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5章 合適人選

  第915章 合適人選

  翰林院。

  楊慎看完首輔蔣冕讓人捎給他的書函,大概明白接下來自己要做什麼了。

  余承勛道:「蔣閣老既提及大禮議,為何不親自出面?我等人微言輕,只怕對朝局無法形成影響吧?」

  楊慎道:「我們人微言可不輕,誰說這朝堂事務,就一定要聽閣老尚書的?事關大禮議,還是要以天下人教化為主,我等身在翰林,既為天下讀書人之表率,自當於大義前不能有絲毫退縮。」

  「可是……」

  余承勛其實想提醒楊慎,這種事咱還是少出頭,沒什麼好結果。

  不同於楊慎的無所畏懼,余承勛作為楊廷和的女婿,看得更加透徹一些。

  現在已不是楊廷和當政時,就算他那岳父權勢最大時,面對新皇多也是以忍讓為主,而現在有關大禮議的議題卻要以讀書人的大義來跟乾綱獨斷的皇帝唱反調,很可能會把事態鬧大,皇帝一旦出手,可就不是跟你講道理那麼簡單了。

  皇帝想要懲治幾個臣子,那還不容易?

  楊慎大義凌然:「議禮之事,旁人不出面,我等絕不能袖手旁觀。我會回信蔣閣老,此事關係重大,定有我翰林院中人來做那定海神針。」

  ……

  ……

  一場激烈角逐,馬上就要開始。

  事關大禮議,朝中閣老和尚書、侍郎級別的官員,心裡都沒底,他們瞻前顧後,顧慮重重,反而是楊慎對此態度堅決,不留後路。

  馬上就是火車通車慶典觀禮日,也是皇帝既定公開辯論大禮議的日子。

  楊慎也在幫蔣冕、喬宇等人找尋隱身於幕後相助皇帝坐穩皇位的幕僚,當初他老爹都苦尋無果,楊慎自然也沒那麼容易找到,懷疑的對象很多,甚至朱浩也曾被懷疑過,但要找到確證可不是什麼容易事。

  很多人看起來像,卻似是而非,皇帝除了身邊的太監,難道真倚重過哪個外臣?

  光是溝通這一條,就難以自圓其說……皇帝畢竟長居深宮內苑,若是經常召見某位大臣,必然要把此人留在宮裡邊,難道是隨從皇帝入宮的太監中有這般高人?

  可最為人熟知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張佐,也就那麼回事,難道是真人不露相?

  皇帝要公開進行大禮議,唐寅不出面,朱浩自然也不想出面。

  在百官面前來個舌戰群儒?

  朱浩自問沒那口才,或者說就算有那口才,也不可能將一群有著刻板偏見的人說服,這群人的立場早已固化,會一直帶進棺材去,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想爭取這類文官的支持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大禮議的問題上,朱浩早就指明方向,那就是別指望爭取普遍文臣的支持,只能從那些邊緣角色入手。

  對手永遠無法拉回頭,只有把那些中立派爭取過來。

  理論是否站住腳沒關係,重要的是要以利益吸引這群人投靠。

  張佐作為朱四的使節,前來遊說朱浩,讓朱浩親自參與這場大論戰,他找朱浩的目的,大概是想說,非朱浩不能鎮服朝中的牛鬼蛇神,更為重要的是,皇帝想讓朱浩從此由幕後轉向前台。

  「……張公公,道理我可以說出來,逐一記錄在案,找人來提,未必需要我親自出面。」

  朱浩笑著解釋。

  參與論戰固然可以大出風頭,卻會得罪整個文官集團,為什麼非要強人所難呢?

  難道留我繼續混跡在文官集團內部,打探出政敵的動向,暗中幫皇帝處理朝堂事,不行嗎?

  張佐非常為難,期期艾艾道:「乃陛下……想讓朱先生站到前台來……總是這麼遮遮掩掩,費盡心力,還不如乾脆讓朱先生站出來,豎起一桿大旗,招納黨羽,對眾文臣的攻擊奮起反擊……順道可以讓朱先生為翰林學士,直接入閣……這一直都是陛下的心愿。」

  朱浩臉上笑容不減。

  入閣這種事,朱浩自己都沒太放在心裡,朱四卻主動替他完成心愿?

  你這皇帝真是客氣啊。

  替自己的臣子做決定,也是沒誰了。

  朱浩道:「最近來找張公公說項者,應該不少,張公公恐怕早就不厭其煩了吧?」

  「啊?」

  張佐一怔,趕忙解釋,「咱家一直長居宮中,並沒有像前朝太監那樣住宮外私宅,他人想說項,也尋不到咱家的人,朱先生過慮了。」

  朱浩笑道:「可要是出了城,馬上要因大禮議而起爭執,無論是明面還是私下,總會有人試圖跟張公公說點什麼。」

  張佐很尷尬,他想要說明的是,自己沒有跟文官接觸的渠道。

  但其實文官真要聯絡他,用得著親自見面?

