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張里10歲,這一年,小學二年級。父親是村裡的村長,一名基層的□□黨員,正直無私,母親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張里還有一個小他兩歲的妹妹。可以說在這一年以前的日子,張里的童年生活非常美好,有一個村官的父親,家境頗好。但也就在這一年,家境發生了變化,父親由於和別人的不和,被新上任的村支書排擠,村長沒幹了,而且家裡因宅基地比一般人家稍大一點,新的村支書以此為由對張里家進行不斷的找茬,家庭似乎而因此變得陰雲密布,親屬旁支這時也無人上前問津,生活變得很艱難,張里小小的心裡變得陰鬱,人也變得沉默少言,昔日的美好也不現,生活的殘酷很現實的擺在他的面前。他甚至能感受到人情的冷暖。惟一能讓他努力去做的就是:好好的學習,爭取跳出農門,做一個吃公糧的人是他最大的夢想。
這種情況一直到1990年張里小學畢業,家裡仍沒有變化,甚至是家境越來越艱難,張里永遠也忘不了,這一年的夏天,張里要到鎮上的中學去報到,學費是80元,但貧困的家庭一時拿不出,後來還是母親到一個親戚家裡借了100元,給他帶到學校去報名才作罷。
到了鎮上的中學後,看著同學中家境較好的在穿著打扮上大多都比他強,張里的少年心中被深深的刺激中,心中總有一種強烈的自卑感,心中暗暗發誓:一定要好好學習,來改變自己和家境!
值得讓人欣慰的是,初中的三年,張里一直刻苦學習,成績優異,在1993年以優異的成績(其中數學滿分)考取了地區清安市商學院(四年制大專),這也是他經過深思熟慮後作出的決定,因為家境的貧寒,不容許他再去讀重點高中考一流的大學,只能現考上這個學校,好歹是非農業戶口,畢業後可以分配工作,這樣可以儘早的減輕家庭負擔。因此倔強的他謝絕了一直很欣賞他的老師的勸告,將心中的大學夢深深的掩埋,選擇了一個很現實的做法。
接到通知書的那天,張里也有一絲激動,他的父母更是激動,畢竟他是家族中有史以來第一個跳出農門的人,父母在村里人前人後很是覺得臉上有光,鄰居、親戚恭維之聲不斷,就連平時與張家對頭的人見面也是難得有客氣笑臉。
但隨之而來的是,面對1200元的學費又讓父母感到很為難,七拼八湊,終於在報到前的那天晚上,才將不多的學費借齊,第二天,張里一輩子也不會忘記的場面永遠的被他記在心中:一大早,母親就將夜裡起來包好的餃子煮好端上,(農村的風俗:家中有遠行的人,臨行前吃餃子,意萬事大順),臉上抑不住的笑容代表了心中的無限歡喜。父親也是滿臉喜氣,臨出門,面對家人的深切殷望,16歲的張里心中也有些感動,畢竟能讓父母高興也是他樂於見到的。父親提著他簡單的行李,送他去學校,看著身後越來越遠的家,沐浴在夏日清晨薄霧中的村莊,還有遠遠的依稀仍在眺望的母親,張里第一次發現故鄉是如此美麗,這一切也深深地印在了他16歲的腦海深處!他知道從這一天開始,他不再屬於這個生他養他16年的故鄉了,儘管這裡有他美好而又苦澀的童年和少年,但那一切都將成為過去,成為人生最初的、永遠抹不掉的記憶,他即將開始自己另外的一個人生!
在清安商學院經濟管理專業,張里一如從前的刻苦用功,簡樸的過著求學生活,他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求學機會,內心深處的苦澀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他,努力學習,同時,骨子裡的自卑感迫使他不得不,也只能在學業上與別人一爭長短。經過四年的緊張學習,1996年年底,張里畢業了。那一刻他無比輕鬆,因為他再也不用再從家中拿錢了,他要拿錢回家,好好的孝敬父母!
離校前的晚上,校門口的那家熟悉的小飯店,張里和幾個死黨聚在一起吃散夥飯,四年來一直小氣吝嗇的胖老闆,臉上泛著油光,笑容滿面的對他們幾個說:「哥幾個,祝賀你們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今天菜我送了,你們只付酒錢就行了!都分配在什麼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