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開礦

  第597章 開礦

  朱浩不怕找不到礦脈。

  西山在清朝中前期成為京師周邊主要產煤地,到後世很多地方的採礦遺址都在,從明朝到現代也不過幾百年時間,就算植被等變化很大,但地質構造基本相同,到時朱浩就按照歷史上留下的煤礦遺址,尤其是那些大的煤礦礦坑……

  干就完了!

  只是招募煤礦工人方面,不見得順利……目前還不是明末亂世,難民不多見,要農民脫離土地成為專門的礦工,需要額外的花銷。

  朱浩的計劃是在西山採煤,以煤炭作為冶煉原材料,在永平府也就是後世的唐山地區,利用遷安豐富的鐵礦資源進行冶煉,有了鋼鐵再在渤海沿岸找個港口造船……形成產業一條龍。

  這只是初步計劃,利用的只是京師近郊資源。

  稍微長遠一點的計劃,是把煤礦開到山西去,鐵礦則往關外走,把鞍山鐵礦提前開發出來,到了後期則充分利用南直隸馬鞍山、湖廣大冶、瓊州石碌等地的鐵礦資源,爭取在華夏各處建起先進的熔爐,拿出大煉鋼鐵的決心,靠堆砌鋼鐵產量把大明的現代化進程給快速推進。

  「蘇東主,我給你繪製一些地圖,年前這段時間,你帶一些有著豐富勘礦經驗的人,跟我到西山走一圈,勘探一下地形地貌,年後叫他們按照我指定的地方開礦,相信要不了多久就可以產煤了!」

  朱浩的意思是要親力親為。

  唐寅皺眉不已:「你親自前去?京城有事該如何?」

  他就沒當著蘇熙貴的面說,幫皇帝批閱奏疏那一攤子,伱不打算管了?

  「京城就算沒有我,短短几天也出不了亂子……要是唐先生願意的話,也可以跟我同行。」朱浩笑著發出邀約。

  唐寅才不會去。

  他一個老邁書生,管著開礦事務就已讓他力不能及,若是再親自去勘探地形和尋找礦脈,他很擔心自己的身體會先垮掉。

  蘇熙貴遲疑地問道:「光靠年前這幾天,能找到礦嗎?」

  朱浩笑道:「放心,尋找富集的礦脈之事,就由我來完成吧,蘇東主你的任務就是籌措資金,還是老規矩,煤炭投產後肯定有你的份,占股比例……等正式出產再跟你劃分。前期籌措……兩萬兩銀子頂天了。」

  「兩萬兩銀子,倒沒什麼問題。」

  蘇熙貴本以為朱浩要多少錢呢,心裡七上八下的,結果一聽才兩萬兩……價格很公道嘛。

  唐寅聽了心裡卻很不是個滋味。

  果然自己還是目光太過短淺,聽兩位「大佬」聊天,兩萬兩銀子都不當回事,是我見識太少?

  還是說我格局不行?

  「好,那就分工協作!」

  ……

  ……

  朱浩要去西山勘探煤礦。

  第一次找礦,對著地圖照本宣科可不行,需要他親自去走走看看,按照實際地形地貌來繪製地圖,同時要查看哪些地方已被人開採,哪些地方還是處女地……再就是要現實的情況來確定,哪些地方最適合開煤礦。

  明朝西山煤礦發掘,別說十分之一,恐怕連百分之一都不到,很多大礦坑目前都是沒人進去過的深山老林。

  大冬天的,山林中估計全都是積雪,人穿梭其中,一旦掉進坑裡估計就出不來了,必須要有萬全的準備。

  朱浩要在最短時間內把地圖繪製出來,確定地方後立即動工,等出煤就把煤窯建設起來,產量跟上後立即擴大生產,然後再開闢新的煤窯。

  朱四當天出宮。

  朱浩跟他說明此事。

  朱四皺眉問道:「那年前奏摺,誰來批閱?」

  果然朱四的格局,跟唐寅差不多,覺得朱浩親自去堪礦有點「大材小用」,明明你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幫朕處理公務,怎麼連開礦前的勘探工作都要你親自完成?

  朱浩安慰道:「這都已近年關,還有三天就過年了,我爭取年後儘早趕回。要是我現在不去,等過完年眾同僚又想起讓我做事,恐怕再也抽不出時間來……要是陛下有難以決斷之事,可以等我回來後幫你參詳。」

  朱四見朱浩態度堅決,無奈地嘆了口氣:「那你早去早回,你不在京城,朕連個幫手都沒有。」

  「陛下,不能如此說,其實陛下身邊還有很多股肱。」

  朱浩心想,你怎麼一點也不在意張佐等人的想法?你是很器重我,但也要照顧一下他們的感受啊!

  朱四點點頭:「朕聽舅舅說了,他說你很會看風水,能勘探出富集的礦脈……若是以後官家的煤窯能產出更多的煤,咱就不缺銀子了。」

  「嗯。」

  朱浩道,「我們目前就是要把這些開礦所得,一併交由自己人來管理,以錢生錢,由頭就是加強海防和西北軍需用度管理,誰來討要都不行。跟皇莊官田一樣,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上,才能不受制於人!」

  「好!」

  朱四聽得精神振奮。

  ……

  ……

  臘月二十八,朱浩帶人踏上前往西山之路。

  臨行前他跟楊慎請假,說自己想去邊關看看,模仿大明先賢,考察邊務寫幾篇軍策。

  本就是過年時間,楊慎自然不會想到朱浩是去實地勘探礦藏,就算現在新皇力主,誰能想到會找個新科狀元去勘探礦址?再說了,你一個新科狀元本事再大,比得上那些富有經驗的匠人?