  大明皇宮,最不缺的就是太監,明朝太監的規模非常龐大,能跟外界接觸者比比皆是,因為朱四出自興王府,從興王府帶到皇宮的太監本就沒幾個,以至於皇宮現在主要人員,包括各級管事,多由前朝太監充任。

  這些人要替文官傳個話給宮中高層,諸如帶訊息給皇帝、皇后、太后等,並不容易,太監中除了極少數有權有勢的外,誰有膽量替外臣給主子遞話?

  但要是太監內部互相報個訊,哪怕是傳話給司禮監掌印太監張佐,也並非難事。

  張佐看似內相,但充其量就是個奴才頭子,時值嘉靖初年這個節點上,張佐這個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司禮監掌印太監一直都不顯山不露水,好像朝中沒人把他當回事。

  「朱先生,您跟咱家提這個……是何意?」

  張佐一臉費解。

  朱浩笑道:「在下的意思是說,議禮之事不如由張公公親自出面提請,如此既能宣揚張公公美名,又能體現張公公忠心護主,諸多好處不一而足……不知張公公意下如何?」

  張佐搖頭苦笑。

  他自然知道,出面跟文官唱反調,對自己沒好處。

  此番前來遊說朱浩出面,不過是替皇帝傳達意思罷了,另外張佐自個兒也有小心思,覺得朱浩得罪了文官,以後註定在朝中舉步維艱,或許就更加體現出他張佐的價值……從某種角度來說,張佐跟朱浩利益並不完全一致,始終存在競爭上崗的矛盾。

  「朱先生,您就別拿咱家言笑了,咱家書都沒讀幾天,說出去的話,有誰會信服?還是您……狀元出身,朝中素有名望,這也是為您將來著想……」

  居然演變成二人間互相推諉了。

  朱浩要的就是這個結果。

  你張佐不想出面,就別打著皇帝的名頭來找我說項,就好像誰願意出來跟文臣作對似的。

  張佐再道:「朱先生,到現在還沒確定由誰替陛下出面,迎戰群臣,等那位張少卿入宮,只怕時間上來不及了,唐先生又言明不肯出面,您……到底是何想法?關鍵時候,可要有人為人陛下撐腰啊。」

  朱浩道:「張公公稍安勿躁,一切均已安排妥當,放寬心即可。」

  ……

  ……

  到此時朱浩都沒對張佐說明具體計劃。

  張佐很納悶兒,難道皇帝也不知曉內情?朱浩和皇帝若都清楚的話,為何不告訴他?這是把他這個司禮監掌印太監當外人?

  皇帝一直勸朱浩出面跟文官辯論,目的只是為了讓朱浩跟文官劃清關係?

  皇帝再迫不及待,也該知道朱浩當了首輔大學士,定會引來諸多麻煩,朝臣應該也會不服吧?

  再說朱浩就算入閣,距離內閣首輔還有一段距離呢,難道讓朱浩繼續隱在暗處,不正是眼下最好的選擇?

  這次會面後,朱浩去城內見過遠方來客。

  卻是從南京日夜兼程趕來的蘇熙貴和黃瓚。

  黃瓚是以南京戶部尚書之身,受朱四詔書入京,在南戶即將進入秋收季節時,黃瓚此舉屬於「擅離職守」,但以朱浩給黃瓚所做規劃,讓其入內閣出任閣老,大概半年到一年時間退休……

  以這個時間段來說,黃瓚並不在意自己南京戶部尚書到底還能不能當。

  就算因此卸任,他也知足了。

  南京戶部尚書曾經是他的最高理想,但現在他的人生目標變成了入閣,作為大明文臣中少有的官迷,為了當上閣老,黃瓚就算背負世人的攻訐,他也在所不惜。

  「朱當家。」

  蘇熙貴在自己的秘密宅院門前迎客,隨後朱浩就見到一路風塵僕僕、眼圈都有些發紅的黃瓚。

  黃瓚看起來很疲累的樣子,以其年歲,不到一個月時間從南京趕到京城,真不是一件容易事,最關鍵是其安排得當,到現在南京那邊都還不知道黃瓚進京了。

  朱浩繼去年南京與黃瓚會面後,再一次坐下來商談。

  這次所提自然是大禮議的問題。

  朱浩道:「黃公,話我先說明白,若您替陛下出面,陛下可以直接委任您為翰林學士,主持禮法之辯,順理成章你將在半年內入閣。但如此也會開罪朝中諸多文臣,所以您一定要想清楚。」

  朱浩力主黃瓚入閣,可不是白幫的。

  你黃瓚想當閣老,心情我能理解,可問題是你並非翰林體系出身,總要先進翰林院鍍個金再說吧?

  要進翰林院,就必須要有令人信服的功績,如果是幫皇帝議禮方面出了大力,哪怕冒天下之大不韙,皇帝不提拔你當翰林學士,又能提拔誰呢?

  你是南京戶部尚書,本來就是頂級文臣,讓你當翰林學士並不算破格提拔。

  這就要看你是否能準確掌握皇帝心意,並且敢跟正統文臣作對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