結尾告訴我們這是悲觀主義和樂觀主義的表現。

  兩個人明明看見同一事物,卻說出了兩句意思相反的話。

  所以個人觀點確實是受個人影響的。

  至於是你的性格、側重點還是本性,取決於另一個人有多了解你。

  所以,當你想去嘲笑一件你認為極其可笑的事時,不妨先想想,你是否確認過自己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