  楊慎只是留下「早去早回」的囑咐,便送朱浩踏上西去之道。

  至於家裡邊。

  朱浩也跟朱娘打過招呼,藉口是要去邊關等處看看。

  雖然現在三邊正遭受韃靼人襲擾,但好在宣府、大同和偏頭關一線並沒有警訊傳來,也就是說現在京師周邊還算安全,再說朱浩對外宣布的目的地也沒超出居庸關的範圍,朱娘叮囑半天后也就讓兒子去了。

  朱浩一走。

  朱四身邊人果然支撐不住。

  首先批閱奏疏方面,張佐即便有司禮監幾名太監相助,也難以成事,出宮求助唐寅,唐寅除了能分辨哪些事務比較緊要外,剩下的事則無能為力。

  結果就是……

  這幾天奏疏多以內閣票擬為準。

  好在朱浩臨行前,也做了一些彌補措施,那就是提前判斷大臣們可能會奏什麼事,尤其是之前可能會被內閣有心積壓,涉及到人事任免和錢糧調度的奏疏,預先以朱四的口吻進行批覆,如果對應上了就採用,不行就擱置,倒也沒有露出太大的破綻。

  正值年關,該辦的事,在臘月底前基本都已辦妥,張佐和唐寅拼命遮掩下,一切風平浪靜。

  ……

  ……

  嘉靖元年。

  大年初一這天,眾大臣入宮去給新皇恭賀新禧。

  因為有正德朝大年初一大臣出宮時踩踏導致群死群傷的事故,這次楊廷和特地讓眾大臣分批入宮賀新年。

  而朱四也不像朱厚照那麼胡鬧,一早就在宮裡等著大臣前來拜年。

  朱四提前說了,大臣不用送什麼新年禮物,反而皇帝這邊會給拜年的大臣準備一份紅包,也就是一封銀子。

  二品大臣十兩,剩下大臣則依次降低二兩,共分為十兩、八兩、六兩、二兩這四個級別。

  能混到入宮賀新年地步的,至少也要是個給事中或是六部主事,加上翰林院的人也有部分會去,就算品階低於五品的官員,也會拿到二兩保底銀子。

  這次送紅包活動,內府預備了五千兩銀子,一上午下來倒是勛貴拿到手的最多,文臣反而少許多。

  雖然多數人都不在意這幾兩銀子,可對於那些中下層清苦衙門出身的官員來說,可算是一筆大禮,讓他們可以過個好年。

  朱浩作為翰林院一員,新科進士,本來也該入宮拜年,但因為他出京勘探煤礦,就未出現。

  皇帝也沒過問,畢竟翰林院一次來的人比較多,沒人真正在意到底是不是有人渾水摸魚,或是有人不在。

  這次賀年,過了中午便宣告結束。

  皇帝沒有賜宴。

  眾大臣卻都精神飽滿從皇宮出來,各自笑談自己拿到多少銀子。

  唐寅作為從五品的工部員外郎,跟著工部的人一起入宮,拜過年後卻被皇帝留下。

  別人都知道唐寅是興王府幕賓出身,就算覺得如此不妥,也沒怨言。

  「先生,可有朱浩的消息?他去了好幾天了,怎麼也沒見派人回來傳個信?」

  朱四很著急。

  幾天沒見到朱浩,朱四覺得自己實在難以支撐,好像朝中有朱浩坐鎮,他才能安心。

  唐寅道:「臣也未聽聞他的消息,不過但凡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不至於有何危險發生。」

  「天這麼冷……」

  朱四突然想到什麼,問道,「陸千戶跟他一起去的吧?」

  「是。」

  唐寅回話。

  雖然這次只是去勘探煤礦,做那選址之事,但還是要保護朱浩的安全,陸松帶了十幾個錦衣衛,出城後再與朱浩匯合,而這些錦衣衛全都是便服,刀都藏起來。

  加上朱浩帶去的人手,一行足有三十多人。

  但不是每個人都隨朱浩上山勘探。

  每天勘探結束,會下山歇宿,而朱浩給這些人的賞賜……則是每人一件羽絨背心。

  其實錦衣衛的待遇很不錯,尤其是陸松,早獲賜貂皮大衣,這年頭冬天有錢人多身著毛皮所制的衣服,相對笨重,行動方面會有一些不便,而朱浩的羽絨背心恰好彌補了不足。

  朱四道:「陸千戶也是,不早些傳信回來……哦對了,還有誰一起去了?」

  唐寅直言不諱:「還有朱浩的兩名弟子,蔣榮和關敬,除此之外就是蘇熙貴派去的人。」

  「哦,那人手倒是挺多的,但就怕遇到山賊什麼的,不如這樣吧,讓朱指揮使再派一些錦衣衛前去,名義是監督皇陵,實際上……去行保護之職責!」

  朱四關心地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