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兩漢得失

  第563章 兩漢得失

  得聞劉備今下狀況,霍峻多有憂愁。

  霍峻與杜度聊了幾句,則與張飛、王粲等人入閣,等候劉備歸來。

  少頃,劉備在侍從的攙扶下,緩緩坐到榻上,喝上幾口參湯,以為滋補氣血,緩以養身。

  身體稍微舒緩了些許,劉備環顧眾人,問道:「諸君為智謀之士,今朕心間有一疑慮,不知能否為朕解之?」

  「我等當知無不言!」眾人道。

  劉備將毛毯蓋住腹部,說道:「漢有兩世,何以中漢不如前漢強盛?」

  「這~」

  劉備所提問的議題太過寬泛,這讓左右文武不知怎麼回答。

  「稟陛下,中漢之時,內有外戚、宦官專政;外有胡人、西羌叛亂,內憂外患之下,中漢豈能興盛?」馬良說道:「上者;後宮干政,中樞黨爭;下者豪強兼併,與官勾結。故而中漢安能久存?」

  「那前漢可是因王莽篡位而亡?」劉備復問道。

  「非也!」

  王粲拱手而拜,如實說道:「前漢之所以亡,非在君上而在地方。前漢元帝之後,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流民四起,怨聲載道。故有赤眉、綠林反叛,動搖漢家天下。」

  沉默少許,劉備看向霍峻,問道:「仲邈常有高見,今兩漢興亡,可有不同之見?」

  霍峻沉吟少許,拱手說道:「啟稟陛下,以臣淺薄之見,前漢亡於流民,而中漢亡於黨爭。」

  「中漢雖有黃巾之亂,西羌亂境。但與國而言,聲威尚在,地方臣服。如靈帝聖明,擇賢治國,未必不能存續中漢。且若非靈帝擇嗣君有失,何以有何進、董卓之亂?代出明君,中漢尚有存續之希冀。」

  別看東漢在黃巾起義後不久滅亡,但實際上東漢的滅亡更多歸咎於上層的政治鬥爭。若漢靈帝能正常委任太子,不搞什麼么蛾子,東漢在他手中滅亡不了。

  當然不是說東漢有大興的希望,僅能說東漢還能存續。如果遇見聖明的天子,苟活幾十年,甚至一百年,或許都有希望。

  東漢之所以覆沒,董卓之所以能入主洛陽。實際上與關東士族的過分自信,以及何進兄妹的愚蠢有非常大關係。

  關西與關東的割裂,人盡皆知。如關東士人屢次希望棄涼,加上打壓關西武人的政治地位,豈能不遭涼人的反噬。

  「至於前漢,臣以為縱無王莽,前漢亦會覆沒流民之手。」

  霍峻沉聲說道:「孝武皇帝時,董仲舒奏言,天下土地兼併,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於奢侈。然因邑陵制,尚有可遏。及至元帝時,廢邑陵制,關東豪強不再遷徙邑陵,則豪強無法遏之。」

  「元帝之後,豪強兼併,大族奢靡,百姓無田耕作,無糧可食,漸為民亂。時天下人心散亂,王莽以偽善之面,竊取漢室。」

  秦統治時間太短,根本無法給西漢太多的經驗教訓。

  劉邦平天下太快,故而後遺症不小。在劉邦登基之後,常年被兵事所累,且為了治天下,創造性採用郡國雙軌制。

  經文、景、武三代努力,封國勢力消亡,取而代之則是外患匈奴。後來匈奴難以為患,及至昭、宣、元三帝時,流民則成為大漢最大的問題。

  至於為何有大批流民,則與西漢缺乏治理經驗有關,因初次統一天下,中原凋敝,為了迅速復興,西漢不限制土地兼併。

  當流民問題威脅到大漢時,西漢君臣雖有想法,但受迫彼時之形勢,無法著手解決。

  邑陵制度,本是劉邦強幹弱枝的手段,不料到中期成為打壓豪強的工具,算是陰差陽錯。

  西漢的滅亡問題,光武帝劉秀豈會不知?

  故而在中後期發起度田,終東漢一朝,中樞對田畝數據非常重視,其控制力勝過西漢。

  至於為何東漢不像西漢亡於農民起義,除了朝廷對田畝數據的嚴格控制外,則就是出現了農業革命,以及長江流域大開發。

  冬小麥的廣泛種植,得以養活大量關東的人口。而後長江流域被開發,所能容納的百姓也就更多。

  因以上二者,東漢亡於農民起義的上限被提高。但因關東豪強、士族膨脹,皇帝幼亡,其因黨爭而亡的概率更大。

  因此別看秦到漢末僅四五百年,但實際上已有三種王朝滅亡的類型為前車之鑑。即秦因虐民而亡,西漢因縱豪而亡,東漢因黨爭而亡。

  當下霍峻以超越時代的政治眼光,來粗略評判兩漢政治得失,真就讓劉備與堂中眾人震驚。

  劉備讚嘆不已,說道:「朕與君相知二十餘載,本以為盡知君之才略,不料尚有不知之處。出則亡敵國,縱橫天下;入則知興替,齊治百姓。出將入相,舍君之外,何人能及!」

  「臣粗鄙之見,如有謬言,望陛下見諒。」霍峻說道。

  劉備捋著鬍鬚,感嘆說道:「孔明言中漢得失,與君所見略同。今聽君不同之見,再思中漢覆沒,朕深痛桓、靈二帝。無此二君,豈有何進、董卓、曹操三者亂政乎!」

  在劉備眼中桓、靈二帝就是讓東漢滅亡的罪魁禍首,若是出明君治世,未必不能存續東漢。

  桓靈時期,涼州羌亂再起,為了平亂,重用涼州武人,因解決不當,邊章、韓遂再起叛亂。因兵亂而崛起的董卓,由於靈帝處置不當,最終反噬東漢。

  且在二帝時期,東漢黨爭達到高潮,外戚、宦官、士人三股勢力互相交錯,其矛盾最終在靈帝死後爆發。

  霍峻略有深沉,說道:「陛下,秦人亡國,前漢鑒之;前漢覆沒,中漢改之;中漢失國,季漢不可哀之而不鑒之。」

  「昔商鞅改舊制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湯、武之王也,不脩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季漢興國而北伐,當從循商君之語。」

  「讀史而知興替,是為正道之言!」

  劉備斟酌良久,說道:「鑒兩漢政之得失,傳朕之帝詔。即日之起,自朕以後,後宮妃嬪不得干政;廢閹人執掌後庭之印,選以賢士代之。此為祖制,後世諸君不得違令。」

  「陛下,那糜後呢?」王粲試探下問道。

  「不准!」

  劉備神情不改,嚴肅說道:「兩漢以來,太后亂政者眾多,豈能不禁!」

  秦漢之時,皇后或太后的權利非常大,從稱謂上可見一斑,如稱皇后為殿下,以太后為陛下。既受稱陛下,太后在某些方面,其權利不小於皇帝,甚至擁有廢立皇帝的權利。

  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實際上與郭太后一族有聯絡。擁有郭太后的支持,司馬懿擁有誅殺曹爽,廢立皇帝的權利。

  今劉備禁皇后、太后干政,除了受呂雉影響外,還有受東漢那幾任皇后、太后的影響。

  至于禁止閹人出任內庭長官,則是吸取東漢時期宦官干政。如皇后所居的長秋宮,有長秋寺為治理機構,管理宮中事宜,其多是宦官擔任。

  此令之後,唯有士人可以擔任大長秋,而宦官不得出任。

  「陛下英明!」

  左右文武齊刷刷而拜,高呼道。

  君臣又聊了幾句,眾臣則就是徐徐退下。霍峻因有事留在堂內,欲向劉備稟報。

  「陛下,恕臣斗膽。臣與陛下相處數月,見陛下精神漸衰,疾病似有加重。今陛下能否向臣明言,疾病何如,御體何如?」霍峻拱手道。

  見霍峻直接詢問,劉備長嘆了口氣,說道:「今病症欲重,恐難痊癒,朕已思後事爾!」

  說著,劉備靠在榻上,說道:「朕本欲過些時日觀病體如何,再告訴君與孔明。然自視身體,今深感難以長久。」

  「朕剛已下詔,令伯言回京。有些事當讓太子承擔了!」

  「陛下~」

  (本章完)